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JPG

满州港口村的巴龟甪旧社往南有一条通往龟仔甪的古道。

历史上曾经记载,美国商船游历者号事件发生后,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为了出兵征讨龟仔甪社人,曾经绕过恒春半岛抵达港口溪,目的是勘查地形,计划从港口溪翻山进兵龟仔甪社。

郭素秋的调查记录,留下港口村耆老黄鸿时的口碑认为这条路曾经是恒春知县的出巡路,同时访问顺兴茶园的园主朱顺兴,留下的记录是「县太爷出巡的路线,会从恒春通往社顶,即今日的社顶公园,当时是顺著海边的路到社顶,当时社顶有阿美族的部落,然后从社顶下到港口村…。」

109.JPG

上述的口述历史无从了解这条路是「县太爷」固定的出巡路,或只是偶而走过一次而已,如果是后者较有可能成立,毕竟在恒春设县之前,「琅𤩝.卑南道」便已经开通,且从恒春到蚊蟀埔(今满州)这段己经舖设路基,牛车可行。屠继善修《恒春县志》的〈道里〉也载「东门外钓桥起,一里山脚庄、十二里射麻里庄(今永靖)、七里吧姑角庄(今港口)、一里大港口…。」既使建县之初,这条路仍不完备,但县太爷要去巴龟甪社(今港口),沿「琅𤩝.卑南道」到射麻里,穿过港口溪的冲积地就到巴龟甪,比起翻山经龟仔甪再下到港口,要简单、好走且安全多了。

再看《恒春县志》中往南行的〈道里〉「南门外钓桥起,二里林投尾庄、四里鼻仔头庄、一里马鞍山(今核三厂)、三里大坂埒(今南湾)、二里潭仔庄、二里大沙湾垦丁寮(有防汛)、七里船帆石、八里鹅銮鼻(恒春营守备分驻)、一里灯楼…。」可见这条路正是沿海岸南行,但途中并没有往龟仔甪社的任何记载。

虽然文献没有任何记载,但并不表示这二地间就没有路可以相通,早在美国商船游历者号船员漂流到潭仔湾时,龟仔甪社就曾经下来抢夺并杀害船员,此后美国也派过军队上山追击过龟仔甪社人;此外,《恒春县志》的〈招𪢸〉卷中,大坂埒社和龟仔角社和八姑角阿眉社…等,都被同列在「东南两路平埔薙发」的名单中,可见清代末叶,龟仔角社人已被招抚,和外界往来互动的机会也就愈多。

110.JPG

除了人行或狩猎的山径之外,最早出现从垦丁到龟仔甪社再到巴龟甪社的连络道路,应该是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4月22日,台湾总督府公告发布设置「台湾总督府民政部附属恒春热带植物殖育场」,为了建置四个母树园开辟而成的。

二年后,恒春热带植物殖育场正式完成四个母树园的设置,特别绘制了〈恒春支场之位置图〉,图中道路的部分用红线标示,地图显示从恒春南下会先经过大板湾(今南湾)、垦丁,续行可抵鹅銮鼻,左转会先到殖育场的种畜场(今垦丁牧场),山上便是占地最为宽广的クアル(龟仔甪)本场,场中还设有派出所,再往东北行则可抵バグル(巴龟甪),路分左右两条,左行接上射麻里,右转经港口便可达港口分场,往东北直抵ヂロソ(猪𦛨束)分场,再北行左转可抵射麻里,右行则可到蚊蟀。

这张殖育场试验地的分布图,不只清楚标示了三个分场的地理位置及占地大小,所绘制的道路除了巴龟甪旧社到龟仔甪社这段消失港口到猪𦛨束这段成了「上学路」之外其他的至今仍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道路。

111.JPG

我试著寻找这条旧路,港口和茶山的耆老们却不知道从巴龟甪旧社上山的这条路他们都是从满州第四公墓上去经毛柿林就到龟仔甪社了。郭素秋的〈港墘至社顶古道调查〉中也是从这里上山「古道沿著台26线在港口溪南边约500公尺处向西转入水泥舖设的小路,直抵『满州第四公墓』…。」

这次的探勘小组由古清芳担任向导,在地人余敏仁、郑智程同行,其他成员包括我及杨翠玲、卓幸君、张珈晴等。我们茶山福德祠出发,过了港墘大桥的第一个部落就是港墘部落,在地人却称为咕鲁山部落,并且称港口溪以南的山群为咕鲁山,然后从西方路转进公墓。考古学家臧振华和李匡悌,都曾在这里发现石板棺,因此标定为乌加乌遗址。

我们在古墓区上方举行入山Palisi,然后沿宽三公尺左右的伐木林道残迹前行,路旁都是开阔地,走了约二、三百公尺,出现了水塘及建筑物残迹,古清芳才说这片开阔地都是琼麻园,民国七十年左右还有人在这里种植琼麻,水塘储的水是收割后剥洗琼麻用的,建筑物是半自动抽丝场的遗迹,水塘旁有个地方专门堆放抽完纤维后的琼麻屎(泥),只要雨后就会长出琼麻屎菇,这是在地公认最好吃的野菇,每次下过雨都会有许的孩子上山来盗采。

112.JPG

队伍续往西南行,上到了海拔100公尺的高位珊瑚礁岩区,再转往南行,大叶榄仁的造林地接上了从哑狗海上来的造林道,也发现了一些诱捕揜(hop)蛇龟(食蛇龟)的陷阱笼,这里是最接近国家公园管理站的保育区,盗猎者依旧到处放置陷阱,可见盗猎者的肆无忌惮了。

造林道一路向南,过了一条珊瑚礁干沟及几处崩塌地,林道终于消失,古清芳带领我们转往西南上行攻顶,在穿越一小片台湾树兰林时,出现了一些杂生在林间的毛柿,果然爬上海拔165公尺,就来到人工种植的毛柿林。这片毛柿林的直径约只有25~35公分,是民国六、七十年,林务局种植的,约2~3公尺就一株,横直都排列得相当整齐。

海拔181公尺的棱线,也是满州乡与恒春镇的交界,这里的毛杮林被林务局设定森林永久样区,由于有人整理,林下杂木并不多,最特殊的是一棵巨大的双面刺,攀附好几棵毛柿面上,成功地在树冠层取得最多的阳光。

过了样区之后,毛柿树愈来愈大,不自觉中已经进入日本时代クアル(龟仔甪)本场所种植的毛柿恒春热带植物殖育场的原始资料告诉我们,最早的造林仅140公顷,人工林100株、自然林20株,没想到百年之后,这片毛柿林大了好几倍。至于种植毛柿的目的,郭素秋在《恒春半岛文史调查恒春卑南古道调查研究成果报告》中载「据朱顺兴表示,在古道行经的这整片山地,都种植毛柿林,是一种专门制造枪杆的树木,为日据时期的植林。」

这片毛柿林也是社顶部落经营生态旅游的重要地标,林中十人环抱的大雀榕则是生态游程的折返点,从这里往西南方下山,便可下到毛柿母树园的入口,我们却往西行,主要是了解林务局新植毛柿林的规模,为此我们下到了瑚礁的干溪,发现河阶上有类似垦作或驳崁的遗迹,但因资料太少,无法拼出简单的样貌。

122.JPG

沿著干溪下行,很快就来到社顶梅花鹿复育区的后方出入口,古清芳告诉我们往东北行约200公尺可达潘宗权(甘仔吻)的旧居,这是古道中最主要的民宅,地方人士称为甘仔吻的潘宗权,在这里生活到民国七十年代才搬下山,如今屋子只剩下几道地基和铁皮,但尾前的晒谷场,晒谷场前方的稻田,以及旁边大片槟榔园,都是潘家原始生活的依靠。

郭素秋则认为这里也是哑狗海遗址,调查报告的记载是「遗址位于潘宗权的旧居址上,现兴海乩24号的地世(其原址名为哑狗海24号,约光复后才改为此地名),社顶到港口村的古道旁。遗世与其东北方的『兴海』(旧名哑狗海)聚落,相距约1,5公里;西南与社顶自然公园相距约2公里。」

我们沿著古道前往龟仔甪旧社,但要先经过垦丁国家公园的梅花鹿复育区,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保育中的食蛇龟(黄缘闭壳龟)和斑龟。离开复育区后,迎接我们的是垦丁高位珊瑚礁保留区以及日本时代种成行道树的墨水树,再经环颈雉复育园以及二级保育类的津田氏大头竹节虫栖息地,终于到了社顶自然公园,左转便是龟仔甪部落,也就是这条路的终点。

123.JPG

★★★

本文为刘还月年度新书《写在古道上的族名——恒春半岛东岸古道与旧社踏查旅行》的部分内容,这本书将于201612月,由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出版,也因此这本书不会在一般书店贩售,对这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在「『矮黑人』的神话?幻影?或真实?──刘还月年度新书《写在古道上的族名——恒春半岛东岸古道与旧社踏查旅行》新书全台演讲会」买到,请朋友们注意全台各场次地点及时间。

您也可以跟我预约,最近会公布预约办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