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規模戰役,「三年而後決」,雙方都出動了傾國之師。結果秦軍戰勝,並且盡數坑殺投降趙軍。

經過長平之戰和邯鄲之圍,趙國的實力嚴重受損,山東六國次第削弱,魏韓兩國甚至入朝於秦,委國聽令,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長平之戰後,秦國既取得了東方各國的大量土地,也大量殺傷了各國人力,奠定了取得統一戰爭勝利的基礎。

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對長平之戰趙國主帥趙括的評價不同於史書上的「紙上談兵」,作者孫皓暉認為他的決戰方針是符合現實的,並借白起之口評價他「假以時日,必是秦軍大敵」,然而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長平的消耗戰暴露了秦趙兩國的實力懸殊。只是由於秦軍採取殘暴的殺降辦法,在長平坑殺數十萬降卒,激起了趙國廣大人民的義憤,加上秦相范雎用人失利,魏楚兩國又合縱救趙,秦軍反而一度遭到了反包圍。魏楚等國雖然取得了一時的勝利,在東方有所擴張,但沒能削弱秦的力量,秦在稍事整頓後繼續進行統一戰爭,到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時,秦的完成統一已經水到渠成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涼涼,再也沒有哪個大國可以和秦國對抗。秦國統一天下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戰國歷史上的幾次大轉折

兩百多年的戰國史,各大諸侯起起伏伏,主要轉折有七次,長平之戰是最後一次。

第一次大轉折:李悝變法,魏國崛起

智氏被瓜分後,韓、趙、魏三家已成為事實上的諸侯。

魏家家主魏文侯廣招賢才、勵精圖治,魏國迅速脫穎而出。李悝變法,更是將魏國送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

政治上,廢除貴族世襲制度,廣納天下英才;經濟上,實行盡地力、平糴法,順應歷史潮流,承認土地私有;實行法治,各級官員升遷均依法進行;軍事上,建立建立"武卒"制,根據士兵特長,重新編排。

李悝變法,魏國強盛了兩代半,約100年。

第二次大轉折:吳起變法,楚國崛起

吳起在魏國被排擠後,輾轉到了楚國,楚悼王求賢似渴,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變法。

吳起變法主要內容有:實行法治,公佈於眾;減爵祿,逐步廢除世卿世祿制;整頓吏治,裁汰冗員、不作為的官員;遷移人員到邊疆開墾耕地,以豐國庫;加強軍事訓練,提高戰鬥力,這是吳起的老本行。

吳起沒來之前,楚國的情況很糟糕,前國王在國都被「強盜」殺了,實際上是貴族所為;軍事上也是一塌糊塗,後來的魏國國都大梁就是出國被迫割讓的。

吳起變法時間很短,只有短短8年,但效果顯著, "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後繼者也沒有完全廢棄新法,楚國強盛了80多年。

第三次大轉折:馬陵之戰,魏國衰落

魏惠王繼位後,魏國優秀人才大量流失,魏國的戰略方針也出現了偏差:不再和韓趙聯盟。在攻打趙國時,被齊國鑽了空子,來了招圍魏救趙,魏國大敗;攻打韓國時,齊國故技重施,再次攻打大梁,魏軍撤兵急救,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龐涓戰死。

從此會後,魏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從拓展變成了防守,過上了屈辱捱打的日子。

第四次大轉折:垂沙之戰,楚國衰落

楚國面積寬廣,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吳起變法後,再次走上了強大之路。到楚懷王繼位後,北邊打敗魏國,東邊滅掉越國,楚國到達了一個小巔峯。遺憾的是,楚懷王聽信張儀的鬼話,與齊國斷交,為之後的丹陽大敗埋下了種子;再過幾年,與齊國交戰,在垂沙之戰中再次大敗,楚懷王不得不去赴武關之約,後面就是大家熟悉的:楚懷王被扣押,出逃後再次被秦國捕獲,之後身死異國。

楚懷王死後,楚國一蹶不振。

第五次大轉折:胡服騎射,趙國崛起

趙武靈王在和北方遊牧民族交戰的過程中,發現了胡人作戰講究實際的優點,決定在趙國境內推廣胡人的服裝,引入優秀的胡人,以改變趙國弱勢地位,史稱「胡服騎射」改革。

經過10多年的改革,趙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增,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趙國成為了戰國第二強國。

第六次大轉折:五國伐齊,齊國衰落

齊國在齊威王時代,開始鄒忌變法,整頓吏治,重用人才,齊國國力快速增長,在馬陵之戰中更是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魏國,成為中原數一數二的大國。

齊國強大了兩代半,齊湣王在位時達到了頂峯。滅掉富庶的宋國,成為了齊國衰落的導火索。宋國是一個中等實力的強國,歷來是天下的商業中心,極其發達,其他國家都覬覦很久了,不敢獨吞,齊湣王不但獨吞,還揚言要趕跑周天子,自己來做天下共主,這可就犯了眾怒,諸侯聯手,五國伐齊,齊國差點兒亡國。

之後齊國基本上不再插手別國事宜。

第七次大轉折:長平之戰,趙國衰落

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郡馬上就要收入麾下了,趙國橫插一手,打算撿個大便宜。結果惹得秦國大怒,發兵攻趙,雙方在長平相遇,在對峙三年多後,秦將白起打敗了趙將趙括,殲滅趙國精銳45萬。

趙國從此之後實力大損,徹底失去了和秦國爭雄的資本。

結論

戰國時代,諸侯粉墨登場,魏、楚、齊、趙都曾強大過一時,可惜的是,多則兩三代、少則一兩代就開始衰落。秦國商鞅變法後,連續強盛了6代,長平之戰後,再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和秦國對抗,秦國碾壓諸侯,笑到了最後。


長平之戰當然可以說是戰國最後轉折,因為在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秦國統一天下的

趨勢已經勢不可擋,但是這種情況,在長平之戰以前是不夠明顯的。

戰國時期可以說是各國紛爭激烈,戰爭規模空前強大的時期,戰國七雄中每一個國

家都在積極變法。我們知道最後是秦國統一了天下,但在戰國初期,並不是這樣。

首先是魏國,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吳起變法,使魏國的國力迅速上升,還組建了著名

的魏武卒,多次打敗秦國,取得了黃河以西的河西之地,魏國一度稱霸天下。但是

魏國並沒有維持太久的時間,為了對付魏國,韓趙結成了同盟,齊楚也對魏有所防

範,而且在此期間,秦國一直在變法增強國力。後來,魏國在馬陵之戰中被齊國擊

敗,龐涓戰死,魏國的霸權也就隨之結果。

但是天下總要有人主事,秦國迅速崛起,商鞅帶軍隊打敗了魏國,又收復了河西之

地。同樣,秦國的崛起又引起了東方六國的恐慌,大家紛紛合縱結成同盟,共同對

付秦國。按照魏國的經驗,一個國家稱霸一段時間總會衰落的。可是秦國偏偏就能

一直保持比較強勁的勢頭。所以這增加了東方六國的恐慌。

這個時候天下諸侯就要考慮了,是繼續聯合起來攻打秦國,還是再崛起一個國家和

秦國對抗。恰恰在這個時候,趙國崛起了,成為了戰國後期東方最強大的國家。此

時,出現了秦趙兩強共存的局面。明眼人都知道,兩國早必有一戰。秦趙之爭可謂

激烈異常,和氏璧之爭就是一個非常鮮明的體現。後來,終於因為上黨的歸屬問題

引發了長平之戰,秦趙之間的大對決終於開始了。結果大家都知道,秦國大敗趙國

。再無一個國家能和秦國單獨對抗,於是大家又聯合起來,在秦國攻打邯鄲的時候

,魏國和楚國出兵幫助趙國打敗了秦國。此後,信陵君又率領五國聯軍攻打秦國,

又一次將秦逼回到了函谷關。可這也是東方六國最後的餘輝了,自此之後,再無力

發動大的進攻,只有坐等秦國將其逐個消滅。

所以說,長平之戰以前,霸主地位還可易主,如秦代替了魏成為了霸主,趙國也試

圖挑戰秦的霸主地位。但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天下的趨勢已定,統一隻是時間問

題。


說長平大戰是戰國的一個轉折,因為長平大戰之後,天下格局最終轉變為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

戰國初期興起了變法狂潮。戰國舞臺絢麗奪目,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多曇花一現!只有秦國國力始終不斷上升!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加之軍事奇才吳起仕魏,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整頓吏治,使得韓國朝堂煥然一新,韓國有過短暫的強國!

公仲連在趙國的變法,乃至日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使得趙國成為秦國之外戰國最後一個強國!

楚國吳起的變法,曇花一現,迅速沒落!

燕國的燕昭王中興,君王勵精圖治也只是暫時的變革!

齊國慎到的改革,齊國不痛不癢始終未能脫穎而出!

到長平大戰爆發之前

韓魏已成秦國附庸。

楚國因鄢陵之戰遷都之後國力大衰且內亂不斷!

齊燕相互撕咬兩敗俱傷!

只有經過胡服騎射變革的趙國可以勉強與秦國抗衡,因此長平大戰的爆發也是歷史的必然,兩強遲早必有一戰!這也是秦國東出的絆腳石,必須踢開,同時一個強趙的存在,也是號召六國合縱的旗幟,必須拔掉!

在此背景下,長平之戰爆發!最終在「紙上談兵」的趙括手裡,趙軍慘敗,四十萬大軍單單回來二百個小孩,對於人口三四百萬的趙國來說,後果不言而喻!

而在戰前,就軍力而言,趙國勉強可與秦國一戰。然而,就國力而言趙國差的太遠,趙國土地貧瘠,糧草短缺這是致命傷!而反觀秦國巴蜀糧倉,鬥志昂揚!並且在一幫隔岸觀火的隊友冷眼觀望之下,趙國孤軍奮戰!

經此一戰,趙國衰落,列國再也沒有能與秦國抗衡的力量!戰國格局由多國並立的局面轉變為秦國一家獨大的格局!自此秦國東出再無障礙,六國如砧板魚肉等待著秦國的戰刀!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把視野放到整個戰國歷史發展總圖景當中去。

從戰國總體格局的發展變化來看,大概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國初期,魏國率先變法,成為超強戰國,掀起第一波變法潮流

三晉分立,天下始入戰國。魏國率先任用李悝推行變法,戰國法家宣告正式破土而出,變法完成之後,魏國一舉成為戰國七雄中的超強戰國。

這一時期,魏國主導戰國格局。魏國任用吳起為將,訓練出了一支裝備精良,戰術素養極高的大軍,天下號稱「魏武卒」。隨後聯合韓魏,對秦國、楚國、齊國等大國,以及對鄭國等中等諸侯,保持了強勁的連續攻勢,並獲得了一連串的巨大勝利。這其中,猶以秦國被壓制的最慘,魏國連續對秦國用兵,全部攻佔河西高原與關中東部地帶,將秦國壓縮到關中的華山以西。魏國對秦國的強大壓力,魏國的戰爭優勢,也一直保持到商鞅變法成功之後。

魏國變法崛起之後,天下競爭態勢加劇,所有諸侯國都普遍面臨強大的戰爭壓力,貧窮弱小就會滅亡,成為當下殘酷而緊迫的事實。為此,求變圖存迅速瀰漫為一種強大的社會思潮,各諸侯國都在醞釀或進行著不同程度的改革,這是戰國的第一波變法浪潮。

第二階段:戰國中前期,秦國迅速崛起,合縱連橫風起雲湧,一時各國皆有機遇,難見真山真水

這一時期,秦國任用商鞅推行變法,由於商鞅變法的徹底性與深刻性,以及在戰國變法中絕無僅有的長期性和連續性,秦國一舉崛起為空前強大的戰國。一朝崛起,大出山東爭雄天下,並帶起新的一波變法強國潮流,其間合縱連橫風起雲湧,一時各國皆有機遇,難見真山真水也。

公元前314,燕國發生了極為滑稽的一幕,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邦子之,引發燕國內亂。齊宣王趁機發兵幹預,血洗燕國,燕國國力大衰。之後,燕昭王重用樂毅開始變法,國力有所恢復。此時的齊國非常強大,甚至和秦國並稱東西二帝,但是齊湣王非常驕狂,引起諸侯國的公憤,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齊,連下72城,齊國幾乎滅亡,之後由於燕惠王猜忌樂毅,樂毅被罷黜,齊國田單採用火牛陣反擊燕軍成功,收復齊國。這一時期,燕齊兩國互毆,同時衰弱,基本退出了一統天下的爭奪。

公元前294年,伊闕之戰爆發,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24萬,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事實上已經退出了一統天下的爭奪。

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戰打響,白起重創楚軍主力,攻破楚國都城,焚毀楚國宗廟王陵。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大幅削弱,從此一蹶不振,基本也退出了一統天下的爭奪。

第三階段:戰國中後期,趙國崛起,秦趙全面抗衡,天下進入兩強並立之勢

趙國以胡服騎射引領變法,崛起為山東超強。東方六大國的抗秦軸心,從不斷轉移的魏、楚、齊三國,穩定地轉變為趙國,強大的趙國,成為山東六國抵禦秦國風暴的屏障,兩大強國的直接碰撞開始了。

公元前263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戰爭的結局是,趙軍戰敗,趙國精銳主力大軍被一舉摧毀,國力被極大的削弱。

長平之戰後,天下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秦國獨大,六國衰落。以長平之戰為分水嶺,六國已先後紛紛退出統一天下的爭奪。此後,秦國雖然歷經秦昭王暮政,與秦孝文王、莊襄王兩代低谷,前後三十年紛紜小戰,天下終無巨大波瀾,秦國一統天下的態勢已無可阻擋。

所以,長平之戰可以認為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

最後一個階段,秦開啟了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的進程。這裡就不再細說。


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要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清楚戰國時期的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實力變化!

比如前期的晉齊楚越-前475到前453年三家分晉;然後就是魏國首霸-前453-前341年馬陵之戰;中期的秦齊楚三大強國-前342年-前301年,楚國垂沙開始衰落!

然後秦趙爭霸-前284-前260.魏楚齊都已經衰落了,長平趙國也衰落,所以之後秦國東出再無屏障!

秦國獨強,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我們知道,每一段歷史的走向都是有它自己內在的邏輯,有一定的規律。我們甚至依靠這些規律可以預測未來和歷史走向。

歷史轉折點,就是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改變原來歷史趨勢,讓它轉到另外一個方向。有很多事件的發生,就可以改變歷史底層的邏輯,從而改變歷史發展方向。

就像我們駕車行駛在道路上,突然道路上出現一個拐彎或者異常的障礙物,我們就只能選擇停止前行而後拐彎或者繞道。很多歷史事件都是轉折點,例如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凡爾登戰役是一戰轉折點,新中國的成立是近代中國歷史的轉折點等等。

長平之戰是怎樣改變歷史的呢?

我們可以先來看長平之戰前期。那時候是東周晚期,也是戰國時期。諸侯之間戰爭中很多諸侯國都被吞併,宮室貴族流散在社會上。但是他們不甘自己的社會地位墮落,選擇不斷的學習,去積極思考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他們提出了許多思想,將這些思想不斷的傳播開來,有的著書立說,形成了諸子百家思想爭鳴的局面。一部分士子也選擇位列各個諸侯國朝堂,為國家和君主出謀劃策,或者為官一方,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從而形成了世人階層。

就這樣,冶鐵技術的提高讓社會生產效率提高,士人階層出現讓很多諸侯國擁有了更多的人才。這些國家和國君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在自己的國家推行改革,國家迅速發展強大,然後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戰爭,讓其他諸侯國乖乖臣服,成為當時的霸主。

有意思的是,沒有那一個國家能夠長期保持這個地位。總會隨著時間推移,因為一些原因導致國家衰落下去。然後新的諸侯國又崛起,歷史就是繼續同樣的事情。我們通過當時的歷史來做詳細分析。

田氏代齊到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歷史就進入了戰國時代。最先是經歷兩代國君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努力發展,魏國成為一代霸主。但是經過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兩次戰爭的失利讓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這時候贏得戰爭一方齊國迅速崛起,而西部的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也積累空前的國力,兩國並稱東帝和西帝。但是縱橫家蘇秦導演五國伐齊,齊國差點亡國。

這時候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國力也強盛起來,滅中山國,並多次打敗秦國。

然而秦趙長平一戰,趙國軍事力量也被徹底摧毀,從此衰落。長平之戰後,放眼天下,只剩下秦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天下獨強。而且沒有一個國家再次崛起,有能力能夠與秦國抗衡。而之後歷史我們大家都知道,就秦國經歷了三代君主逐一滅掉其他衰落下去的國家,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大秦帝國。

可見秦趙的長平之戰打破了原來的歷史趨勢,改變了歷史發展內在邏輯。我們熟悉歷史已經改變,歷史也不在按照原來的方向和軌跡走下去。那種一個國家崛起後又衰落,新的國家再崛起挑戰一個國家的歷史趨勢,再也沒有出現。


長平之戰後,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的攻勢,所以被認為是戰國歷史最後的轉折!也可以說是連橫打敗了合縱,秦國遠交近攻,離間了六國,逐個擊破!長平之戰,實力最強的趙國有生力量被殲滅,也是合縱的失敗!

從戰國的局勢來分析,是經歷了一個合縱連橫的鬥爭。合縱縱橫,是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這就是所謂的合縱連橫。

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連橫的目的在於投靠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和擴展土地的目的。

秦趙是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秦國勝了會兼併六國,趙國勝了也會兼併六國,戰爭的結果對於五國來說都是一樣的。齊國更不會幫助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前攻打次數最多的就是齊國,而且基本上都勝利了,因此齊國是斷然不會借糧的,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其實是外交失敗的延續,趙國不僅與秦國的外交失敗,而且與東方五國也沒有處理好合縱的關係,趙國於秦國從藺相如時期的曖昧不清,到後來的硬碰硬,東方五國無法判斷戰國與秦國之間的關係,他們為了保全自己,也不樂意趙國恃強凌弱,所以長平之戰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前去救援,所以趙國從一開始接受韓國上黨之地,就是政治外交決策不成熟的表現,合縱的關係就開始瓦解了。長平之戰的失敗也是註定的了。

長平之戰失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應該是趙括指揮不當,用趙括代替廉頗,也是秦國的離間計,秦國不但離間了六國的合縱,也離間了趙國的君臣。所以秦國的外交勝了!


在戰國時期,趙國的軍事實力並不弱,長平之戰本來是廉頗老將軍親自指揮的,作為趙國的名將,如果他一直堅守不出的話,秦國會被持久性的作戰所拖垮,但後來因為趙王的自負,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接替了廉頗,最終導致趙國大敗,其實這也是關乎生死的一戰,雙方都先後派出了本國的名將對陣,所動用的軍隊都達到了巔峯,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代作戰,士兵的數量是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一個人從出生到能上戰場打仗最少需要15年的時間,可以說長平一戰,趙國消耗了太多的人口儲備,所以註定是要沒落的,就像在三國的夷陵之戰,陸遜一場大火燒掉了劉備諸葛亮等蜀國元老辛辛苦苦積累了二十年的戰備力量,所以到三國後期,蜀漢慢慢的就不行了,這是同樣的道理!


為什麼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最後的轉折?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析一下戰國的歷史分期,

戰國時代進入七雄變強開始第1個歷史時期是魏國獨霸時期,魏文侯首先任用李悝進行變法是的,魏國首先成為戰國時期的超級大國,後來又任用吳起進行變法,並進行著兼併戰爭使得國家富強疆域空前擴大。魏國作為超級大國,衰落是從魏惠王中期開始的,隨著齊國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大戰役的展開,極大的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力量。兩大戰役之後,魏國再也沒有能力參與當時國際格局的主導爭霸戰爭。由此,魏國衰落。這是戰國時期的第1個重大轉折。

魏國衰落以後霸權並沒有落到齊國手裡,齊國雖然兩次贏得了對外戰爭,但是還沒有強大到像以前的魏國那樣,任意攻擊別的國家。雖然算不上超級大國但是齊國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也是較其他諸國比較強的,再加上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雖然變法的後勁還沒有完全起來,但是已儼然有了大國的狀態。因此以第1次商鞅變法結束為標誌,戰國進入了第2個歷史時期——秦齊並強。

齊國在經歷了齊威王和齊宣王兩代君主之後對於國際爭霸好像十分感興趣。齊閔王繼位以後,齊國稱霸天下的野心愈演愈烈。齊愍王發動滅宋戰爭,引起了中原諸國的恐懼,於是在燕國上將軍樂毅的率領下,中原諸國組成了五國聯軍,討伐齊國。一舉攻下齊國城池70餘座,齊國從此一蹶不振。以田單復國為標誌戰國時代進入了第3個歷史時期——秦趙並強。

在齊國一心一意想要爭霸天下的時候,秦國一方面關注著國際局勢,一方面延續著國內的商鞅變法,國家的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在此同時,幹活的趙武靈王也進行著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一躍成為北方軍事強國。魏國衰落了,齊國衰落了。南邊的楚國也是病懨懨的。當時有能力統一天下的,也就是西北的秦國,東北的趙國。

秦國和趙國作為兩個超級大國,在爭奪當時的國際霸權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必有一戰。此戰誰勝誰負則天下勝負,花落誰家便可見分曉。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再也無力與秦國爭奪國際霸權。從此秦國一家獨大,長平之戰短短几十年之後,秦國統一天下。

長平之戰的結束,標誌著秦趙國際霸權爭奪的結束,也標誌著魏國衰落以來,兩大國家共掌國際霸權的局面結束。戰國行將就木天下必將以一國統一而結束。如此重要的意義,能不能成為戰國歷史上的最後轉折?當然可以。因為長平之戰後,秦國雖然受到重創。但是在經過20餘年的休養生息後,滅掉其他六國就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毫無波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