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的另一面

Dark Side of the Moon: The Magnificent Madness of the American Lunar Quest

--Gerard J. DeGroot

二戰後期,德國的導彈部隊技術和戰力形成,雖然沒有影響戰局,但是培養了最早的一批火箭專家,包括著名Von Braun。這些專家和所有的研究資料被美軍率先俘獲,成為了後來NASA骨幹力量。

美國政府虛偽么?哪個政府都虛偽,都有一個陰暗面。這批德國專家中不乏納粹黨徒,在二戰中為了研發導彈發射技術,令數千名勞工在非常嚴酷的環境中日夜勞動直至死亡。但是在科學技術的光環下,美國政府堂而皇之的把他們歸化為美國人。之後在60年代冷戰時期,為了挽回第一大國的顏面,不惜代價搞太空工程,到了非常盲目的地步。

當時的美國內憂外患,內部有人權運動,性解放,毒品泛濫,外部有蘇聯步步緊逼,在越南戰場上也未有戰績。這樣的背景下,年輕富有進取心的肯尼迪總統,決心要在太空領域搞一場政治運動。是的,這是一場政治運動,所謂的太空計劃,其中的科學含義遠遠不及政治含義;在數次被蘇聯太空科技刺激之後,著急要在登月這一項上做出成績,傾全國之力來實現登月。

當時NASA作為第一大國企,與之相關的工作人員達到50萬之眾;阿波羅登月前後的總造價高達2000億美元(摺合為當今美元價格)。而當時的民間狀況呢,像中國的文革那樣,也是響應政府的號召,擺出一副全民參戰的心態,誓言一定要在登月上打敗蘇聯敵人。肯尼迪被刺殺之後,他的政治遺願更是成了全國人民不可動搖的決心(這句聽起來怎麼這麼耳熟呢?),NASA的經費再也沒人敢說三道四了。

兩個觀點很值得思考

1)。 不否認人類發展航空事業的必要性,但為何一定要發展載人太空?為了裝下3,5個人,在宇宙飛船內部創造適合人生存的環境,為此付出的技術代價是否太大?

2)。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清晰的目標,少些盲目。登月是為了幹嘛?那個時代的答案就是』Because it is there』,然後人們發瘋一樣飛了240,000英里,踏上了月球。環顧四周,卻只看到一片死寂;回頭望向地球才猛然感到,最好的東西其實都是在家裡 --- the Earth.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