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圖騰,而這種圖騰往往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動物,比如俄羅斯北極熊、法國高盧雄雞、阿根廷雄鷹等。而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精神圖騰便是“龍”,這種只存在於神話裏的靈性動物,代表了古老華夏的韌性。事實上,與龍對等的還有一種靈獸,一樣的代表了中國古文化的形象,那便是“鳳”,“龍鳳呈祥”一直是我們傳統文明中永不褪色的精神象徵。

  龍和鳳最早都出自上古奇書《山海經》中,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將“帝”與“後”比作“龍”與“鳳”,以龍、鳳爲圖案製作出了無數精美的文物。公認最早的龍形古文物,爲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上出土的“紅玉龍”,距今約有7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爲“中華第一龍”。

  考古挖出了最早的“中華龍”後,人們自然本能的想到了“中華第一鳳”處於何處。《山海經》對於這種靈獸最初的記載爲,“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而到最後卻有了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以及燕頜雞喙,成了多種鳥獸集合而成的一種聖獸。

  隨着現代考古業的發展,考古隊於各地所挖出來的鳳凰圖騰的時間均在秦後,而《山海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當時發現的鳳形文物被認爲是依據《山海經》裏的記載所作。大家同時也知道,《山海經》就是一部專門收錄來自民間的各種神話和傳聞的志怪著作,書中既然提及有鳳,那麼它的出現必定要早於成書之時。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中華第一鳳”被發現並未來自於考古。

  2004年,內蒙古赤峯一個愛好搞收藏的私企老闆張軍,來到翁牛特旗烏丹鎮一個村落裏收古董。其中一位70多歲的本地老農民,從家裏拿出了一隻陶碗,問張軍收不收。

  農民手裏的陶碗從外觀看上去像極了一隻鳥,但其頭頂上卻有冠,不像一般的鳥,反倒像是傳說中的鳳凰。該碗是老農三十年前從自家菜地裏挖出來的,一直收藏至今。家就在赤峯本地的張軍,癡迷於古文物研究,對赤峯出土的紅山文化遺址十分熟悉,他不禁隱約感覺這隻“鳳碗”可能是出自紅山的上古陶器。

  張軍於是上報給市裏的文物部門,文物專家匆匆趕來對老農挖出來的這鳳碗進行了仔細的鑑定,發現它距今約有6800餘年的久遠歷史,上邊所雕刻的就是《山海經》裏記載的靈獸鳳凰。此前考古出土的鳳形文物,在時間上要遠遠晚於這隻鳳碗,它無可爭議的成爲了“中華第一鳳”。如今,這隻陶鳳碗跟“中華第一紅玉龍”一起,均被列爲一級國寶,珍藏於赤峯市博物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