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將軍陳慶之

很多人肯定會問十六國這麼多猛將,冉閔,慕容恪,赫連勃勃,石勒,那個不是牛氣衝天的猛將,憑啥欽定他是第一猛將?別著急,我來給你們介紹介紹這位。

首先,我們現代人要了解古人,肯定要從史書中翻找資料,其次是從某些領域的大佬口中獲得相關信息,例如我們今天想了解十六朝的猛將,那就可以找一找現代某些軍事大拿們推崇過誰,這些軍事大拿術業有專攻,他們推崇的人自然有些真材實料。

比如這個陳慶之,就有一位大佬很推崇他,這位大佬是誰呢?咳咳,對,就是本朝太祖!

「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這是太祖在多次閱讀《梁書-陳慶之列傳》後,不禁感慨:「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當時洛陽街頭流傳著這樣的一句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這裡的白袍就是陳慶之,由此可見白袍將軍在當時的威勢。

那這位將軍到底有何等的戰績,令人心折呢?這裡我就挑幾個大仗講下。

公元529年,北魏北海王元顥投靠南梁蕭衍,想藉助南梁的力量奪得皇位,蕭衍派剛剛出名的陳慶之帶領7000人馬護送元顥回洛陽稱帝。由此陳慶之開始了自己開掛般的北伐經歷。

公元529年四月,陳慶之攻佔滎城,進逼梁國。

陳慶之攻克滎城後,元暉業率兩萬人據考城阻擋陳慶之,考城四面環水,易守難攻,陳慶之攻之,克,擒元暉業,獲車七千八百輛。

五月,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以拒梁軍。滎陽城堅,陳慶之攻之不克。

魏將上黨王元天穆大軍將至,進據虎牢。魏軍共計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沒想到包圍圈剛剛形成,還沒來得及進攻,陳慶之已經攻下了七萬守軍的滎陽。(我一度懷疑他開了無雙)

不久,魏將元天穆引20萬援兵圍城,注意:其中有十五萬是精銳的少數民族騎兵。

陳慶之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大破之,陳慶之三千人全殲北魏二十萬援軍,魯安於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別吐槽我,《南史》記載就這樣)

別吐槽我,《南史》記載就這樣

進軍虎牢關,守將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俘魏東中郎將辛纂。

魏孝莊帝元子攸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至長子。

此時,陳慶之距離洛陽只有一步,然後洛陽守將元乂、元延明降,元顥入洛陽稱帝,加封陳慶之一堆官職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

不久,上黨王元天穆率兵4萬攻克大梁,陳慶之聞後,率軍掩襲,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後降於陳慶之。

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皆克之。

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梁書·陳慶之列傳》)。

自此陳慶之以7000之眾,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

十六國時期還有誰能這麼牛氣?我估計是沒有了。


東晉十六國時期,名將名臣很多,評價誰為第一很難,每個人有自己的喜好。看到很多回答提到了慕容恪、陳慶之等。那我就另外舉一個我們很熟悉,但是常忽略的的名將——祖逖。

聞雞起舞與中流擊楫的主人公

對於祖逖我們很熟悉,因為一個成語聞雞起舞,還有一個中流擊楫的故事。這兩個故事我們都熟悉,但是對於祖逖的功績卻比較容易忽略,甚至可能還不如桓溫、謝玄等。

祖逖在西晉末東晉初,是個嶽飛式悲劇人物。

祖逖身為名將自然少不了功績,那祖逖有多厲害呢?

幾乎收復北方失土,打的石勒不敢南下

司馬睿剛在南方建立東晉政權,國內忙著瓜分利益權力鬥爭,少有人想要北伐,只有祖逖請命。

司馬睿雖不願卻也不便公開反對,於是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撥給了千人糧餉、三千匹布帛,讓他自募戰士,自造兵器。於是祖逖便帶著自己的部曲以及朝廷發放的糧餉渡江籌備。

當時北方淪陷後許多流民、大族聚居成塢堡勢力,即阻擋胡人也隱隱自立,還有流寇、盜賊、胡人勢力等,祖逖先是軟硬兼施,收復了很多塢堡勢力,然後打敗石虎前來的五萬大軍,又用計打敗後趙守將桃豹。

祖逖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失土。打的石勒不敢南侵,上書祖狄請求互市,劃江而治。如果沒有祖逖的北伐,也許羯趙的大軍就趁東晉站立不穩的時候殺到南方了。

所以每次看到有人把拯救漢人的功績都歸功到冉閔殺胡令,我就忍不住想說,救漢人者東晉漢人自己。

但是因為東晉內部的朝廷鬥爭,祖狄不僅沒能擴大北伐戰果,還因為擔憂朝政而憂憤成疾去世,結果接任者無能,收復的土地又失去。

活著時威震王敦不敢叛亂

東晉初,有一件比較大的叛亂時間就是王敦之亂。

東晉初,王與馬共天下,王導在朝廷掌控朝政,王敦在外掌軍,王家實力極大。但是祖狄活著時,王敦始終不敢叛亂,直到祖逖死後。


謝邀。十六國時期,一般指西晉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的一百餘年,五胡亂華,列國徵戰,可謂名將如雲。如晉之劉琨、祖逖、王敦、桓溫、謝玄、劉裕、王鎮惡,漢之劉淵,趙之石勒、石虎,魏之冉閔、魏之拓跋珪、前秦之王猛、燕之慕容恪慕容垂慕容翰等。以唐朝武廟論,裡面的十六國時期人物,包括謝玄、慕容恪、檀道濟、陶侃、王猛、王鎮惡、長孫嵩等人,其中如陶侃是徒有虛名,且君主沒有列在內。不過綜合看來,我認為的第一名將,還是傾向於慕容恪。

慕容恪是前燕國王慕容皝的第四子,身長八尺七寸(2米11),自幼善於談兵。238年,後趙石虎大舉前燕,慕容恪年僅十五歲,帶二千精騎衝出城門,大破趙軍,所向披靡,竟使得數十萬趙軍刻垮了下來。此後,慕容恪以七千精騎伏擊趙將麻秋的三萬大軍,殲滅大半,生擒猛將鮮於亮和謀士陽裕。此後慕容恪帶兵討伐宇文氏,也是手到擒來。

348年慕容皝臨終前,傳位給次子慕容儁,吩咐慕容儁重用慕容恪。249年後趙皇帝石虎去世,後趙陷入內亂,石虎的乾兒子石閔(冉閔)奪取了政權,建立冉魏。河北、中原一片大亂,前燕趁勢進軍,連克大片領土。冉閔威猛無敵,接連擊敗後趙殘餘實力,卻也在慕容恪的連環馬之下被生擒活捉。至此,慕容氏完全佔領河北地區,慕容儁首次稱帝。

慕容恪的用兵,看上去沒有那麼漂亮,但是效果很好。這裡我們舉他攻打廣固和洛陽兩個例子。

255年,慕容恪又帶兵進攻段氏鮮卑的段龕。356年正月,殺得段龕大敗虧輸,失魂落魄逃回廣固城,閉門堅守。慕容恪包圍了廣固,不去死打硬拼,只是派人招撫周圍的城池。沒多久,周圍原本從屬於段龕的城,紛紛都投降了燕國。眾將都建議趁機攻城。慕容恪卻道:「沒這個必要了。現在我強敵弱,段龕困守孤城,也沒有援軍,只要咱們長期圍困下去,廣固早晚會打下來。要是硬攻呢,咱們的兵也會死傷慘重。咱們不必為了將帥的面子,非得緊趕著日子攻城,叫士兵們白白流血。」

軍營的士兵們知道這事兒,也是大為感動,紛紛拔刀高呼:「主帥這樣體恤部下,咱有什麼理由不玩命呢!一定要把廣固拿下來,報答太原王的恩典!」燕軍的士氣暴漲三成,士兵們嗷嗷叫著,挖塹壕,築高牆,山東本地的老百姓也都爭著幫燕軍運輸糧食。

城裡面的段龕可就慘了。從正月圍城,一直圍到十月,城裡面糧食喫光了。他集合全部精壯士兵,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突襲,結果被慕容恪完全擊潰。十一月,段龕走投無路,出城投降慕容恪。至此,山東地區也完全納入了燕國的勢力範圍。慕容恪圍攻廣固,雖然前後花費了近一年時間,部隊傷亡卻很小,地方遭受的破壞也不大。

後來慕容儁去世,兒子慕容暐繼位,慕容恪成為輔國大臣。361年,燕國的河內太守呂護投降了東晉,慕容恪包圍了呂護的大本營野王城,繼續幾年前打廣固的戰略,把野王城團團圍困。最後呂護的糧食快喫光了,只好突圍,被殺得全軍覆沒,單騎跑去投奔東晉了。

隨後,慕容恪開始進攻洛陽。

慕容恪一揮手:「那就把洛陽拿下來好了。」

362年二月,進攻開始。發起第一波進攻的是降將呂護。這位屢降屢叛的變色龍,在洛陽城下打了幾個月,沒能打下來,反而中箭戰死。

慕容恪毫不著急。呂護本來就是炮灰,試探下晉軍實力。從362年這一戰來看,中原晉軍實力還是挺強的。如果單純攻擊洛陽,周邊晉軍源源不斷向洛陽增援,這就打成了消耗戰。

慕容恪經過深思熟慮,制定了一個成熟的戰略。那就是:先分兵進攻中原各地,消耗晉軍實力,拔除洛陽周圍的據點,然後再向洛陽突襲。

燕軍的鐵騎渡過黃河,開始了新的一輪攻略。他先用了兩三年時間,掃蕩洛陽周圍的城池,把洛陽變成徹底的孤城。365年二月,慕容恪帶著數萬精兵直奔洛陽而去。到了城下,慕容恪召集眾將說:「諸位,過去你們總怪我磨蹭,說我對城池老是圍困,從來不肯猛攻速戰。現在我就讓你們猛攻一次吧。洛陽城池高大,但是守軍很少,不難攻克。」眾將一聽這話,嗷嗷叫道猛攻洛陽。很快洛陽被攻克。慕容恪的洛陽之戰,前後歷時四年多。慕容恪在這幾年裡並沒有打什麼驚天動地的大血戰,但就是通過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調度,逐漸把東晉在中原的力量一點一點擠出去,最後再砍伐無根之木的洛陽,把乎整個中原納入燕國版圖,而燕國付出的代價並不慘烈。用《孫子兵法》的思維,這纔是高明的戰略。

單論戰場上的表現,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其實不在哥哥之下,打了不少勝仗,尤其幾乎以一己之力恢復了後燕。但慕容垂的仗,很多都打得特別慘烈,而且打完後,往往地方並不安定,所謂純軍事技術來碾壓對手。而慕容恪則擅長將政治和軍事糅合在一起,先為不敗,再求可勝,尤其控制己方傷亡。這種「從古知兵非好戰」的思維,是遠勝慕容垂的。

因此,我認為慕容恪纔是第一名將。


十六國第一名將,不,應該是戰神,非蘇峻莫屬。雖然起初是一介書生,但為人俠義,在五胡亂華,被推舉為流民統帥,爾後多次擊敗如日中天的後趙鐵騎,成為東晉在江北的屏障。之後平定王敦之亂,卻因功勞太高,手握最強悍的軍隊(其實就是他一手建立的,後來的北府兵就是按他的模板建立的)被猜忌被迫反晉。之後屢次擊敗數倍於己的東晉聯軍,到處攻城掠地,就連入武廟的陶侃,以及名將溫嶠,毛寶聯手都被打得滿地找牙,幾乎快打不下去了。史書記載,蘇峻猶如來自地獄的魔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過之處寸草不生,非人力能戰勝,必須借天之名纔行。最後也印證了,在大好局面下,蘇峻因酒駕衝鋒意外戰死,否則歷史將改寫。事情還沒完。由於蘇峻和他的魔鬼軍團太過於可怕,以至於後來東晉百姓一百多年聽蘇峻之名聞之色變,認為是魔王轉世,民間到處為其立廟。到了劉宋,正式為蘇峻立廟,封為戰神,和堯舜平起平坐,每逢戰事皇帝都要親自祭拜。一次,宋明帝遭遇叛亂,被叛軍圍困,明帝組織一隻軍隊,打著蘇峻旗號衝出來,叛軍聽聞瞬間崩潰。對蘇峻的崇拜一直持續到了蕭梁,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