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不僅僅是因為我是肝膽外科醫生,而是我治療過一個只有5毫米大小的肝癌,可以說是極微小肝癌了,更是極早期!那麼這麼小的肝癌是怎麼發現的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個病人肝癌的發現過程。

50多歲的韓大叔,10年前的時候檢查發現患有乙肝,並且病毒含量高,轉氨酶升高,於是就開始吃抗病毒藥物。醫生告訴他病情不算嚴重,但是仍然有肝癌的可能性,不過幾率不大,定期複查即可,建議他每3-6個月複查一次,做彩超、甲胎蛋白和肝功能。

韓大叔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他看網上的帖子,有人因為複查間隔久了,而導致肝癌晚期的情況,所以他就每個月複查一次。

在一次複查的時候,他的甲胎蛋白突然升高了,但是彩超和肝功能都是正常的,這讓他非常緊張。但是由於彩超確實什麼也沒有發現,而且甲胎蛋白高的也不是特別多,80多一點,所以醫生建議他一個月以後複查看看,觀察一下甲胎蛋白的變化,如果還也繼續升高,說明肯定有問題,如果下降了,一般就沒事了。

他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家了,等待著一個月以後的複查結果。

再次複查以後,彩超仍然是沒有任何問題,他想著估計甲胎蛋白應該下降了。但是結果出來以後,讓他非常焦慮,已經升高到200多了,他心裡已經確信自己肯定得肝癌了!

然後就做了增強核磁檢查,果然在肝臟的左內葉發現了一個5毫米的小腫瘤,這麼小的腫瘤,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腫瘤的位置,彩超根本無法辨別出來。對照著核磁的腫瘤位置,彩超依稀能拉到一個很小的低回聲灶,定位以後,就在彩超引導下做了一個微波消融,輕而易舉的就把這個小腫瘤消滅了。

術後複查甲胎蛋白迅速下降,一個月以後,就完全降到正常了。自從昨晚微波消融到現在已經三年了,甲胎蛋白依然正常,核磁檢查也完全正常!

不過韓大叔已經不在每個月檢查一次了,改成每三個月檢查一次了,每個月查一次真的沒有必要!

雖然這個腫瘤被徹底消滅了,但是複查依然不能停止,畢竟乙肝還存在,還有可能再次出現新的腫瘤,再發現在消融,每次都把肝癌毀於萌芽狀態,肝癌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我爸,快40年老乙肝了,肝功能一直正常的

15年體檢甲胎異常。

真的很幸運,腫瘤只有3cm,切除了沒有複發轉移

老乙肝一定要做年檢,甲胎升高不多也要去做增強


怎樣才能早期發現肝癌呢?首先要確定肝癌發生的高危人群。凡是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或丙肝抗體陽性,同時滿足以下條件之一者:

1.年齡35周歲以上;

2.慢性肝炎病史5年以上;

3.家族中已有確診肝癌患者;

4.長期酗酒者;

5.母親垂直傳播的肝炎;

6.長期食用腌臘、煙熏、霉變等食品者;

7.長期工作壓力過大、工作負荷過重或長期精神壓抑者;

8.器官移植患者。

確定了上述高危人群,然後對這些人進行定期的、連續的追蹤檢查和觀察,是早期發現肝癌的有效方法。具體做法是:

1. 定期進行甲胎蛋白(AFP)測定:開始每3個月在檢查肝功能的同時檢查AFP,如果慢性肝病活動時有AFP升高,一般開始於ALT升高2~4周之後;ALT下降後2~4周,AFP也開始下降。如果ALT降低或正常,AFP不斷升高,就要高度懷疑肝癌。AFP如無異常,開始每3-4個月檢查一次,然後堅持每半年檢查一次。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不到20微克/升;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又恢了產生這種蛋白質的功能,導致甲胎蛋白進行性升高。我國肝癌病人中,約有60%~70%AFP高於正常值,如AFP≥400ng/ml持續1個月,或≥200ng持續2個月,無活動性肝炎證據,並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即可做出肝癌的診斷,假陽性率約為2%。但甲胎蛋白並不是肝癌特有的,一般情況下甲胎蛋白升高時還要配合進行影像學檢查。

2.肝膽B超:堅持每半年作一次B超。B超是一種經濟、沒有放射性的影像學檢查,是人群中肝癌篩查的重要手段。B超聲顯像可確定肝內有無佔位性病變,好的超聲儀以及有經驗的醫師仔細檢查能檢出1cm直徑的肝癌。當B超提示肝內有實質性佔位時,結合AFP升高要高度懷疑肝癌的可能性。甲胎蛋白升高同時B超顯示肝臟腫塊,診斷肝癌的準確性高到90%以上。還要進一步行CT或核磁共振檢查以確診或排除。

3.CT和磁共振成像掃描:是進一步診斷肝癌的重要手段。

CT是目前檢出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採用適當的增強方法,病灶檢出率可在90%以上。有時CT對小肝癌、等密度肝癌和不典型肝癌的診斷仍有一定難度,要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分析判斷。

磁共振成像(MRI)是肝癌定位診斷很有用的方法。MRI與CT檢查相比有如下優點:①能多平面成像(即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三種圖像),對軟組織的分辨力優於CT;②無放射性損傷,也不需常規造影劑,避免了不良反應;③檢測的靈敏度很高,對良惡性肝臟腫瘤的鑒別,尤其是血管瘤的鑒別優於CT;④平掃即可顯示門、肝靜脈分支,其檢出極限目前為1.5cm肝癌。MRI檢查的缺點是檢查費用高,成像時間較長,呼吸運動可干擾肝臟成像,造成影像模糊。因此,目前尚不作為肝癌的常規檢查。

另外,有下列情況時應引起注意:

1、低血糖症:有研究報告顯示肝癌病人低血糖的發生率為19%—36%。肝癌細胞異位分泌胰島素或胰島β細胞刺激因子促進血中葡萄糖的利用,從而誘發低血糖;肝癌細胞因代謝旺盛,需要大量攝取和利用葡萄糖,但卻不能造葡萄糖,故進一步加劇低血糖。

2、紅細胞增多症:肝癌病人紅細胞增多症的發生率為20%—38%。但肝癌病人在紅細胞增多的同時,血紅蛋白、血小板、白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均未見明顯增高,臨床上出現紅細胞增多的癥狀和體征(如面紅、多血質征等)。

3、高脂血症:最近有研究報告顯示,肝癌病人高脂血症的發生率為11%—17%,且血脂可隨肝癌病情的進展而不斷升高,臨床上出現高脂血症的癥狀和體征如肥胖、動脈粥樣硬化等。故長期肝硬化病人、慢性肝炎病人或其它肝病病人如無明顯其它原因出現高脂血症,也應視為罹患肝癌的一個危險信號。

4、高鈣血症:有15%—20%的肝癌病人可伴發高鈣血症,也可同時伴有低磷血症。

在一部分患者需要用細針穿刺法或腹腔鏡檢查取得少許活體標本,作病理學診斷。還要注意與肝血管瘤、肝血管肉瘤、肝囊腫、肝結核、轉移性肝癌、肝寄生蟲病等疾病作鑒別診斷。

肝癌的早期診斷,對現代醫學說早已不是難題,關鍵是對高危人群隨訪監測。也就是:高度重視,定期體檢,防患於未然。


小肝癌又稱為亞臨床肝癌或早期肝癌,臨床上無明顯肝癌癥狀和體征。小肝癌一般指肝細胞癌中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厘米或兩個癌結節直徑之和不超過3厘米的肝癌稱為小肝癌。患者常無臨床癥狀。瘤結節多呈球形,邊界清楚,切面均勻一致,無出血及壞死。我國的小肝癌標準是: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厘米;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兩個,其最大直徑總和應小於3厘米。

  一、小肝癌的早期癥狀

1、右上腹疼痛

  肝區疼痛是小肝癌首發癥狀,疼痛常在右上腹可向腰、肩放射,多為持續性鈍痛或刺痛,早期多為隱痛不適。疼痛與體位有關,左側卧位常較其他體位疼痛明顯;夜間或勞累疼痛加深,休息或藥物難以控制。不經治療可自行緩解,有時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症,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部分病人肝區緊繃或脹感。

2、消化道不適

  消化道癥狀是小肝癌的早期癥狀中常見的一種,主要是消化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食慾減退、腹脹、腹瀉、噁心等胃腸道癥狀。可由肝功能異常或腫瘤分泌異樣物質而引起。有部分患者存在上述癥狀,或簡單的消化不良,直至逐漸消瘦或出現其他相關癥狀時才被確診,多為時已晚。另外由於消化吸收障礙,腸道感染,腹水導致腸功能紊亂而常引起腹瀉。

3、腹脹、腫塊

  多見於左葉增大,壓迫胃部所致,表現上腹部脹滿及消化不良癥狀,出現腹水可導致全腹膨脹。部分患者無意中觸摸到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包塊,是肝臟呈進行性腫大所致,質地硬,表面高低不平,邊緣不齊,常有不同程度的壓痛。有的患者至腹部出現巨大包塊尚不知,至就診時為醫生所發現。

4、乏力消瘦

  這是是小肝癌的早期癥狀的臨床表現之一,部分患者僅有倦怠、乏力等不適癥狀,但他們大多以為由工作負擔重、身心勞累引起。其實不然,上述不適是由於肝癌細胞進行增殖的消耗,癌組織代謝產物的刺激,飲食少進,導致營養不良都可引起消瘦。

5、發熱

肝癌發熱多為低熱,大都在37.5℃-38℃之間,少數可有高熱,熱型多不規則。病人常認為是感冒發熱而就診。體溫高,但痛苦不明顯。發熱原因可能癌瘤內部缺血壞死,壞死產物被吸收或肝功能不良,代謝紊亂產生致熱原。


我爸的,1厘米大小。所有的所有的檢查都正常,除了最後做了的增強核磁共振。

發現是因為帶狀皰疹疼痛,以為是內臟疼,一步步開始檢查!

做了腹腔鏡手術,切掉了。有乙肝,吃恩替卡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