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姓氏源流叶(Yè 叶)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幸氏来历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望出南昌、雁门。《通志》张澍云:其先得姓于君,因以为姓。如宠氏、赏氏。也就是说,幸姓起源于“宠”、“赏”。臣民们以受到国君的宠幸为荣,故而为此姓。但它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司姓起源

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

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

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韶(Sháo)姓源出有二:

1、出自有虞氏,以乐曲名为氏。上古舜为部落首领时,他的乐官作了一首名叫《韶》的曲子,优美动听《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在齐国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舜臣乐官的后代子孙以其祖上所作曲名为姓,称韶姓。望族居于太原郡,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发源于粤北韶州,以地名为氏。现在广东省的曲江、乐昌、仁化、乳源、翁源、英德六县,自隋代以来,称为韶州,我国的韶氏便发源于这个地方。根据《寰宇记》所记载,韶州这个地方有韶石,早在4000多年以前,圣君虞舜曾在南巡时到过这里,登韶山奏韶乐,因此得名。所谓韶石,是广东省曲江县北方的一个自然奇观,迤逦而东,共有36块奇形巨石,韶州因韶石而得名,古代的当地先民又以地为姓氏而姓韶。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郜(Gào)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据《世本》和《通志·氏族略》载,周文王的第十一个儿子受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称郜侯,建立郜国。春秋时郜国被宋国所灭,郜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原来的国名为姓,称郜氏。郜姓又写作告。

郜姓始祖:郜侯。郜姓出自周文王。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说,周文王的儿子被封于郜,子孙就以此为氏。而根据《世本》上说,郜姓是周文王之子郜侯的后代。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文王第十一个儿子封于郜,所在地是古代济阴,后来亡国以国为氏,晋有高昌长郜珍。当初的郜国,包括南郜和北郜两个部分。北部在今山东省城武县的东南,南部则在北部之南的二里,在刘邦统一天下后曾被置为郜成县,到了东汉,被并入城武县,直到了今天。郜姓中国人的发祥地就在城武县。望族居于京兆郡,即现在的陕西省西安以东。故郜氏后人奉郜侯为郜姓的始祖。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黎姓源出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蓟(Jì 蓟)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轩辕氏黄帝的后裔,以封地国名为氏。据《路史》载,周武王姬昌击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立国后,敬仰先贤的功德,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市西南角广安门一带)作诸侯,称于蓟侯,建立蓟国,后为燕国所灭。原蓟国君主族人便以国名为姓,称蓟氏,世代相传,遂成蓟姓,是为蓟氏的正宗。

2、出自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上说,古代范阳这个地方就是蓟,自唐代以来,在范阳地区(今北京城西南),就有了“蓟州”这一地名出现,当地人因此就以地为姓氏。“蓟”本来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名称,形状跟芙蓉十分相似,这种植物在河北省的昌平、房山、安次等地,遍地都有,蓟州因此而得名,今天在河北省仍有蓟县。根据学者考证,河北省蓟县,就是全国蓟姓人家的发祥地。蓟姓的得姓,经考证有3100年历史。望族居于内黄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内黄县西北部。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薄(Bó)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上说,薄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2、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据《左传·杜预注》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3、出自其他姓氏所改:

① 据《万姓统谱》记载,薄姓是商朝诸侯薄姑的后代,后简化为单姓薄。

②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鲁卑族代北地区有复姓薄奚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4、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印(Yìn)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郑,建立郑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姬睔(Gǔn 音滚),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郑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宿(Sù)源出有四:

1、出自风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左传》的记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其中远古伏羲氏的后人被封于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并建立宿国。其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宿姓,为当今宿氏的正宗。

2、据《北史》上记载,南北朝时期,有朔方人叫若豆根的,被赐姓为宿氏。

3、据《魏书》记载,后魏时,有叫刘子义的,因对后魏有功,被赐为宿氏。

4、北魏时,鲜卑族有宿六斤氏,入中原后逐渐接受汉文化,宿六斤氏也按照汉人单姓的习惯将姓氏改为宿氏。

得姓始祖:伏羲氏。宿氏人丁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他们源自上古伏羲氏,是一个古老姓氏。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怀(Huái 怀)性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据《中国姓氏大全》和《路史》载,春秋时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人以怀为氏。

2、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邑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封文王子叔虞于怀邑(今河南省武陟县),后又把居住在晋国的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叔虞。叔虞的子孙,有的就以原封邑怀为姓,称怀氏。

3、出自芈姓,战国时楚怀王的后人有怀氏。据《汉书·高帝纪》载,怀姓为楚国大族之一。刘邦建立汉朝后,曾下令把楚国昭、屈、景、怀、田五姓公族迁于关中。

4、出自无怀氏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载,上古中原地区有个部落叫无怀氏。那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古代理想中的社会。据说,怀姓就是无怀氏的后人。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蒲(Pú)姓起源出有四: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阪(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3、出自少数民族,扈氏的后代,同样来源于蒲草。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载,古时西羌族的扈氏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又据据《路史》的记载,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西羌的酋长。

4、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邰(Tái)姓源出有有二:

1、源于姜姓,是周族始祖弃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邰姓始于尧舜时期,邰氏的始祖就是上古时期有大功于民族进化的贤人后稷,他是帝尧的农官,因治理农业有功,尧就封他为邰国的国君,从此便有了邰姓。根据《说文》上说,后稷为尧的大司农,以功受封于邰这个地方,子孙就以邰为姓氏。当时邰地的位置,根据考证,就在现在的陕西省武功县的境内。我国的邰氏家族,就发源于这个地方。到了唐朝以后,邰氏主要繁衍于山东半岛北部叫平卢的地方。

2、为大利稽氏所改。据《周书》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大利稽氏,入中原后改为邰氏,又据《通志·氏族略》载:“大利稽(三字姓)之为邰。”邰姓望族居平卢(今山东省益都)。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从(Cóng 从)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在今安徽省桐城东南,为侯爵称枞侯。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汉代以后,去木旁为从氏,才有从姓。

2、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汉代时,有大将军枞公,其后代以其名字为姓,姓从。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鄂(è)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姞姓,以国名为姓。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夏商时为诸侯国。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 。商纣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娶为妃子。但九侯的女儿性情端庄,不愿陪伴纣王作那些荒淫无耻的勾当,纣王一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做成肉酱。鄂侯见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杀死。后来鄂侯的子孙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鄂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晋袁侯光曾封于鄂邑(今山西省乡宁县),其支庶子孙又的以其原封地鄂邑为姓,称为鄂姓。

3、亦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姓氏言行类稿》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顷父之子嘉父叛晋,奔至鄂,称鄂侯,其后遂以鄂为姓,称为鄂氏。

4、出自芈姓,以国名为氏。据《史记·楚世家》载,周夷王时,楚君熊渠自称楚王,并封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二儿子熊挚红被封于鄂国(今湖北省鄂城),称鄂王。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鄂为姓,称鄂姓。

5、出自岳姓所改,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岳飞,被封为岳鄂王,他遇害以后,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逃亡江南,不敢以岳为姓,子孙散居各地,在黄梅县住(湖北省)的一支便以岳飞封号鄂为姓,称为鄂姓。

6、巴郡蛮族七姓中有鄂氏。

孔子听韶姓人所著之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