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姓氏源流葉(Yè 葉)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顓頊後裔葉公之後,以封邑爲氏。據《風俗通義》及《通志·氏族略·以邑爲氏》等資料所載,顓頊後人沈諸樑,又稱葉公,葉公即成語“葉公好龍”中的葉公,原名沈諸樑,字子高,系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衆,楚惠王時期被任命爲楚國北邊要邑葉邑的行政長官,因楚縣尹通稱爲“公”,故稱“葉公”。葉公在葉邑興修水利,使當地的生存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亂,身兼要職而不戀權位,激流勇退並歸隱終老於葉邑。其後裔以邑爲氏,葉邑成爲葉氏祖地,葉公成爲葉氏始祖。

2、出自葉調國。葉調爲古國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者蘇門答臘島,東漢永建六年曾經遣使中國,建立友好關係,葉調國來中國的移民多以葉爲姓,傳名竹帛。

3、出自中國古姓。中國古姓中的“葉陽氏”、“葉大夫氏”今天已經見不到。按照兩字姓、三字姓轉爲單字姓的規律,葉陽氏、葉大夫氏後來也改爲葉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數民族有葉姓: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幸氏來歷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望出南昌、雁門。《通志》張澍雲:其先得姓於君,因以爲姓。如寵氏、賞氏。也就是說,幸姓起源於“寵”、“賞”。臣民們以受到國君的寵幸爲榮,故而爲此姓。但它的起源年代已無從考證。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司姓起源

神農爲上古部落首領時,有一位專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後代子孫以司爲姓,稱司氏。

春秋時,鄭國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孫以祖字爲姓。爲司氏一支。

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叔虎,被封於郄,建立郄國,下有卿士司臣,其後亦姓司氏。

春秋時有程國,伯爵,時稱程伯。至程伯休父時,爲周王室司馬官,受賜爲官族,其支庶子孫遂爲司姓。

春秋時衛國衛靈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孫世爲衛國司寇,後裔以官爲氏,姓司寇氏,後改爲單姓司。

歷史上的複姓司德、司城等,其後裔亦改爲單姓司,稱司氏。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韶(Sháo)姓源出有二:

1、出自有虞氏,以樂曲名爲氏。上古舜爲部落首領時,他的樂官作了一首名叫《韶》的曲子,優美動聽《論語》中記載,孔子曾在齊國聽了《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舜臣樂官的後代子孫以其祖上所作曲名爲姓,稱韶姓。望族居於太原郡,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發源於粵北韶州,以地名爲氏。現在廣東省的曲江、樂昌、仁化、乳源、翁源、英德六縣,自隋代以來,稱爲韶州,我國的韶氏便發源於這個地方。根據《寰宇記》所記載,韶州這個地方有韶石,早在4000多年以前,聖君虞舜曾在南巡時到過這裏,登韶山奏韶樂,因此得名。所謂韶石,是廣東省曲江縣北方的一個自然奇觀,迤邐而東,共有36塊奇形巨石,韶州因韶石而得名,古代的當地先民又以地爲姓氏而姓韶。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郜(Gào)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國名爲姓。據《世本》和《通志·氏族略》載,周文王的第十一個兒子受封於郜(今山東省成武縣東南),稱郜侯,建立郜國。春秋時郜國被宋國所滅,郜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原來的國名爲姓,稱郜氏。郜姓又寫作告。

郜姓始祖:郜侯。郜姓出自周文王。根據《通志·氏族略》上說,周文王的兒子被封於郜,子孫就以此爲氏。而根據《世本》上說,郜姓是周文王之子郜侯的後代。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周文王第十一個兒子封於郜,所在地是古代濟陰,後來亡國以國爲氏,晉有高昌長郜珍。當初的郜國,包括南郜和北郜兩個部分。北部在今山東省城武縣的東南,南部則在北部之南的二里,在劉邦統一天下後曾被置爲郜成縣,到了東漢,被併入城武縣,直到了今天。郜姓中國人的發祥地就在城武縣。望族居於京兆郡,即現在的陝西省西安以東。故郜氏後人奉郜侯爲郜姓的始祖。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黎姓源出有四:

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爲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爲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爲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爲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爲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爲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爲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爲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爲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爲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爲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爲山西黎氏。

4、少數民族改姓爲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爲漢字單姓黎氏,是爲河南洛陽黎氏。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薊(Jì 薊)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軒轅氏黃帝的後裔,以封地國名爲氏。據《路史》載,周武王姬昌擊敗紂王,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立國後,敬仰先賢的功德,封黃帝之後於薊(今北京市西南角廣安門一帶)作諸侯,稱於薊侯,建立薊國,後爲燕國所滅。原薊國君主族人便以國名爲姓,稱薊氏,世代相傳,遂成薊姓,是爲薊氏的正宗。

2、出自以地名爲氏。據《姓氏考略》上說,古代範陽這個地方就是薊,自唐代以來,在範陽地區(今北京城西南),就有了“薊州”這一地名出現,當地人因此就以地爲姓氏。“薊”本來是一種草本植物的名稱,形狀跟芙蓉十分相似,這種植物在河北省的昌平、房山、安次等地,遍地都有,薊州因此而得名,今天在河北省仍有薊縣。根據學者考證,河北省薊縣,就是全國薊姓人家的發祥地。薊姓的得姓,經考證有3100年曆史。望族居於內黃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內黃縣西北部。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薄(Bó)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國名爲氏。據《潛夫論》上說,薄姓是姜姓的後代,上古時有薄國(在山東省曹縣東南,又稱毫),相傳是炎帝后裔的封國,薄國的後代子孫以國名爲姓,稱薄姓。

2、出自子姓,以邑名爲氏。據《左傳·杜預注》載,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被封於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帶),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命姓,稱薄姓。

3、出自其他姓氏所改:

① 據《萬姓統譜》記載,薄姓是商朝諸侯薄姑的後代,後簡化爲單姓薄。

② 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北魏魯卑族代北地區有複姓薄奚氏,入中原後改爲漢字單姓薄氏。

4、歷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印(Yìn)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爲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鄭,建立鄭國,爲伯爵。至鄭穆公有兒子姬睔(Gǔn 音滾),字子印,其子孫在鄭國爲卿大夫,以祖字爲姓,爲印氏。鄭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孫,其後人世代沿襲爲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宿(Sù)源出有四:

1、出自風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後代,以國名爲氏。據《元和姓纂》、《左傳》的記載,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其中遠古伏羲氏的後人被封於宿(今山東省東平縣東),並建立宿國。其公族後代遂以國名爲姓,稱宿姓,爲當今宿氏的正宗。

2、據《北史》上記載,南北朝時期,有朔方人叫若豆根的,被賜姓爲宿氏。

3、據《魏書》記載,後魏時,有叫劉子義的,因對後魏有功,被賜爲宿氏。

4、北魏時,鮮卑族有宿六斤氏,入中原後逐漸接受漢文化,宿六斤氏也按照漢人單姓的習慣將姓氏改爲宿氏。

得姓始祖:伏羲氏。宿氏人丁雖然不是很多,但是他們源自上古伏羲氏,是一個古老姓氏。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羋姓,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後,以封邑名爲氏。據《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資料所載,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爲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爲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縣包信東南),稱爲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着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名爲氏,稱白氏,是爲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爲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春秋時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名諱字爲氏,就是秦國的白氏,是爲陝西白姓。

3、據《姓氏尋源》及《元命苞》所載,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爲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爲姓,稱白氏。

4、以地名爲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唐置白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一帶),國人以地爲氏,稱爲白姓。

5、皇帝賜姓。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明時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懷(Huái 懷)性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以邑名爲氏。據《中國姓氏大全》和《路史》載,春秋時宋國始祖微子啓的後人以懷爲氏。

2、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邑名爲氏。西周初,周武王封文王子叔虞於懷邑(今河南省武陟縣),後又把居住在晉國的夏遺民“懷姓九宗”封賜叔虞。叔虞的子孫,有的就以原封邑懷爲姓,稱懷氏。

3、出自羋姓,戰國時楚懷王的後人有懷氏。據《漢書·高帝紀》載,懷姓爲楚國大族之一。劉邦建立漢朝後,曾下令把楚國昭、屈、景、懷、田五姓公族遷於關中。

4、出自無懷氏的後代。據《姓氏考略》載,上古中原地區有個部落叫無懷氏。那裏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古代理想中的社會。據說,懷姓就是無懷氏的後人。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蒲(Pú)姓起源出有四:

1、來源於封邑名。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阪(今山西省永濟西蒲州一帶),於是他的子孫就把封邑名“蒲”作爲自己的姓氏。

2、來源於一種稱爲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個水池,裏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後都感到奇異,於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爲蒲家。得到蒲姓。

3、出自少數民族,扈氏的後代,同樣來源於蒲草。據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載,古時西羌族的扈氏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子象竹節一樣,爲時人所異,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爲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爲姓。又據據《路史》的記載,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後代,世襲爲西羌的酋長。

4、出自中東人後裔。宋、元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商居住後,即有以蒲作爲漢姓的。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邰(Tái)姓源出有有二:

1、源於姜姓,是周族始祖棄的後代,以國名爲氏。邰姓始於堯舜時期,邰氏的始祖就是上古時期有大功於民族進化的賢人後稷,他是帝堯的農官,因治理農業有功,堯就封他爲邰國的國君,從此便有了邰姓。根據《說文》上說,后稷爲堯的大司農,以功受封於邰這個地方,子孫就以邰爲姓氏。當時邰地的位置,根據考證,就在現在的陝西省武功縣的境內。我國的邰氏家族,就發源於這個地方。到了唐朝以後,邰氏主要繁衍于山東半島北部叫平盧的地方。

2、爲大利稽氏所改。據《周書》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大利稽氏,入中原後改爲邰氏,又據《通志·氏族略》載:“大利稽(三字姓)之爲邰。”邰姓望族居平盧(今山東省益都)。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從(Cóng 從)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東周平王小兒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樅國,在今安徽省桐城東南,爲侯爵稱樅侯。樅侯的後代就以國名樅爲氏,漢代以後,去木旁爲從氏,纔有從姓。

2、出自漢代將軍從公的後代,以祖字爲氏。據《元和姓纂》的記載,漢代時,有大將軍樅公,其後代以其名字爲姓,姓從。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鄂(è)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姞姓,以國名爲姓。黃帝的姞姓子孫封在鄂國(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夏商時爲諸侯國。商末,鄂侯在朝中爲大臣,與西伯姬昌、九侯並列爲三公 。商紂看中了九侯的女兒,娶爲妃子。但九侯的女兒性情端莊,不願陪伴紂王作那些荒淫無恥的勾當,紂王一怒之下,殺死了九侯父女,還把九侯做成肉醬。鄂侯見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紂王拒理力爭,結果也被殺死。後來鄂侯的子孫後代以國名爲姓,稱爲鄂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爲氏。春秋時期,晉袁侯光曾封於鄂邑(今山西省鄉寧縣),其支庶子孫又的以其原封地鄂邑爲姓,稱爲鄂姓。

3、亦出自姬姓,以地名爲氏。據《名賢姓氏言行類稿》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晉,奔至鄂,稱鄂侯,其後遂以鄂爲姓,稱爲鄂氏。

4、出自羋姓,以國名爲氏。據《史記·楚世家》載,周夷王時,楚君熊渠自稱楚王,並封三個兒子爲王,其中二兒子熊摯紅被封於鄂國(今湖北省鄂城),稱鄂王。他的後代子孫遂以鄂爲姓,稱鄂姓。

5、出自嶽姓所改,是南宋民族英雄嶽飛的後代。嶽飛,被封爲嶽鄂王,他遇害以後,其四子嶽震、五子嶽霆避難逃亡江南,不敢以嶽爲姓,子孫散居各地,在黃梅縣住(湖北省)的一支便以嶽飛封號鄂爲姓,稱爲鄂姓。

6、巴郡蠻族七姓中有鄂氏。

孔子聽韶姓人所著之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姓氏篆字第十七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