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盟軍諾曼底登陸之前,由於德國人意識到對蘇作戰後,不得不向東線投入更多兵力,導致西線守軍兵力較少。為了防止英美盟軍在背後捅刀子,德國西部需要一條堅固的防線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同時降低兵力的投入。德國遂修建了大西洋壁壘來。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一條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長達2700公里的防線,這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為此納粹德國徵召了25萬勞工,勞工們一星期工作滿七天,一天12小時,沒有休息。德國耗費100多萬噸的鋼鐵,灌注2000萬立方的混凝土。

大西洋堡壘建設的目的就是防止盟軍在歐洲的登陸,所以說德國人在佈置這條防線時非常上心,他們在其中佈置了不計其數的重型火炮、高規格碉堡,這其中也穿插佈置有大面積的雷區、人造沼澤、反坦克路障、鐵絲網和防登陸壕溝等。這些東西可以輕鬆劃破登陸艇,再配合守備人員的還擊,盟軍登陸部隊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而希特勒和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也將其,吹噓成「不倒防線」,一度給予其充分的肯定與信心。

大西洋堡壘雖然被納粹高層吹噓到了天上,但它其實就是一個紙老虎。1943年11月,希特勒派隆美爾元帥到西線徹底鑒定和加強「大西洋壁壘」海防。結果隆美爾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大西洋壁壘」,與其說是不可逾越的工事,不如說是吹噓宣傳的產物。沿岸只有少數地段修築了一批相距很遠的堅固支撐點,多數地段的防禦設施不是形同虛設就是根本就沒有修築。於是,隆美爾立即著手加強「大西洋壁壘」的防禦工事。不過由於時間短促,再加之德國對盟軍登陸地點錯誤的判斷,使得隆美爾的防禦設施建設計劃遠沒完成,諾曼底登陸行動就開始了。

此外,1942年,一名名叫雷內·杜歇(René Duchez)的法國油漆工意外偷得德軍整個大西洋壁壘設計圖,並將它交給盟軍,使「大西洋壁壘」的主要防禦工事早已被盟軍所洞悉。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這方面可以說在納粹德國當時的條件下,把戰略防禦放在了和戰略進攻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論是防禦設施的數量和質量等等方面,都幾乎做到了極致。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也是我們從大量的歷史文件和史料記載中的數據總結匯總而來的。在戰爭之初的齊格菲防線,就是聞名遐邇的法國「馬奇諾防線」無法與之相比的。從防線長度和內部防禦設施、武器配置、防禦設施內、外部架構等等方面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法國「馬奇諾防線」遠遠遜色於齊格菲防線,同時從炮位設置和步兵調配機動等方面,也反映出了當時德軍高層作戰思想和戰略眼光、戰術運用等方面明顯優於法軍。另外就是更加誇張和宏大的「大西洋壁壘」了!居然延綿大西洋海岸3000餘公里,可謂是驚為天人。都是客觀上來說,純粹的這種依賴固定防禦設施被動防守的思維模式,在一戰中被各國重視並進行了大規模運用,而在20年後的二戰戰場上,這種理念已經顯得落後陳舊,無論武器發展和戰術研判的進步發展,依靠大型永固型堡壘式的防禦設施達成戰略目標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了!與在二戰後期從被閑置廢棄狀態下倉促啟用的齊格菲防線相比,馬奇諾防線幾乎就是任何作用都沒有起到不說,還成了被後人詬病嘲笑的存在。


在諾曼底造了15641個掩體,799座鋼筋水泥炮臺,埋了8百萬個地雷,主要防禦量為第七集團軍的六個步兵師,兵力不到9萬人。


當然是隆美爾指揮修築的大西洋堡壘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