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名士水鏡先生,以「識人」著稱。

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在當時名聲最響的,來人後肯定是向人介紹最好的。


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人不是同門師兄弟。

有些書或者故事為了更好地傳播,於是在傳播過程中,根據受者的喜好進行一些加工。

同門師兄弟就是一個很好的題材,有點門派的意思了。

同門較藝,同門相殘等情節都是比較引人入勝的情節。

同門或同類人物排行,也是大家津津樂道、樂此不疲的內容。

所以,在有些書或故事裡就會有徐庶、諸葛亮和龐統是同門師兄弟的內容。

假設徐庶、諸葛亮、龐統是同門師兄弟,為什麼諸葛亮的計謀更勝一籌呢?

同門師兄弟肯定會有一個人能力最強,這再自然不過。

史實中龐統早死,諸葛亮在故事中的主角光環自然光芒四射。

諸葛亮綽號「臥龍」,龐統綽號「鳳雛」。一般人眼裡,龍要比鳳厲害一些。


更多內容在《為什麼劉備能看準馬謖,卻反而被這個人給忽悠了》裏已做詳細的描述。

把那些內容再寫在這裡,會因內容重複而有諸多不便。

大家可以自行翻閱那篇文章。


更多歷史趣聞,敬請關注「寄暇學宮」。


徐庶、龐統、諸葛亮,都曾在司馬徽門下學習,可以算是同學,同學之間有優劣差距這是很正常的。

徐庶離開劉備前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並說諸葛亮之才十倍於自己,這裡面有對諸葛亮才能的肯定,也有自謙的成分。而對比徐庶和諸葛亮為劉備的謀劃,徐庶確實不如諸葛亮;

赤壁之戰前夕,龐統使連環計,建議曹操鐵索連船,徐庶雖然能看出問題,卻沒有告訴曹操,而是私下詢問龐統脫身之計,早早脫離戰場。憑這一點可以看出徐庶比龐統有所不如。

臥龍鳳雛之間應該半斤八兩,之所以諸葛亮名聲更盛,可以從二人的身份、品貌窺測一些端倪,一方面是因為諸葛的身份地位,諸葛有個交遊廣闊的好岳父;另一方面是因為龐統一直待價而沽,沒有實際作為,而且其貌不揚。

至於為什麼司馬徽推薦臥龍鳳雛,因為當時有能力幫助劉備成就大業,又有可能為劉備所用的謀士只有這兩個了。他們有才學有抱負,而且尚未認主。其他人人才,基本都有歸附,一窮二白的劉備怕是召喚不來。


水平差不多的時候,就比格局了。

打比方,便於理解。

以星際爭霸為例,一線選手的操作,手速都差不多的時候,比的就是對地圖和形勢變化的理解了。我們稱之為意識。

從龐統取西川給劉備獻的三條策略來分析。

龐統智謀沒問題。但有些急。

至於徐庶,因為只有一把火戰績,所以智謀也沒問題,但由於戰例太少,無法有效分析。

諸葛亮不一樣,三顧茅廬這事就看得出,他自持很高,未出山前就敢跟劉備裝逼。

一般幹這種事,要麼天才,要麼蠢貨。

隆中對可謂石破天驚,給迷茫了一輩子的劉備指明瞭餘生奮鬥的目標。此等魄力,此等意識,已經決定了諸葛亮在意識上高於其他人了。

但這三人終究沒有直接交手,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這麼回答

諸葛亮的聲望和意識確實比其他二位高。畢竟其他二位都沒有指出三分天下的戰略


徐庶,諸葛亮,和龐統都曾在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門下學習,可以說是師出同門,也算是同門師兄弟吧。

司馬徽本人比較淡泊名利,但是識人,諸葛亮,龐統,還有徐庶,他都向劉備舉薦過。

劉備在馬躍檀溪之後,遇到司馬徽,其實他想的是司馬徽出山輔助自己,但是司馬徽舉薦了自己的徒弟,諸葛亮和龐統,當時徐庶已經中了曹操計策,無法脫身,故而司馬徽沒有再提。

這三個人,在司馬徽看來應該都有輔佐君王成就大事的本領。

但是,龐統死的早了,本領還沒來得及發揮,徐庶在曹操那裡不出力,根本不發揮本領。只有諸葛亮,隨劉備東徵西討,貢獻無數奇謀,在三國亂世中耀眼奪目。

再加上三國演義,對於諸葛亮的刻意神話,就讓很多人更加認為諸葛亮計謀無雙,高人一籌!


其實他們都很厲害,龐統死的早,沒太發揮出來,徐庶自從母親自殺後,也就在不出計了,諸葛亮的成就大一些,其實單獨比較,還真不好比較


並非同門。天賦各異,學習深度和廣度不一樣,師承不同。所以諸葛亮更高一籌。


三國大方向是給司馬懿做鋪墊,諸葛亮曹操等人是給司馬懿登上神壇做墊腳石的人物,當然得是人精,其他人描述成愚夫蠢蛋就行了。


因為活得比兩人久


那個時候,名人效應是很有效的!


並非同門!個人天賦不同,學習廣度、深度不同,師承不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