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十戾·獾·洪承疇(四)

要說清這段歷史,得先把南明史做個簡單的梳理。

之前有讀者問過我:南宋爲什麼能固守半壁江山,而南明卻不可以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南宋是個統一的地方政權,而南明只是個統稱,指的是1644年後,中國境內尚未被清軍佔領的地區。在這個地區內,有張獻忠、李自成的餘部,有明朝軍閥,有福、魯、唐、桂四個明王族大派系,而非一個統一的地方政權。南明內部這些政權不僅不統一,甚至還互相仇殺。這就是南明跟南宋的根本區別。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1644年崇禎帝自殺之後,嚴格來講並不代表着明朝的滅亡。因爲在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在南京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國家行政機構。南京作爲陪都,屬於北京的後備。當崇禎帝自殺之後,南京的國家機器就正式啓動,取代北京成爲明朝的政治中心。

南京官場上,以兵部尚書史可法爲首。大臣和國家機關都是完整的,就差一個皇帝了。在當時的明朝藩王中,以福王朱由崧最有資格繼承皇位。

當年老福王朱常洵就是萬曆年間的太子備選方案之一。講道理的話,北方蒙難,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位最合理、合法、合適。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但是,熟悉明史的朋友都知道,萬曆年間福王之所以沒能當太子,那就是因爲東林黨的極力反對。如果福王繼位爲帝,那麼南京的東林黨人害怕會遭到清洗。所以,南京方面認爲神宗皇帝的侄子潞王朱常淓更合適當皇帝。

但是,放着神宗皇帝的孫子不立,立神宗皇帝的侄子,多少有點說不過去。爲了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史可法四處奔走,探口風、講道理,忙的不亦樂乎。

史可法四面聯絡的同時,鳳陽總督馬士英簡單粗暴的宣佈福王朱由崧監國,後擁立福王稱帝,年號弘光。馬士英擁立有功,被封爲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察院右副都御史、鳳陽總督,一躍成爲了南京朝廷的最高官員,馬士英的黨羽也都雞犬昇天,優柔寡斷的史可法等原南京官員失勢。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接下來弘光朝廷閹黨擡頭,打壓東林黨人,搞得離心離德。忙着貪污和內鬥的弘光朝廷既無北伐的決心,也無安定江南的仁心。給清軍留足的時間打敗李自成、遷都北京。

東林黨人不滿馬士英怎麼辦?那就搞他。馬士英算什麼?不就是有擁立之功嗎?如果弘光帝不合法,那麼馬士英也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因此,崇禎帝的“太子朱慈烺”出現在了浙江,引起了軒然大波。本來就不服馬士英,且手握重兵的寧南侯左良玉接到了消息,馬上屠滅武昌,打着太子的旗號,帶兵就去南京“清君側”,結果不幸死在了路上。

南京政局動盪之際,清豫親王多鐸南下攻打南京,弘光帝出逃,留守南京的大臣投降。1645年弘光帝被俘,明朝算是正式滅亡,但皇統還在。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弘光帝被俘後,南明進入第二個階段,杭州的潞王朱常淓、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撫州的益王朱慈炲、福州的唐王朱聿鍵、紹興的魯王朱以海、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在同一年先後宣佈監國。

這些監國中,以鄭芝龍支持的唐王朱聿鍵實力最大。今天史學界看在鄭成功的面子上,提起鄭芝龍的出身,都美化他爲海盜。實際上,鄭芝龍就是個倭寇大頭目。在鄭芝龍的支持下,唐王稱帝,改元隆武。但是隆武帝嚴格來講就不算是明朝正統,因爲他一個被倭寇頭子擁立的傀儡,合法性顯然不如弘光帝。在當時,魯王朱以海在張煌言的輔佐下,就不認同隆武帝。

這就導致了魯王和隆武帝之間不僅不能合作,而且還互相攻擊。弘光帝被俘後的六大監國,也就稱帝的唐王和魯王堅持了一年,其餘的當年就被滅亡。

隨着鄭芝龍降清,隆武政權也隨即滅亡。魯王戰敗後逃往廈門,由於得不到鄭成功的支持,只好自己取消監國稱號,從此不問政事。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六大監國覆滅後,南明進入了第三個階段。1646年,隆武帝的舊臣逃到了廣州,擁立隆武帝的弟弟繼位,改元紹武。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改元永曆。一省出兩帝,那沒法不打仗。紹武帝和永曆帝大動干戈,隨着清軍的到來,紹武帝繼位四十天後就被攻滅,永曆帝逃往廣西。

永曆帝也不被南明地區的勢力承認,1647年揭陽的益王朱由榛在鄭成功的支持下宣佈監國,兩個月後迫於清軍的壓力,鄭成功派來的部將吳元開城投降,益王建國政權覆滅。

1648年,鄭成功又擁立淮王朱常清在南澳監國,改元東武。隨着鄭成功和永曆帝的關係改善,淮王取消監國稱號。1649年,楚王遠枝親戚朱容藩詐稱楚王世子,在夔州稱監國,與永曆帝爭位。這哥們實在是人緣太差,後被自己人弄死,政權滅亡。

至此,江南有了四大勢力,分別是鄭成功、大順軍餘部、大西軍餘部、永曆帝。其實到這個時候,永曆帝隱隱是江南共主的感覺,有資格代表明朝。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這段時間,大順軍加入了永曆帝陣營,連敗清軍於湖南。永曆帝全家皈依天主教,借葡萄牙兵馬槍炮助陣,也獲得了不小幫助。永曆朝廷還曾向羅馬教廷寫信,許以打敗清軍後,允許天主教在華自由傳教。但永曆朝在這個好局面下,內鬥又成了主流,大順軍遭到了瘋狂排擠。然後大好局面就喪失了,清軍順勢佔領了湖南。

而在四川,張獻忠戰死後,他的義子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大西軍退到了雲貴,聯合永曆帝佔據西南。實際上這時候,永曆帝就是孫可望手裏的傀儡。

李定國指揮有方,連敗清定南王孔有德、謹親王尼堪,收復湖南。黃宗羲贊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在這種情況下,清廷不敢輕視永曆政權,這才引出來本節主角洪承疇充當救火隊長。

這時候,洪承疇的伯樂多爾袞已經死了。掌權的順治帝對洪承疇可謂信任到了極致,敕封洪承疇爲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另外,朝廷嚴旨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準許洪承疇便宜行事,事後報聞。

這是洪承疇人生中權力最大的一次任命。上一次類似的任命還是在明朝,洪承疇充當崇禎帝的救火隊員,任薊遼總督。

但這一次,洪承疇面對的是南明唯一的合法政權。雖然這個政權暫時被孫可望把持,但是洪承疇接了這個任務後,心情是非常複雜的。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那麼洪承疇該怎麼辦?

大方向上,洪承疇有兩個選擇,第一是聯合永曆帝反清。顯然這並不現實,聯合永曆帝的不少,但沒幾個有好下場的。從大順軍餘部,到背清從明的將領,跟了南明都會在傾軋中飽受排擠。也只有孫可望、李定國這樣排擠別人的,日子過得還不錯。沒人排擠了,孫可望就開始排擠李定國。

如果洪承疇降永曆,其實都不如自殺來的痛快。而且,洪承疇的反戈與否,並不能改變雙方的實力對比。

那麼還有一條路,就是一條道走到黑,殘酷滅掉永曆政權,向清朝表決心。在感情上,洪承疇不會這麼幹。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六十一歲的洪承疇其實寧願做些文職的文化工作,不願接這個燙手的山芋。但是既然他又處在了這個風口浪尖上,還是得砥礪前行。至少,洪承疇帶兵能避免不少殺戮。

洪承疇出馬,在嶽州敗孫可望,重新佔領湖南。洪承疇到了長沙,釋放了這裏關押的“反清復明”的政治犯。在軍事上,洪承疇還是儘量能招撫就招撫,儘可能的不去大軍進剿。所以雖然洪承疇捷報頻傳,但總體進度並不快。

一直到1657年,在永曆政權內部,孫可望和李定國正式翻臉,在這場內鬥中,孫可望失敗。孫可望那是張獻忠帶出來的兵,最擅長的就是投降。當孫可望在南明混不下去的時候,就投降了洪承疇。

孫可望被送到了北京,獻上了雲貴地區的地圖,被清廷封爲義親王,風頭都蓋過了平西郡王吳三桂。此後朝廷嚴旨洪承疇迅速進兵,又派來平西將軍吳三桂和徵南將軍卓布泰配合洪承疇進兵。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1658年,清廷又派出信郡王多尼統兵南下。次年,清軍佔據雲南。永曆帝在李定國的保護下,逃到了騰越。

到這個時候了,南明還在內鬥。不學無術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在不知會李定國的前提下,挾持永曆帝逃到緬甸。一路上馬吉翔把兵力都用在保護自己的財產上,連永曆帝的后妃都丟了,馬吉翔的財產卻沒丟。

到了緬甸境內,緬甸王要求明軍放下武器入境。馬吉翔又不顧沐天波的反對,下令明軍放下武器,永曆帝就這樣成了緬甸王的階下囚。

在緬甸,永曆帝也就是勉強不捱餓,但是馬吉翔不僅花天酒地,還能重金去廣州請戲子來唱戲。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這時候,李定國和部將白文選關於是否要去緬甸又產生了分歧。但事實果然不出李定國所料,緬甸王扣押了永曆帝。因此李定國又發動了對緬甸的戰爭,等於是南明最後的戰鬥力,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洪承疇的招撫政策顯得特別奏效。李定國的部下有不少成功投降,還有一些蠢蠢欲動。白文選也在這時候,半推半就的被部下勸走降清了。

1659年,隨着清軍攻下雲南全境,洪承疇第一時間上書朝廷留大軍鎮守雲南,撥款賑濟雲南各族百姓,停止向永曆帝追擊。

之後,自認爲任務完成的洪承疇,上書請求回北京養老。順治帝准奏後,西南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吳三桂。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就在雲貴地區逐漸恢復生產的時候,緬甸發生政變。新任緬甸王莽白在1662年把永曆帝送給了攻入緬甸的吳三桂,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在昆明,明朝皇統斷絕。

相比於吳三桂,洪承疇事情做不到這麼絕。論功勞,無論關裏關外,洪承疇都遠高於吳三桂。但是在處理對明關係上,洪承疇顯然做不到吳三桂那樣決絕的表忠心。

有的時候,人都會做些無可奈何的事。但是當你不得不開槍的時候,你把槍口稍微太高一釐米,就是偉大的救贖。洪承疇做到了,他連續招撫13府的時候所避免的殺戮,是他能爲百姓做的最大尺度的事情。

無論多少人罵他漢奸,他都沒有破罐破摔。也正是因爲如此,吳三桂在雲南晉封親王,而洪承疇退休的時候,爵位僅僅是三等輕車都尉,世襲四代。這個爵位,在清代爵位中排倒數第四。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1665年,七十三歲的洪承疇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朝廷給上諡號“文襄”,算是個還不錯的評價,與後來的左宗棠、張之洞平級。

然而,在一百多年後,乾隆帝把洪承疇編入了《貳臣傳》。很多人爲洪承疇而惋惜,也感慨乾隆帝的超時空卸磨殺驢。

實際上事情還真不能這麼理解,乾隆帝命國史館修編的這部《貳臣傳》全稱是《欽定國史貳臣表傳》,所謂“貳臣”,也是針對明朝而言。洪承疇背叛明朝是客觀事實,編入《貳臣傳》不算對他的污衊,總不能說他是明朝的忠臣吧。

《貳臣傳》分爲上下兩部,上部曰甲等,講的是對清朝有功之臣。洪承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祖大壽、吳六奇等名人係數在列。編入甲等的“貳臣”,其實是一種表彰,說他們有功,但是背叛明朝始終是個污點,只能說人無完人。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而編入乙等的“貳臣”,就有嘲諷的意味了。比如乙等的錢謙益、吳偉業、孫可望、白文選等,乾隆帝認爲他們既背叛明朝,還對清朝無貢獻,甚至反覆,實在是令人不齒。

像吳三桂這樣的,在乾隆帝眼中連進入《貳臣傳》乙等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說,洪承疇能被編入《貳臣傳》的甲等,是一個客觀的評價。在那個時代,忠心不過王承恩,硬漢莫過史可法。臨事一死特別簡單,難的是活着幹些有意義的事。

李鴻章有句詩寫得好:“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民族危亡之時,自殺很簡單,難的是活着與這個世界周旋。洪承疇也如是,在松山自殺很簡單,能讓他萬古流風,名聲絕對比極具爭議的袁崇煥好得多。不敢說比得上嶽武穆,最起碼不輸韓世忠。

但是洪承疇沒有死,活下來的他也沒有在自己的利益上多做爭取,卻在改造清朝,穩固中華文化地位方面寸步不讓。

洪承疇與《貳臣傳》淵源

罵他是漢奸,非常簡單。但是誰會在那個時代比洪承疇做的更好?這要打個問號。顧炎武先生說過: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洪承疇沒能保其國,但在保天下這方面,他不輸於同時代的任何人。

至此,西山十戾排第一位洪承疇講完了。下個階段,我們就來講講排第二位的多爾袞。那麼歷史上的多爾袞跟我們印象中的有什麼不同呢?下次再講。

往期回顧

西山十戾·獾·洪承疇(一)降清的祕密

西山十戾·獾·洪承疇(二)改造清廷

西山十戾·獾·洪承疇(三)文化保衛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