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一個還沒人回答的題目)

我個人涉獵宋史,主要以社會史、思想史的問題為主。最近正在處理的是五代-宋的風水喪葬問題,眾所周知的,儒家有一套承襲已久的喪葬標準,在宋代具體反映在諸如《溫公書儀》、《家范》一類的書籍中,但對於一般的中下層士人和更多的普通百姓,「風水」仍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甚至說是主導性的指標也不為過。「儒家標準」與「風水標準」之間如何競合(不單單是競爭,還有話語權的爭奪、理論的融合等等),是我主要探討的方向。

但論我最喜歡的領域,應當是最早接觸到宋史時,讀到的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這部書將思想史與政治史結合起來,開創了一個方向上的先河。當然,包括余英時、田浩等先賢早已大名遠洋,就不多做介紹了。此處更希望介紹的是一套傳統的思想史研究取徑,更精確的說,是傳統文學和史料學中對於理學的研究。

除了余英時、田浩(出版有《宋代思想史論》、《朱熹的思維世界》等書)、包弼德(在這個領域的著作是《斯文》)在這個領域中耕耘的名人外,較為晚近的人物是包括台灣的葉國良,出版有《宋人疑經改經考》,其一生專研經學,是目前台灣經學最為有名的專家之一;何俊,出版有《南宋儒學建構》;陳榮捷,出版有《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當然,還有在大陸為人所推崇的陳來先生,其《宋明理學》一書是奠定學術聲望的典範之作。

在向前推進,則我們需要討論到錢賓四(當然,其學術定位仍然有一些小小的爭論之處),《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五、六冊)仍然是台灣學界,講授宋明理學史相關課程時,學生必須閱讀的必選書目。稍晚一些,漆俠先生著有《宋學的發展與演變》,雖然其專業領域並非完全在思想史(大眾對其了解也更多在其他細分領域),但「宋學」的概念直到最近都有人在討論(包括西方的所謂neo-Confucianism等,今年暑假復旦哲學系的相關會議中還在討論這類定義的問題)。劉復生先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劉子健先生《中國轉向內在》等,也是極為著名的早期開山之作。

相對而言,日本對此領域的討論比較早。楠本正繼早在昭和39年(1964)就發表了《宋明時代理學思想之研究》,相應的,比他稍晚一些,麓保孝專治思想是相關的研究,其著作中較為有名的是《宋元明清近世儒學變遷史論》,但當然,其中關於宋代的篇幅並不太多,專門關於宋代的是他的《北宋 に 於ける 儒學之展開》一文。同時期活動的還有岡田武彥,他著有《宋明哲學序說》一書。被引介入中國的,則有諸橋徹次、宇野哲人的相關著作。我們都很熟悉的小島毅先生(講談社那套中國史中,宋代一冊的撰寫者,此套書在兩岸都有出版),在1999年也撰寫過《宋學之形成與展開》。相對而言,較之於經濟史、社會史等領域,日本學界在宋代思想史上的研究相對較少。

除開包弼德外,歐美史學界從始至終專註于思想史研究的,莫過於狄百瑞了(W.M. Theodore De Bary),他最著名的兩冊書,即是The 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心學與道德)和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兩本書奠定了他在理學研究領域的先去地位,以我區區在下的眼光看來,至今都少有能超越的。

當然,追溯這一切的源頭,我們都要推到黃宗羲、全祖望撰寫的《宋元學案》一書,它既是一部史料,也可以被當做一本專書、一篇論文來解讀。任何研究宋代思想史者,恐怕都不會否定其價值。

以上,匆匆寫就,希望能令你滿意(當然,有機會的話會再補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