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如果覺得小丞相說的有理,歡迎點贊關注[小丞相123]吧。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

啥也先別說了,先來張圖(?>?<?)

第一,鰲拜手握40萬大軍的說法並不可靠。

康熙登基以後,全國已基本統一。以八旗和綠營為主的軍事力量已經派往全國各地駐防,留在北京的只有步軍統領衙門的城防、隸屬內務府的侍衛軍和北京周邊的戍衛京師的八旗和綠營,這些部隊加起來人數離40萬也太遠了。

再從八旗和綠營管理來說,八旗由各旗主領轄,旗主有很大的權力和威望。而旗主都是由皇室近親來擔任,鰲拜再專橫也無法控制以皇室為主要力量的八旗各旗主。

綠營呢?則派往全國各督、撫、州、縣駐防,地方影響比兵部更大。鰲拜專權時間最多不會超過八年,康熙初年索尼還在,他根本不敢跳。即使再苦心經營,也沒那麼容易把全國各地綠營兵掌握在自己手裡。

因此,鰲拜手握40萬軍隊的說法並不靠譜。

第二,鰲拜對皇太極一脈的忠心日月可鑒。鰲拜是個耿直的武夫。他對大清的忠心是在追隨皇太極南征北戰中一點一點的建立起來的,在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時,鰲拜同索尼、譚太等人誓死支持豪格,後來多爾袞掌權時,鰲拜數字被迫害。

而在四輔臣中,他把蘇克沙哈給殺了,雖然這也是他擅權的一面,但也是他忠於皇太極一脈、忠於皇帝的一面。蘇克沙哈是兩白旗人,一直都是支持並追隨多爾袞。順治清算多爾袞時,他賣主求榮,揭發多爾袞,獲得順治欣賞。索尼、鰲拜等都非常鄙視他。

鰲拜的忠心,從皇帝自身對鰲拜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康熙抓了鰲拜以後,念著鰲拜的忠心沒有殺他。康熙五十二年又念其功勞,恢複名爵。雍正朝時期還追封一等公,世襲罔替。如果對皇家不忠會屢次追封?

因此,鰲拜的忠心決定了他不會謀反。

第三,鰲拜是在沒有意識到危險的情況下就被康熙不經意堅給抓了。康熙六年,索尼死後,鰲拜擅權程度幾近瘋狂,但是越來越瘋狂就越覺得皇帝可欺,放鬆了對康熙的戒備。

康熙組織青年玩「布庫」遊戲,鰲拜並不是沒有發現,但是被康熙隨便說下是鬧著玩的,就給蒙過去了。直到被抓後才醒悟過來,原來這都是為了抓我。

因此,小丞相認為,鰲拜並沒有達到「寧死」的緊張程度。

喜歡就關注小丞相123吧(?>?<?)


鰲拜雖然功勛卓著,位極人臣,但以他的性格,註定不會反叛,他只是個粗魯之人,不過是看康熙人小,不把它放在眼裡,缺少必要的尊重,至於爭權奪利、結黨營私,都是朝廷大臣的共有屬性。歷史都是統治者寫的,成王敗寇,後人看到的歷史,其實有的未必是真的。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在皇太極時期,就出生入死,東徵西討。他出生豪門,祖上幾代人都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自幼練武,長大後武藝高強,力大無窮,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在皇太極打天下時,鰲拜立下了極大的功勞,曾立下軍令狀攻克皮島,在松錦之戰中所向披靡,在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鬥,成為皇太極最能打、也最信任的將軍之一,也是皇太極忠心不二的心腹部下。

皇太極死後,在皇位繼承上,長子豪格和皇太極之弟多爾袞雙方競爭,鰲拜先擁立豪格,後來又擁立順治皇帝即位。多爾袞攝政時期,鰲拜受到打擊,一直被壓得抬不起頭來。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重新重用鰲拜,從此位高權重。

幼小的康熙繼位後,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是武將,資歷老,功勞多,為人又粗獷有氣勢,慢慢的壓制住了其它三位輔政大臣,逐漸開始奪權自重,欺負康熙年幼,驕橫傲慢,最後終被康熙所除,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鰲拜是鑲黃旗統領,在八旗軍中實力不是最大的,他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推翻康熙,他對清朝政府還是忠心耿耿的,反叛的事或許他想都沒想。他可能只不過是想享受一下多爾袞攝政時的風光,可惜康熙不是順治,他找錯人了。


鰲拜出身將門,清朝初期三代元勛,是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是影響清初政局的重要人物。因其顯赫戰功封公爵。鰲拜對清朝廷是忠心如一的。正是因為鰲拜忠心於皇上,才寧死不推翻康熙。

一. 鰲拜的忠心體現在戰爭時期

皮島之戰

崇德二年(1637),攻打皮島戰役,鰲拜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鰲拜率部渡海發動進攻,奮勇衝殺,沖嚮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

松錦會戰

崇德六年(1641),鰲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時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dào,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鰲拜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衝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

西充之戰

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直逼西安。

順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順治三年(1646)正月,鰲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鰲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衝。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

二. 鰲拜的忠心體現在對抗多爾袞

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xiāo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

鰲拜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

「我們這些臣子,喫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順治親政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去世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前上書請皇帝遵循先帝順治14歲親政的先例,開始親政。七月,康熙親政,加恩輔臣,仍命佐理政務。

康熙清楚要想超越前輩皇帝,完成他的雄才大略,首先要衝破鰲拜的忠心束縛,一定要破繭而出,衝出來了就不是小孩了,而是頂天立地的皇上了。康熙看中的正是鰲拜對自己的忠心,知寧死也不會造反。

康熙五十二年說「憶乃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

雍正繼位後,「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功,世襲罔替」。

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功。」


鰲拜雖然驕橫跋扈,但對這個大清朝還是忠心的。當年救過皇太極,保順治登基,可謂一個忠臣。雖然對康熙小皇帝有所不敬,但對大清王朝還是忠心的。鰲拜也只想當個權臣,卻不想當個佞臣。其次,鰲拜也沒有足夠實力造反。鰲拜雖然手中兵多將廣,但也基本只侷限於自己所屬鑲黃旗。四位輔政大臣,索尼出自正黃旗,蘇克薩哈是正白旗。正白旗和鑲黃旗從多爾袞攝政的時候就勢同水火,鰲拜造反,正白旗的人馬第一個不答應。正黃旗索尼的孫女已經成為康熙皇后,索尼之子索額圖也逐漸登上政壇,鰲拜想反,正黃旗也會和他刀兵相見。下五旗都有自己的旗主王爺,聽說鰲拜造反,他們會答應嗎?雖然八旗還有蒙古軍和漢軍,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孝莊會看著鰲拜造反嗎?漢軍八旗所屬不明,但這樣加起來實力也不夠。各地綠營兵馬,大多都是平西王吳三桂的舊部。鰲拜造反,吳三桂也不會答應,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說不定揮師北上,護駕勤王。而且,就算鰲拜背水一戰,帶著自己所屬人馬造反,鰲拜估計也沒那個膽量。因為,鰲拜造反,肯定會引起大的變動。吳三桂等當時以清君側的名義揮師北上,天下大半人馬都是三藩的門生故吏,到時他們北上說不定趁機滅了清朝,佔領北京,清朝退回關外都難。鰲拜對清朝也是忠心的,他也不希望看到大清朝根基毀於一旦。


這問題問的很白癡。你到說說鰲拜哪來40萬大軍?上三旗歸皇帝直領。下五旗有各自旗主王爺。鰲拜自己是鑲黃旗人,最多就是鑲黃旗都統,代皇帝統領旗務。他還打壓漢人,綠營誰聽他的。蘇克薩哈受鰲拜排擠,正白旗第一個就不服。哪來40萬大軍?????????????


因為他到死都知道他是個奴才,即使勢力再大也不能去挑戰皇權,在那個時候名不正言不順,這些古人都是很在意歷史的評價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