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的八大皇陵

邢臺古來爲帝王之國,根據史書記載和遺蹟留存有皇陵幾座:

1.啓運陵(隆堯王尹村)--大唐光皇帝李天賜

2.建初陵(隆堯王尹村)--大唐宣皇帝李熙

唐陵位於邢臺市隆堯縣城正南6公里的魏家莊鎮王尹村村北200米處。爲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啓運陵”,二陵共塋,合稱“大唐帝陵”,簡稱“唐祖陵”或“唐陵”。1982年7月23日公佈爲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9月公佈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東500米的光業寺爲唐陵附屬建築,已廢,僅存立刻於唐開元十三年的《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簡稱光業寺碑),修復後置於隆堯碑刻館內。

關於宣、光二帝生平,史載甚略,《舊唐書》卷一·高祖紀雲:熙在北魏爲“金門鎮將,領豪傑,鎮武川,因家焉,儀鳳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賜,仕魏爲幢主,大統中贈司空,儀鳳中追尊光皇帝”。《新唐書》卷七十“宗室世系表”雲:“獻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後魏金門鎮將,生懿祖光皇帝諱天賜,字德真”。《光業寺碑》記載:“宣皇帝始以宣簡公任瀛州刺史”。又載:“貞觀二十年,累遣使臣左驍尉府長史長孫尊師與邢州刺史李寬、趙州刺史杜敖等檢謁塋域,畫圖進上。麟德元年敕;宣簡公、懿王陵墓,並在趙州,各宜配守衛戶三十人,仍令所管縣令專知檢校刺史歲別一巡”,儀鳳二年(公元677年)追尊李熙爲宣皇帝,夫人張氏爲宣莊皇后;李天賜爲光皇帝,夫人賈氏爲光懿皇后,定陵名爲“建昌”、“延光”陵,開元二十八年詔改爲“建初”、“啓運”陵。《元和郡縣誌》載,當時二陵封土各高四丈,週迴一百五十六步。終唐一代,陵區保護完好。

邢臺的《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以下簡稱《光業寺碑》)記載,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多次派遣使臣勘察塋城,規劃着手建陵事宜並親自過問。長孫無忌會同邢州趙州兩地官員測量劃定塋城的範圍,按照帝陵建制繪成圖紙呈給皇帝,請唐太宗李世民裁定。

《光業寺碑》記載,儀鳳二年(676年),唐高宗李治追尊李熙爲獻祖宣皇帝,夫人張氏爲宣莊皇后,陵名延昌,追尊李天賜爲懿祖光皇帝,夫人賈氏爲光懿宣皇后,陵名延光。唐高宗李治說,宣簡公、懿王陵墓都在趙州,各處應該配備守陵的衛隊各三十人,由陵墓所在地縣令專項負責,定期檢查工作。由於國都長安遠在千里之外,皇帝不可能每年來這裏祭祀祖先,因此指示當地州郡的最高行政長官代表皇帝每年巡視祭祀一次。

唐玄宗李隆基對原籍祖陵非常重視,詔令改象城爲昭慶縣,詔令大規模整修光業寺,並詔改延昌陵爲建初陵,延光陵爲啓運陵,感恩祖先給大唐李家帶來了好運。《元和郡縣圖志》載:“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初陵,高四丈,週迴八十步;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啓運陵,高四丈,週迴六十步。二陵共塋,週迴一百五十六步,在縣(舊城)西南二十里。”

圖爲邢臺隆堯的《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

邢臺的八大皇陵, 你知道嗎?

3.高平陵---後趙皇帝石勒

石勒,字世龍,羯族,上黨武鄉人。初歸效劉淵,據有襄國(邢臺),後殺前趙(公元304-329年)末主劉曜自稱帝,擁有冀並幽司豫兗青徐雍秦十州之地。在當時的十六國中,後趙最爲強盛,自然其葬事也頗爲講究。石勒當了15年皇帝,於咸和七年(公元333年)病死採取“虛葬”手段處理了自己的後事,是夜裏偷下葬的。根據羯族習俗,石勒被偷偷葬在某個山谷中,莫知其所,然後按皇帝規格備文物珍寶虛葬在今邢臺市百泉村,號高平陵。石勒真身祕葬何處,無從得知,而石勒按皇帝規格虛葬在邢臺南郊百泉村的高平陵,至今仍有遺蹟可尋。而在之前,石勒葬母時也採取了虛葬的方式,《晉書·載記第四·石勒上》記載,“勒母王氏死,潛窆山谷,莫詳其所。既而備九命之禮,虛葬於襄國城南。”

邢臺石勒高平陵的確切位置在東高村、西高村、南高村之間,歷經1600年滄桑,到解放前夕,陵前尚有石人像一尊,石虎一尊,石羊兩尊。1975年左右,村生產隊運走了躺在陵地裏的石人像,蓋房當柱子用。生產隊解體的時候分給了農戶,以後不知流失何處。

石人像有一丈高,是手持方戟的武士,方臉垂耳,深目高鼻,面有虯鬚,雙層下頦,保存相當完好。石人像因爲早年傾僕在地,目標縮小,文革期間免遭破壞。

石虎和石羊有半拉露在地上,隨着歲月流逝,農民耕作,石虎和石羊最終沉在地面以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4.顯原陵(邢臺百泉村)--後趙武帝石虎

石虎(295-349),字季龍,十六國時後趙皇帝。

鹹康三年(337年),石虎改稱大趙天王,永和五年(349年)改稱趙皇帝,最終取代了石勒趙國。

經過南征北戰,石虎的勢力不斷加強,後趙國的盈疆界也不斷擴大,鼎盛時有“十州之地”。

石虎死後葬顯原陵,在今邢臺百泉村,據史料記載,此陵爲虛陵,石虎並未葬在陵中。《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二》(卷100)記載,東穆武帝昇平三年(公元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儁(jùn 古同“俊”)做一個夢,夢見石虎咬其膀子,一怒之下去邢臺挖掘顯原陵,欲鞭屍泄忿,但打開了陵穴後,並沒有找到石虎的屍體。於是慕容儁以重金搜索消息,終於在鄴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屍於東明觀下,僵而不腐。”找到石虎的屍體後,“俊蹋而罵之曰:‘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數其殘暴之罪而鞭之,投於漳水,屍倚橋柱不流。”後來前燕爲前秦滅亡後,告密者李菟也因此被殺了,並重新把石虎的被橋柱子攔住留下的屍體收葬。

5.甘陵----清河王、孝德皇后之墓

漢安帝的父親--清河王劉慶的甘陵在邢臺市清河縣南部,冢子村西,葛仙莊南偏東10.8公里處,封土高達15米,直徑60米,成土山狀、周圍有8座小墓,曾出土過玉幣、金鏤玉衣片、銅縷玉衣片等珍貴文物。清河縣歷來傳說“九冢十二營七十二那”,九冢就是指此。

清河王劉慶的陵墓有其子漢安帝修建,稱甘陵,又稱英陵,孝德皇后也葬於此。爲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清河王劉慶的甘陵

6.定陵---廣宗王之墓

定陵位於威縣西南部大高廟村,《畿輔通志》記載:漢廣宗王陵在威縣西八里定陵堡。有二陵相對,東陵週三百二十步,高二丈餘,西陵週二百步,高四丈餘,上有廣宗王廟,俗稱大高廟,小高廟。

漢元始二年,代孝王玄孫之子劉如意被封爲廣宗王,死後葬於大高廟村,其墓名定陵,後來廣宗王劉勝葬於小高廟村,統稱定陵,或廣宗王墓,該兩村劉姓居多,可能是漢代劉氏子孫。

定陵爲邢臺市威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衛靈公墓

在邢臺還有一位比較有趣衛靈公墓,春秋後期,邢國被衛國所滅,邢屬衛地.當時衛靈公死了,占卜問葬說是葬在原墓地不吉利,而葬在衛國北部的沙丘之地比較吉利。沙丘在今天邢臺的廣宗沙丘平臺,於是衛靈公跨幾百裏葬到了已經屬於衛國的沙丘地,挖掘沙丘數丈,發現有一石制外棺,洗去泥土一看,上面還刻有一段文字,說:‘不靠子孫,靈公將得此爲冢。’這真是一個神奇的歷史啊!

邢臺的八大皇陵, 你知道嗎?

8.邢侯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邢國墓地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橋西區葛家莊,是一處由商代遺址與周代墓葬共存的文化遺存,其重點保護區域爲北至中興路,南至建設路南側,東至太行路,西至濱江路西側,總面積100萬平方米。2006年列爲國務院公佈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發現邢國墓地,經調查深明有西周時期的墓葬500餘座,車馬坑50餘座,到1997年年底發掘西周墓葬230座、車馬坑28座,此外還揭示先商時期的文化遺址3000多平方米。經研究這個墓地是西周邢國墓地,除以上還發掘多座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墓葬,其中M10是一大型的春秋墓,墓主人是春秋末期晉國邢候巫臣。重點保護區域範圍內密集分佈着西周邢侯、貴族墓葬,先商及商代中、晚期遺址。邢國墓地曾出土過大型青銅器、金器、漆器、玉器等。

邢國墓地的發現解決了學術界爭論多年的邢國地望問題,邢侯都城就在當今的邢臺市區或附近的郊區。邢國墓地中先商遺址的發現,爲先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商族起源提供了考古新資料。中商遺址的發掘,爲佐證商祖乙遷邢之地即爲今天的邢臺提供了一批實物資料。

據史料記載,邢侯名姬苴,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第四個兒子。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封周公旦四子姬苴爲邢侯,建立邢國統轄邢地,公元前661年,強狄犯邢,侯遷都夷儀,外藉齊兵,內聚士氣,幾經爭戰大勝,爲慶功建邢侯之臺。邢臺之稱,原源於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