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關羽在古城相聚以後都認了個乾兒子,而且是關羽認關平在先,劉備模仿關羽的,其實劉備有幾個老婆,只是不能生,誰料認了劉封后不久就有了阿斗,多年來劉封總是隨在劉備身邊,不但衝鋒陷陣,而且還可以照顧劉備,想來無微不致,但是其才能並不出彩,沒有單獨統兵打仗,劉備把他留在身邊也沒有重用的意思,更不會把他培養成接班人。

劉備瞧不起劉封,在取下兩川後將他和降將孟達派到邊角之地上墉,這二人非常不滿,慢慢滋生了造反的心事,孟達覺得自己功勞很大,是他首先拉法正一起,勾引劉備入川,如今法正位極人臣,地位還在孔明之上,在中央當政,而自己卻被貶到邊遠之地,所以劉封和孟達,二人正是同病相憐!劉封也是不顧大局的人,兩個人成天抱怨。

關羽出兵北伐時,劉備集團都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大陰謀,所以只是讓關羽出兵去教訓一下曹仁,並不是戰略性的北伐,只須適可而止,所以關羽的兵力是足夠的,為防不測,還曾發文通知劉封和孟達,讓他們在必要時出兵配合,但是問題是關羽一向驕傲,也瞧不起劉封,所以沒有通知劉封,而劉封對關羽是又恨又怕,恨的是關羽瞧不起自己,還在劉備曾經問關羽立太子的事,關羽反對立劉封,劉備順水推舟立了阿斗,關羽在劉備集團中是主八分,劉備很多事情都聽他的。

按說關羽北伐,相鄰的上墉應該極積極策應,密切關注戰況才對,就算雙方主將有矛盾,也不能因私廢公,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人,船翻了對誰也不好,可遇上劉封這個不顧大局的人,算不過這本賬來,但是關羽統兵殺向許都,眼看勝利在望,可劉孟二人置若罔聞,後來東吳襲了荊州,他們一直不知道,關羽敗於徐晃,又中了東吳的埋伏,他們好象也不清楚,似乎這事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東吳和曹魏的主要目的就是殺了關羽,關羽一死,劉備集團就少了一根擎天柱,所以決不放跑關羽的。

如果這個時侯劉封和孟達二人派兵前往接應,一定能救下關羽,當然挽回敗局是不可能了,但當信使到達,要劉封前去接應時,二人竟然拒絕出兵,從此也能看出劉封多麼愚蠢,人家不立他太子是對的,其實劉封是讓孟達給耍了,孟達知道不去救援決無生理,所以早就打算投降魏國了,劉封竟然讓孟達帶人投了魏,如劉備說的,他就是個活著的死人!如果他早早帶兵救援,不但可以保住關羽的命,至少能保住一部分失地,那樣的話,形勢就會大大地不同,而不會流落到只佔有一個四川。


為什麼劉備要殺了劉封?

劉封,相傳是劉備的義子,原名寇封。

真的如此嗎?

  • 不是,劉封一定是劉備的繼子,而不是所謂的義子、養子。

因為義子、養子、繼子是截然不同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繼子,必須經過家族裡的重要任務作為見證,並且,最好是同宗同族的後輩,具有完全的、跟親生子一樣的、合理合法的繼承權。

那劉封原來不是叫寇封嗎?為什麼還成了劉備的繼子呢?

因為寇封是漢室宗親劉泌的親外甥,換句話說,寇封的母親也是「漢室宗親」,當然,已經出嫁到寇家。所以,寇封也是勉強達到條件,成為劉備的繼子。否則,寇封也不會答應,成為一個身份尷尬的、沒有繼承權的義子「劉封」的。

  • 而且,當時劉備的情況是極為尷尬的。

劉備直到公元207年,也就是劉備46歲的時候,纔有了劉禪,也就是俗話說的「阿斗」,絕對是屬於老來得子的類型。東漢時期的平均壽命是22歲,而東漢末年戰亂中的平均壽命,肯定還要更低。

以劉備的年齡,加上多年徵戰,已經屬於要準備後事的類型了。可是,劉備還沒有兒子,最關鍵的是沒有接班人,這實在是要命的。

要知道,戰場上的事情,可是誰都說不準的,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就連曹操每次出征的時候,都會專門安排好,讓曹丕監國,啥意思啊?萬一曹操掛了,曹丕就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 劉備四十多歲的人了,還要沙場徵戰,萬一劉備死了,劉備的這些手下該怎麼辦?

所以,劉備已經是屬於,被形勢所迫的類型,沒有兒子的劉備,正好看上了沒有父親、跟著舅舅生活的寇封。雙方互相看對了眼,於是,寇封就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劉備的繼子「劉封」,以當時劉備的情況,也只能是選擇關係最為緊密的,最正統的「繼子」,以確定繼承人。

所以,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裏,關羽所說的,劉備有兒子了,專門製造了一個威脅。

至於劉備要殺劉封,劉封必須要死的,而且要死的名正言順。

  • 因為劉備有兒子了,「親兒子」阿斗。

「親兒子」和領養的兒子,終究是有差別的。

沒有兒子的劉備,將劉封當做寶,但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幾年,劉備就有兒子了,於是,劉封的地位急轉直下,甚至成為了「阿斗」上位的障礙。

所以,儘管能力算不上頂尖,只能成為不錯的劉封,因為影響到了「親兒子」的地位,只能是成為犧牲品。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封,劉封是劉備的養子。

《三國志》: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益州旣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

《三國志》:封旣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劉備以善於識人著稱,為何勇武有力的劉封會被殺呢?

‖劉封是養子,身份敏感並不具備繼承資格

劉封的身份比較棘手,他是在劉備無子時收養的,至少在劉禪出生前,他是被當做繼承人培養的,劉封自己肯定也是知道這一點的。自己幫老爹拚命打下的江山,阿斗出生且平安長大被立為王太子的那一刻,劉封的結局就不會完美。

他只是劉備的養子,即使勇武有力,能徵善戰,也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劉備不可能讓他繼承,敏感的身份讓他沒有繼承資格,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

‖公然抗命,導致關羽兵敗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三國志》

「辭,託辭。「不管是否實情,軍令就是軍令。劉封的行為實在是典型的為小單位利益不顧大局需要,關羽北伐實力不濟,想要劉封,孟達幫助自己,劉封與孟達坐觀成敗,導致關羽兵敗,荊州也因而丟失,這件事情上劉備是不能容忍他的。

‖劉封是個「隱形炸彈」,為了不給後來的人留麻煩,劉備不會留他

劉封是個飛揚跋扈,毫無自知之明,不會吸取教訓的匹夫。他可能沒有更高的政治野心,可能忠誠於國家,但對於國家政治而言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定時炸彈。

這顆定時炸彈終究要拆除,讓劉備本人來拆,自然比阿斗拆更為順理成章。如果問題留給下一代核心,有諸葛亮輔佐的阿斗收拾劉封自然不費吹灰之力,但這是殺兄,是不義!換劉備幹這件事在道德上就沒啥硬傷了。此時劉封違抗軍令,丟城失地,原本已經犯了死罪,正好順水推舟,大義滅親,所以諸葛亮勸劉備因此除之。劉封問題必然要解決,而此時解決是政治成本最小的時刻。

劉封喫了敗仗,丟掉了上庸,理當論罪,而諸葛亮還考慮到劉備去世之後恐怕難以制御他,於是勸劉備賜死,劉封剛猛的性格恐怕也導致這個人不太安分,蜀漢國力弱小,禁不起內鬥折騰,為了政局的安定,只能做此抉擇,何況劉封本就有罪,讓他自裁也是順理成章的了,劉備不留他也是有其原因的。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給劉封的身份性質下個定論。

一、劉封的身份

劉封,他是劉備的繼子。注意,是繼子。

這種性質,和曹操收曹真為養子是完全不同、天差地別的。劉封和劉備之間的關係,相當於曹騰(大太監)和曹嵩(曹操親爹,曹騰繼子)之間的關係,曹騰認曹嵩的時候,就是明確要把自己費亭侯的爵位傳給曹嵩的。

同樣的,劉備認下劉封的時候,是因為劉備當時無後,把劉封認為子嗣,就是為了把自己的王權霸業傳給劉封的。

在這種情況下,劉封無論是武勇也好,懦弱也罷,無論他願不願意,他的身份註定了只有一個——

政客。

也就是說,劉封是死還是是活,是統兵一方還是身陷囹圄,無論理由是什麼都只是個藉口,本質原因,要從政治上去找。

那麼,為什麼劉備要殺劉封呢?

相信看過三國的人都會明白,其本質原因,就是劉備為了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禪登基掃清障礙。

另外,我們看《三國志》中,對劉封的死因也寫得很清楚了——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翻譯成人話,就是——

諸葛亮對劉備說,劉封剛猛,您離世之後劉禪將無法控制劉封,最好把他除掉。於是,劉備就殺死了劉封。

當然,劉封自己肯定是不想死的。

但並沒有什麼用,事實無情地把劉封逼入了死角。

二、劉封的變化

劉封是個好人。

聰明,勇武,帥氣。

如果沒有這些特點,劉備也不會看上他,把他收為繼子,打算百年後把江山繼承給他。

從之後的劉封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劉封絕非庸將。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攻打益州的時候,劉封還衝鋒在前,後還因軍功受封副軍中郎將。

此時的劉封,算是初步進入軍中,掌握了一定軍權,開始建功立業。這個時候的劉封,也許還做著能接班劉備偉業的夢,還在為著這個夢想而努力奮鬥著。

然而,這註定就只是個夢罷了。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在攻打漢中的戰事中,一次兩軍對壘時,曹操一句話戳穿了劉封和劉備心中那一層紙窗戶。

曹操稱劉封為劉備的「假子」。

假子,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假的兒子。不是真的。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在蜀漢接連勝利的刺激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並封劉禪為王太子。

至此,劉封的棺材板上最後一根釘子,已經打進去了。

接下來,無論劉封做什麼,都只會是死路一條。

更別說,劉封接下來花式作死,簡直作出了花樣、作出了新意、作出了高度。

三、劉封的花式作死第一彈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底,關羽被困樊城、襄陽時,令劉封發兵來助。

大概是被劉禪當王太子這事兒給刺激到了,劉封隨便找了個藉口,拒絕執行這個軍令。

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關雲長敗走麥城,一代武聖就此隕落。

劉封這一手,直接坑死了劉備「抵足而眠」的二弟關羽。

別說出於政治目的劉備必須要弄死劉封了,就沖著這事兒,也非得弄死劉封。

但劉備是個忠厚的人,自己的次子剛封王太子,就殺掉劉封,甭管是不是事出有因,人們都會認為他是在為自己的孩子除掉政敵。

所以,劉備還不能動,還得等個更好的時機。

只是,劉備沒想到,這一等,竟把一個省的地盤給等丟了。

四、劉封的花式作死二連發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劉封因為和共同守上庸郡的孟達有了點小矛盾,於是奪了孟達的鼓吹。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鼓吹是儀仗樂隊,體現一個人的身份、體面和威儀的。

在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的時候,魏國重臣程昱為了威儀,連官都可以不要。可見在那個年代對這種儀仗的重視程度。

而劉封這種做法,不啻於當眾打孟達的臉。

於是,本來就和劉封有矛盾的孟達就炸了。

孟達先是給劉備寫了一封信,抱怨了一通委屈。之後,壓根不等劉備回信,就悄咪咪聯繫了魏軍,為徐晃當了帶路黨,稀里嘩啦地把整個上庸三郡(相當於一個省)給佔下來了。

五、劉備揮淚斬劉封

劉封灰溜溜地從上庸郡回來後,就上演了上文諸葛亮勸劉備賜死劉封的一幕。

不過,劉備終究還是一個忠厚長者。

賜死劉封后,劉備聽說劉封撕毀了孟達勸降他的信,又為劉封痛哭了一番。

雖然痛失一將,但是……

畢竟,劉禪成功登基了,不僅穩坐了蜀漢皇位40年,還是吳魏蜀三國的末代皇帝中,唯一得以善終的一個。


1、戰場公然抗命,關羽讓劉封救援,劉封守上庸拒不發兵助關羽,致使後期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被殺這是主要原因,關羽是劉備得力大將又是桃園結義的二弟,見死不救已是死罪。

2、關羽兵敗後,劉封又逼孟達降魏 ,蠢事一件接著一件,上庸很快被東吳奪取,劉封逃回成都請罪被關押,在劉備猶豫不決時,諸葛亮說劉封為人剛猛,擔心以後後主劉禪難以制服,為了蜀漢的江山安定,所以賜死劉封。

劉備殺劉封這件事在道德上就沒啥硬傷,因為劉封違抗軍令,丟城失地,原本已經犯了死罪,正好有藉口順水推舟,大義滅親,又可以立軍威。其實劉封的死,也是這人不能顧全大局,審時度勢,不能及時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斷所導致的。


一則劉備氣上心頭,對內要找人問責,誰?當然是不救緩的劉封,孟達,(孟達)己叛,不可能,而且殺劉封也體現了劉備伐吳的決心,而劉封恐怕就是這個祭旗人,(有不少人不同意伐吳)的。有人說劉備為劉禪清理繼位的阻礙,我說不靠譜,劉備是不可能預想他伐吳身死的,他覺得自己還有很長時間南征北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