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流傳已久的“歷史真相”,其實是謠言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一:唐朝女子裸胸

說起這一類拜發達的互聯網資訊所賜,至今在各個平臺瘋狂傳播,甚至叫不少愛好者信以爲真的“歷史真相”,不妨先以一樁“香豔事”來開場:唐朝女子的裸胸問題。

大唐的婦女生活,出名的自由開放,“喫人的封建禮教”在當時還沒影兒,女子離婚改嫁都不奇怪,喝酒寫詩打球更是常事。於是影視劇裏的唐朝女子,連服裝都變得越來越奔放。從電影到電視劇,胸部一個賽一個的露得多。連帶好些演唐朝劇的演員們,都結結實實吸引了眼球。好些觀者都嘖嘖稱奇:倘若“穿越”到一千四百年前的大唐長安,是不是走在街上,都能時不時大飽眼福?

但事實是,在真實的唐朝,女性的服裝,絕沒有影視劇裏那般“開放”。

最實錘的證據,就是唐代的各類名畫。比如唐朝人物畫名家張萱的《搗練圖》,這是反映唐代城市婦女縫製勞作的生動畫卷,畫中的十二位婦女,清一色的衫裙着裝,把胸部遮得嚴嚴實實。是不是勞動時不方便裸胸?那就看看另一位名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這可是繪製的唐代婦女休閒遊樂的畫面,悠然的大唐婦女,卻是直披一件大袖紗羅衫,照樣把胸部遮得嚴,全無現代影視劇裏的“開放”模樣。

有哪些流傳已久的“歷史真相”,其實是謠言

那影視劇裏的“裸胸”畫面,就是空穴來風?倒也不是,唐朝那些養在大宅院裏的歌女們,往往會穿這類“開放”的“裸胸裝”,卻被現代人張冠李戴,變成了唐朝婦女們的“傳統服飾”,叫好些歷史迷腦海裏,有了個“高度開放”的大唐。

二:秦檜是狀元,還發明瞭宋體字

作爲一位叫國人恨得牙癢的奸賊,南宋大奸賊秦檜的名聲,基本是幾百年來千人踩萬人錘。就連各地景點的秦檜跪像,每到旅遊旺季時,動不動就會被憤怒遊客們砸壞好幾個。但就是這樣一位名聲臭大街的人物,卻也被鉤沉出好些“優點”。其中流傳極廣的一條是:別看秦檜名聲差,可人家有才華啊,人家還是大宋朝的狀元呢!

有哪些流傳已久的“歷史真相”,其實是謠言

長期以來,“秦檜是狀元”的說法,在互聯網上流傳極多。《秦淮狀元志》等野史裏,還編出了秦檜中狀元的種種“神話傳說”。可放在《宋史》裏,這事卻輕鬆穿了幫:秦檜是政和五年中的進士,而這一年的狀元,則是靖康之恥後絕食殉國的大臣何慄,根本沒秦檜什麼事——把秦檜“加工”成狀元,那是羞辱“狀元”這倆字。

而足以與“秦檜是狀元”媲美的謠言,則是“秦檜發明宋體字。這件事在各個平臺上,也是傳的有鼻子有眼,甚至還衍生出了各種版本“秦檜發明宋體字的故事”,但參考歷史就知道,這其實是大烏龍。南宋年間,根本就沒有“宋體字”這一說,所謂“宋體字”,其實是出現在文化更繁榮的明代中晚期,是隨着明代印刷技術的進步,出現的一種專用印刷字體。因其最早用於翻刻宋版體圖書,故而得名“宋體”。

有哪些流傳已久的“歷史真相”,其實是謠言

如果說,這樣漏洞百出的謠言,是爲了給罪行罄竹難書的秦檜貼金?那隻能一聲嘆息:貼金,都貼的這麼沒技術含量。

三:南宋亡國後,日本舉國爲南宋默哀?

隨着崖山一戰的悲壯結束,陸秀夫揹着南宋小皇帝愴然跳海的背影下,浴血到底的南宋王朝終於落幕。這悲壯的結束,乃至兩宋三個世紀燦爛的文明,也惹來了後世聲聲痛惜。於是,一樁典故也不脛而走:南宋亡國後,就連海那邊的日本,也是舉國悲痛,甚至還全國爲南宋戴孝默哀。

但比起類似“秦檜發明宋體字”這樣無釐頭的謠言來,“日本給南宋戴孝默哀”這事,卻來自於南宋遺民鄭思肖《心史》,原話是“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東,先朝嘗入貢,許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從此以後,這一番話,也就被一代代借題發揮,惹得多少國人既滿滿自豪,又是深深感動。

但放在歷史上,這叫人深深感動的描述,在“地在海東”一句後,幾乎句句是錯:日本哪裏“朝嘗入貢”?兩宋時期中日兩國,從未互相派出過使節,“日本入貢”更是沒影的事兒。唯一一次官方交往,還是乾道年間時,南宋明州刺史趙伯圭給日本送去過禮物,但也就是互賜一次禮物而以。感情深?真談不上。

有哪些流傳已久的“歷史真相”,其實是謠言

既然沒這麼深的感情,那“舉國茹素”又何來?事實是,翻遍了朝鮮日本的各類史料記載,這“舉國茹素”的大場面,都根本不存在,只是鄭思肖作品裏的孤證。而這一部《心史》裏,幾乎全是大量充滿個人感情的描繪,極少有實錘的歷史證據,更何況,作者一輩子,都沒去過日本。

所謂“舉國茹素”,只是一個心痛國破家亡的文人,激烈的感情抒發而以。後人值得深深體會的,也只是一個亡國遺民的深深痛苦。

四:英法聯軍打進圓明園後,發現了圓明園裏的明朝火器,竟比英軍還先進

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皇帝倉皇跑路,富麗堂皇的圓明園毀於烈火,然後一百多年後,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發現明朝火器”的典故,也常見在互聯網上霸屏。但細究一下就知其錯漏:已經完成工業革命,軍工生產近代化的英法聯軍,武器質量怎會不如幾百年前的明朝軍隊?

有哪些流傳已久的“歷史真相”,其實是謠言

但因何會有這則謠言?拜乾隆年間起,清王朝火器產業的急劇退化所賜,很多中國傳統的火器工藝,到鴉片戰爭前,已經出現了急劇退步。以至於嘉慶年間清王朝重鑄的火炮,射程竟不如幾百年前的明朝炮。抗英英雄關天培在鴉片戰爭前鑄造火炮,竟然一試放就炸膛,根本就不堪用。戰火紛飛的鴉片戰爭期間,清王朝緊急造炮,但能找到的,竟只有康熙七年的圖紙……這些痛心的歷史,也就演變成了這則不靠譜的段子,縮影的卻是捱打的教訓。

而且同樣實錘的是,雖說謠言不靠譜,但打進圓明園的英法聯軍,還真在圓明園裏找到了裝備:法國學者伯納的書裏記載,英軍在圓明園的靜怡園裏,找到了半個多世紀前,英國馬噶爾尼使團覲見乾隆時的禮品——兩門英國野戰榴彈炮。五十多年裏,這兩門火炮靜靜的躺在那裏,用都沒有用過。然後就被嘆息不已的英軍拉走,今天還陳列在英國的博物館裏。再然後,也就張冠李戴,變成了這段子的一部分。

有哪些流傳已久的“歷史真相”,其實是謠言

啼笑皆非的背後,是故步自封的愚昧,落後捱打的深深教訓。笑過之後,笑不出來。

參考資料:《心史》、《宋史》、《圓明園》

高俅惡治楊志,背後折射的是北宋一個作死國策

武松打虎的故事,藏着古代中國一個奇怪災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