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厂商都开始在宣传中来强调所谓的AI性能,包括高通的855,然而这个功能实际上会对日常使用有什么影响?


Face++AI人脸识别

科大讯飞AI语音识别

华为DVFS模型的执行与建立

提取图片中的文字

实时语音翻译

单目结构光

双目结构光


手机已经严重同质化的今天 不搞点噱头 谁买?


所谓AI性能根据我的认识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噱头,其实背后表现的是不同程序对硬体运算特性的不同需求。

以电脑为类比,早期的电脑是没有独立显卡的,单靠CPU的性能就能实现,但是随著发展,人们对图像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大型游戏。

原有的CPU在这方面就不擅长了,就好比CPU是个工科生,你叫他算个积分微分还行,叫他画个画可能就不如艺术生了,GPU就是这样一个艺术生。

同样的AI也是如此,AI背后的运算原理CPU不能很好的支持,所以需要专门针对AI的特点进行优化或者直接单独给AI运算一块晶元,这样才能更好的商用。

我记得我们微机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AlphaGo在使用没有经过优化的晶元时下一盘棋要花几千美元,但是换上了Google自己研发的针对性晶元TPU时成本下降到了几美元。

具体到手机体验上,就是拍照时对物体的识别更快,成像更快,语音识别更快,尤其是现在的手机拍照其实都是自带修图,带有物体识别的,这就需要AI特性的晶元,楼主可以尝试连续拍照100张看一看成像的速度和素质。

最后提一点,任何软体都是不能脱离硬体的,说AI晶元无用是完全扯犊子的。


2015年3月,高通正式发布了骁龙820——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它完全有资格称之为「划时代」的手机SoC:一方面是因为骁龙820作为众所周知的失败作骁龙810的后继者,成功地靠著自主架构挽回了岌岌可危的市场口碑,帮助高通站稳阵脚之后开启了后来的反击模式;另外一方面来说,骁龙820也是史上第一款将AI(人工智慧)作为卖点的手机主控,它所集成的Zeroth神经网路计算架构第一次让智能手机具备了真正的AI计算能力,也被后来的高通认定为是旗下「AIE」人工智慧加速体系的最早一代。可见其「开宗立派」的地位之重要。

从2015年至今(2019年),智能手机的主控架构已经换了四代,「手机AI」也早已为大多数消费者所知了。然而,如果你是一位对市场、对技术更有追求的玩家,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了:

尽管各大厂商都一再宣传自家的新品智能手机AI性能有多强多强,手机内置了多少多少的AI功能。但与「AI手机」的兴盛状况相对应的是,整个智能手机生态圈里至今为止也找不到几款真正有AI驱动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I手机漫天遍地,(第三方)AI应用却寥寥无几」,这正常么?

对于某些手机来说很正常,也很无奈

首先,大家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尽管2015年市面上就已经出现了具备AI功能的智能手机主控,但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手机AI」是一个直到2017年才开始在旗舰、次旗舰级别的新品上被大肆宣扬的卖点。

这意味著什么呢?并不是说第三方开发者直到2017年才知晓「手机AI」(真要这样也没资格做开发者了),而是意味著直到今年,主流的许多千元手机也并不见得就已经对AI做好了准备,更不要对于许多用户来说,手里握著的还可能是两年、甚至三年前购买的、至今尚未淘汰的入门级手机了……

在知名的手机AI性能测试软体AI-Benchmark的官网上,我们可以查询到一张公开的成绩榜单,榜单上性能AI得分最高的智能手机、其AI性能差不多是得分最低者的四十倍之多(12000分vs300分)。而即便是在2018年推出的新机中,也不乏如moto G5(骁龙430)、华为Y5 Prime(MT6739)、荣耀畅玩7(MT6739)这类AI性能垫底,仅有同期旗舰十分之一水准的入门级手机。

要知道,对于第三方开发者来说,协调不同配置手机之间的用户体验原本就是一大难题。如果是手机游戏,姑且还可以通过降低解析度和特效做到让入门款智能手机的帧率尽可能提高;但对于AI类应用来说呢,是牺牲计算精度还是直接砍掉部分功能?设想一下,假使一个「AI识图」的软体,在旗舰款手机上只需要2秒就能得出结果,但在入门款手机上却需要花费20秒甚至更长时间的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会意识到(或者说,会愿意承认)问题出在自己的手机上么?

强势的手机厂商让第三方AI无路可走?

当然,手机厂商出于盈利的目的,不可能只推出旗舰款;同理地,在当今这个「万物皆可AI」的时代,就算是几百元的入门级手机,厂商们也总是能够想办法给它加上一点能和AI搭上边的功能的。

什么样的功能呢?当然是无需本地计算能力的「云AI」啦,比如说,大部分千元机上的手机语音助手其实都属于这一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支持复杂的命令逻辑,不像旗舰机上的「同款」软体那样能够由用户自定义命令,更不能实现跨APP的联动控制。比如三星的Bixby能够听懂「拍张照片,用微信发给xxx」,但时至今日的一些千元机依然只能用语音去控制「打开微信」,这就是计算能力差异所导致的体验差距——但明面上来说,它们都能算是「手机AI」,没毛病。

除了语音功能之外,「AI相机」和「AI底层优化」也是当前最常见的、厂商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AI功能。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这里面很多细节的功能、拍照模式、「AI演算法」都不是手机品牌自行研发的,而是晶元卖家(比如高通、联发科、三星)在出售处理器时「附赠」的、早已做好了的模板。由于本身是由晶元开发者深度优化而来,即使是在千元机上,这些「AI代码」也能有著相当不错的效率、也确实能给用户带来一定程度的使用感受提升。

但是,想必大家都已经看出来了,以上这些在当前手里最常见的「AI功能」,基本上都是由手机厂商主导、由手机厂商深入为某一款(有时候是某一个方案)的机型优化、由手机厂商在出厂前就预装于系统里的。在「推广」手机AI这件事上,各大手机厂商绝对是十分积极、居功至伟的。但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意味著厂商们对于自家手机AI生态的牢牢把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语音助手、环境感知与各种「智慧家居」的深度集成了:使用智能手机一句话就能控制家电看似很神奇,但打开各个品牌手机预装的APP就会发现,其起作用的对象被限制在了自家「生态链」的一系列产品里……

平心而论,笔者不是说智能手机预装AI功能不好——毕竟预装的AI往往有更好的优化,也的确给消费者省了事。但纵观市场,各大手机品牌至今依然还只是将AI作为手机的一种「附加卖点」,最多不过是借著AI的风潮「圈地」拉拢一些自家生态的合作品牌,却疏于对第三方开发者提供支持,这不能算是真正对行业发展负责任的态度。

没有APP、 没有生态,这样的AI离「智能」还要很久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又要大骂笔者:你这嘴臭编辑,又在随意臧否手机行业,搞些所谓的「黑幕」来打击我们!诚然~我承认自己有时候稿子写得直,特别是偶尔拿市场中的旗舰去对比那些不入流却销量巨大的产品,对某些消费者来说是有些打击人。但说到手机AI应用的匮乏,除了旗舰产品和入门级产品之间巨大的性能差、除了厂商们仅仅是将其作为卖点而没有真正对待的态度之外,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也正出在这些应用自己身上。

还是回到开头的话题——是的,手机AI的硬体方案2015年就出现了。但是对于智能手机来说,AI究竟能用来做什么呢?高通当年的想法是用AI+分散式计算来防病毒,而我们现在常见的、智能手机厂商会预装的功能则基本包括了拍照、翻译、语音、系统优化、屏幕内容识别和场景感知(智能通知)……好像基本上该有的都有了啊!

那这样的情况下,对于第三方的大量APP来说,就算它们有心乘上「AI」的东风,但AI又能带来怎样不同的实际使用体验呢?是手游里「智商」更高的敌人,还是视频播放APP里先进的超解像演算法,亦或是聊天应用里「自动尬聊」?就算是真能在技术上实现,对于手机用户的体验来说,很可能也完全没有更高的帧率、更多的片源、更少的广告来得实在,也来得明显。

当然,这是不是说「手机AI」就变成了个伪命题了呢?显然不是。但从「智能手机」的本源定义在于「能安装第三方软体扩展功能」出发,如今的「AI智能手机」固然有AI性能、也有AI功能,但在AI方面却远远不够「智能」——这的确是个略显尴尬的现实。而要解决它,只怕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行。


除了华为和谷歌,其他厂没有用的


比如手机忘了放在屋内什么地方,你就可以喊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