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香高蹺會表演現場。陳童 攝

高蹺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又被稱爲“高蹺秧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列子》中就已有對高蹺的記載。

霸州市勝芳鎮的進香高蹺會源於勝芳的武高蹺,當地也稱大高蹺,相傳大高蹺技藝爲一位山東的鋦瓷匠人所傳。傳統上鋦瓷匠人一般居無定所,四海爲家,他暫住在現在勝芳鎮紅旗街的駕棚衚衕內,每天鋦瓷回來後他就綁上高蹺腿子,自娛自樂一陣。日子長了,周圍的百姓就喜歡上了他表演的高蹺,紛紛找到來學習高蹺。後來,他乾脆就幫鄉人們組建了一檔高蹺會。

早在清康熙三十年的《天津天后宮行會圖》中,勝芳的高蹺會就已經名列其中,並且從當時的圖畫中,看得出勝芳高蹺會已經非常成熟。多達36人高蹺上的角色表演,二十多人的樂隊,並且有唱詞,載歌載舞非常的壯觀,可見當時勝芳高蹺的盛況。

2015年,進香高蹺脫離大高蹺,會址挪到了會衆的家裏,並且陸續的培養了很多新的高蹺成員。隨後組建新的高蹺會,並以歷史上康熙三十年去天津進香行會爲依據,取名爲“勝芳進香高蹺聖會”並沿用至今。

在傳承的過程中雖然高蹺會的名稱屢有變更但對於高蹺表演的內容和形式的傳承卻始終如一。

咚咚鏘、咚咚鏘……3月16日,記者走訪了這支高蹺會,他們的動作激烈靈動且富有朝氣,每個人扮相不同,臉上都畫着戲曲裏的彩妝臉譜,作態打鬥更是各異。小鸚哥活潑俏皮,白杆溫婉沉穩,花花公子英俊挺拔,動作乾淨利索,安靜地走着突然一個鷂子翻身,不時讓人眼前一亮......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