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商家往火鍋裏添加罌粟殼,並想要以此來吸引顧客,這確實是一個存在的現象,但這些商家並不知道,添加罌粟殼對於增加回頭客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效果。

當然,值得肯定的是,餐館往菜裏添加罌粟殼絕對是違法的行為,因為罌粟殼早就被列入了衛生部門「非法添加物」的黑名單,一旦被執法人員抓獲,極有可能面臨重罰,甚至被判刑。

但我們要說的是,往火鍋裏添加罌粟殼真的能讓人上癮嗎?

眾所周知,罌粟殼裡含有20多種生物鹼,主要成分為嗎啡、可待因、蒂巴因、罌粟鹼和那可丁,當然,其中嗎啡的含量是最高的,根據某項研究對作為「中藥材」中的三種生物鹼的測定,可以看出,嗎啡的含量最高在0.65%。

而根據文獻資料,嗎啡成癮的一般劑量要達到每次60mg,也就是說,商家每次給菜里加罌粟殼,差不多要加10克左右,而且需要裡面的嗎啡全部溶出來,當然,考慮到粟殼裡還有其它的生物鹼,也許可以「少」加幾克,但是,這些生物鹼要全部被顧客喫進去,甚至把湯都喝掉纔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往火鍋裏添加罌粟殼讓人上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謝邀探討「火鍋中是否存在罌粟殼」的問題,其實,各種火鍋、火鍋底料、滷製品、飲料中等食品中,「舌尖上的罌粟殼」對某些業者而言成為一種行業「潛規則」,甚至是「公開的祕密」,許多的新聞報道,時不時的爆出食品安全的問題。一部分餐飲商人,因利益驅使,為獲得「一菜之席」不良競爭,從不同的渠道獲得罌粟殼原料,混入到食品中,俘獲更多的「回頭客」

記得不久前看過一則報道,一個從來不吸毒的人,被查出尿液中含有「嗎啡」的成份,被公安認定為吸毒。證據確鑿,百口莫辯,可事實確定未涉毒,最終證實,就是「一碗米粉」惹的禍!據他回想經常在附近的一家粉店常喫早餐,每次路過都會被溢出的香氣誘惑,止不住進店嗦碗粉在走,而且這家店的生意也非常好,客流源源不斷。原來他們的所謂的「祕方」---罌粟殼

那麼,罌粟殼到底是什麼呢?真的像他們所說的能提鮮?讓口感更好?

罌粟殼:又名「御米殼」,俗稱「米殼」

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多已破碎成片狀,外表面黃白色、淺棕色至淡紫色,平滑,略有光澤,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罌粟是一種兩年生草本植物,罌粟殼花非常美艷,花謝後即長成一種瘦長燈籠形的綠色果實。

源自網:罌粟殼

生鴉片膏的由來---早晨用刀在罌粟果上劃出淺切口,白色漿汁隨即流出,經一天日曬,晚上變為棕黑色膏狀物。鴉片是罌粟的初代產物,其主要成份是嗎啡。

罌粟殼的利害:

罌粟殼中含有嗎啡、可待因、罌粟鹼、蒂巴因、那可汀等生物鹼類物質。其中嗎啡、可待因和罌粟鹼這3種化合物在罌粟殼中含量較高,比較有代表性

源自網:美味

害:長期食用含有罌粟殼的食物,容易成癮,還會對人體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並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利:罌粟殼具有止咳防瀉的藥物作用,是國家允許的藥物成分,在多種止咳藥物中都有。罌粟殼的使用需要嚴格按照劑量。

罌粟殼火鍋

大部分認為,「毒火鍋」能「提鮮」、「口感好」等,事實真是如此嗎?看專家怎麼說:

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教授陸林認為,罌粟殼能提味的說法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大多罌粟殼本身就是沒有味道的,何來「提味」一說?有些罌粟殼甚至帶有酸澀的苦味,這麼看來,要說提味也不會是 「鮮美」的味道。」

由此可知,「提鮮」只是妄論,餐飲經營者的歪心思,目的就是讓人上癮,而非真正的達到提升食物美味的目的,再者物質本身也達不到。為什麼長期食用的人會「情有獨鍾」,因為罌粟殼中仍殘留約0.2%的嗎啡,把它加入食物中,殘存的嗎啡等生物鹼便開始溶解,並隨食物進入人體,食用是否會「立刻」成癮,因每個對成癮性物質的敏感度不一樣,最終結果不一

源自網:櫻酥火鍋

就阿片類成癮者而言,含有罌粟殼的食物對他們而言「無感」(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較海洛因而言),但對普通人或對成癮物質敏感的人而言,在食用後可能會產生輕微的欣快感,有的人面部充血或心跳加快,影響睡眠。長期食用這種食品,會出現發冷、出虛汗、乏力、面黃肌瘦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成損害,甚至會出現內分泌失調等癥狀,最終上癮,具有潛在的吸食毒品的傾向。

源自網:打擊食用

關於罌粟殼使用,國家在二十世紀末就已經頒布了相關的管制規定:罌粟殼屬於麻醉藥品管製品種,是部分中成藥生產和醫療配方使用的原料。國家對麻醉 藥品的管理向來是嚴格的,有關部門曾明令禁止在食品及烹飪中添加罌粟殼。鑒於當前非法 販賣和使用罌粟殼的案件時有發生,為進一步規範罌粟殼管理程序,加強對罌粟殼生產、經 營和使用的監督管理,以保證合法需要,防止流入非法渠道,造成不良後果


在寒冷的冬天喫火鍋對每個人來說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但是很多人覺得在家裡煮火鍋太麻煩,喜歡下館子喫火鍋,而且越喫越上癮,就會懷疑火鍋裡面是真的加了罌粟殼嗎?

去火鍋店喫過火鍋的小夥伴們兒可能有的會注意到,火鍋湯底裏放的各種調料,有的就會誤以為是罌粟殼,其實那種黑褐色、橢圓形、表面凹凸不平的傢伙,它只是廚房中常見的調料草果而已。所以我們還是要分清楚哪個是罌粟殼哪個是草果。罌粟殼,又名「御米殼」,俗稱「米殼」。如果將罌粟殼加入火鍋底料、麻辣燙、鹵料中會使食物喫起來口感更佳,讓顧客喫了一次想兩次,從而成為「回頭客」。殊不知,罌粟殼中含有嗎啡、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等鴉片中所含成分,雖含量比鴉片小,但久服仍會成癮。作為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早已被列入食品添加「黑名單」。畢竟罌粟在我國屬於毒品原植物,私自種植是非法的。要真能從火鍋裏撈出完整的罌粟殼,雖然加入的量不一定能讓人上癮,但這種行為肯定是違法的。草果和姜不同,它的果實中不含有呈現辣味的薑辣素,而更多的含有桉油素、香葉醇、檸檬醛等香味揮發性物質,因此它少了姜的辛辣,而多了香甜之味。用它和肉煨燉,能夠去腥提香,所以它是燉肉調料中不可缺少的。一定要分辨清楚哦!


結論:火鍋加罌粟殼的可能性很低,即使加了不會讓火鍋更好喫,也不會使人上癮。

罌粟殼讓火鍋更好喫?

很多人認為罌粟殼能給火鍋增加香味,讓人們更喜歡喫。但這也只是一廂情願的臆想。

罌粟殼的確有一定的增香效果,但用來給火鍋增香卻沒有奇效。現代有科學家做過小型的雙盲實驗,將罌粟殼和草果,按照高低劑量,分別加入一樣底料的三個麻辣火鍋、三個清水火鍋中燒煮半小時,讓大家分別對品嘗看看有什麼不同。

結果呢,大家根本喫不出來火鍋味道上的差異 。所以,加罌粟殼並不會讓火鍋更好喫。

罌粟殼使人上癮?

大家對罌粟的另外一個擔心是會使人上癮。因為罌粟是製作鴉片的原料。不過,這種擔心也只是杞人憂天。因為,罌粟殼跟鴉片差距很大,使人上癮的可能性很小。

罌粟殼是成熟的罌粟果去掉籽後的部分,其中的確含有嗎啡等鴉片成分。但罌粟殼中的嗎啡等生物鹼含量其實很少,而鴉片中嗎啡含量是罌粟殼的 100 多倍。可以說,罌粟只是原料,而鴉片是經過濃縮提純的嗎啡集合體。

而且,罌粟殼中的嗎啡也只有很少量會溶解到湯裏。要知道,我們喫火鍋通常也不會喝很多湯,能喫進去的嗎啡含量極低,根本不會使人上癮。

這是草果

別把草果當罌粟殼!

很多人在喫火鍋的時候發現火鍋裏有一種奇怪的果子,以為那就是罌粟殼。實際上,它很可能是草果。我們平時在家裡燉鍋肉也都會用,沒有安全問題。

這纔是罌粟殼

----------------

作者:阮光鋒,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2016年度健康頭條號,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專家團成員,果殼網喫貨研究所副所長,頭條號簽約作者,專欄作者。

歡迎關注,收穫更多有用、有料又靠譜的食品知識。


罌粟殼,就是罌粟的乾燥成熟果殼,有一定的成癮性。罌粟殼中的成分包括嗎啡、可待因、那可汀、罌粟鹼等30多種生物鹼,具有鎮痛、催眠、呼吸抑制與鎮咳作用,一般用於久瀉久痢,肺虛導致的咳嗽、胃痛、腹痛、筋骨疼痛等,可以有效的緩解疼痛。

雖然罌粟殼對我們來說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但在我國的食品安全法規中有嚴格規定,罌粟殼是不能夠添加在食品中的。因為罌粟殼含有生物鹼物質,易使人體產生依賴性而造成癮,對人體肝臟,心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並且,如果長期食用含有罌粟殼的食物,就會出現發冷、出虛汗、面黃肌瘦、犯困等癥狀,過量使用還會造成急性中毒,癥狀包括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壓、瞳孔變小,嚴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因此,食物中含有罌粟殼是很不安全的。那麼,生活中如何識別食物中是否添加過罌粟殼呢?

一般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識別食物裏有沒有加罌粟殼:

1、初喫加了罌粟殼的火鍋和滷製品後,一般有心跳加快,臉微紅,口感舒服,喫後不易入睡等感覺。

2、罌粟殼外形為棗核形,如鴿子蛋大小,一頭尖,另一頭呈6-14瓣冠狀物。其殼體上往往有人為切割的多道刀痕,一般多為碎片狀的,如果在食物中發現有類似物,則有可能是罌粟殼。

3、如果喫過後引起與往常不同的依賴感,經常想要食用,甚至剛剛喫過還想再喫,不喫就覺得難受,那該食物中含有罌粟殼成份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要靠大家去維護。如果一旦發現食物中有添加罌粟殼的,那我們就應該取這個殘留食物送到當地的毒品檢測機構進行成分分析,就能夠完全確定。其次,就要注意避免再喫這類食物,並且要多喝水,多喫蔬菜水果,因為水能加快有毒物質的排出,而蔬菜水果中的纖維物質也可以降低對有毒物質的吸收,可以減少對人體的損害。

點擊頁面下方【瞭解更多】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查看官方網站 國內知名健康媒體,提供專業的健康科普內容


最近,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佈了25家含有罌粟殼的餐飲品牌,包括周黑鴨等大品牌。其實,火鍋放罌粟殼,也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祕密了,甚至消費者已知,但仍控制不住去食用。

  總聽說罌粟殼,那麼罌粟殼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罌粟殼真的會讓火鍋更好喫嗎?放了罌粟殼的火鍋真的會讓人上癮嗎?

火鍋放罌粟殼

  一、流言:

  有的火鍋店在湯里加入了罌粟殼,使得味道更好,讓人越喫越想喫,最終上癮。

  提起罌粟,人們就會想到開始了中華民族恥辱百年的鴉片。罌粟殼是成熟的罌粟果去掉籽後的部分,把它放在湯裏,會煮出鴉片成分從而使人上癮嗎?我們先從鴉片的收穫說起吧。

鴉片的現代製取工藝

  二、真相:

  鴉片的現代製取工藝

  許多人從電影電視中看過鴉片的製取過程:在罌粟果實尚未成熟的時候,在外殼上劃出傷口,其中的汁液就會流出。等到這些汁液幹了,收集起來就得到了未經提煉的鴉片。

  其實這是很傳統的工藝,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需要一個一個地在果實上劃口子,然後像蜜蜂採集花粉一樣一點兒一點兒地收集。兩個步驟都需要高強度的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可想而知。

  鴉片的有效成分是其中的嗎啡等物質,這些物質並不會隨著罌粟果實的成熟而消失。上個世紀40年代之後,高效的現代工藝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等到罌粟完全成熟,果實、莖稈以及葉子都全部收割。在去掉罌粟籽之後,用水或者其他溶劑浸取出其中的可溶成分,再進行乾燥得到粉末。這些粉末中的鴉片成分得到了幾十倍的提高。雖然不再是傳統的「煙土」外觀,但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基本相同的。

  罌粟殼是提取原料中的一部分,其中自然含有嗎啡等鴉片成分。罌粟殼和鴉片的關係,就像桔子和維生素C的關係一樣——前者是含有後者的原料。

罌粟殼做調料是非法的

  三、罌粟殼做調料是非法的

  把罌粟殼放在火鍋的湯中,跟用水來浸取鴉片的原理是一樣的。實際上,在個別地方,有用罌粟殼來泡水喝的做法,稱為「罌粟殼茶」。它的有效成分跟鴉片並沒有本質區別,只是量的問題。當然,火鍋中的這些罌粟殼浸出的鴉片成分是不是足以使人上癮,還要由喫的量和個人的體質來決定。

  不過,它畢竟有潛在的使人上癮以及危害健康的可能,而加入它所帶來的好處並沒有太大必要,禁止其使用也就是合理的決策。在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罌粟殼都是受控制的物品,不允許作為調料加到食品中。

罌粟籽只是食品原料

  四、罌粟籽只是食品原料

  有趣的是,雖然嗎啡等鴉片成分在罌粟殼和罌粟莖稈中的含量較多,在罌粟籽中的含量卻微乎其微,這就使得罌粟籽可以作為食品原料。

  罌粟籽是一種很好的油料作物,其含油量可達40%以上,比大豆的20%高多了。此外,罌粟籽油主要由不飽和脂肪組成,算得上是一種相當不錯的食用油。這種油在中國通常被稱為「御米油」,甚至被炒作成了天價的保健品。

  除去油之外,罌粟籽中還含有近20%的蛋白質和超過20%的膳食纖維。在一些種植鴉片的地區,這些罌粟籽榨油之後的殘渣可以作為窮人的食物。不過,罌粟籽或者它的殘渣通常是作為調料使用,跟芝麻差不多。在美國,這樣的調料可以隨意買賣。

火鍋放罌粟殼嗎

  五、結論:

  流言基本證實。罌粟殼中含有嗎啡等鴉片中的有效成分,這些成分會被浸取到湯中。至於是否上癮或者危害健康,跟食用量和個人身體狀況有關。在食品中加入罌粟殼,所帶來的「合理好處」(即增加風味)不足以抵消它帶來的風險,所以禁用是合理的決策。

罌粟殼火鍋

  六、碰到這五種火鍋你要小心啦!

  1.一端上來就很香的火鍋

  首先,別去那些一進門就香氣逼人的火鍋店。因為火鍋熬製的香味都是自然散發的,應該是越煮越香,而一端上來就香氣四溢的火鍋,很可能就是已經被加了增香劑。

  2.麻辣鍋底特別透亮

  觀察麻辣鍋底,如果麻辣鍋的辣油顯得特別透紅鮮亮,那麼這個麻辣鍋底恐怕也有問題。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熬製的麻辣鍋底,應該略有渾濁,透亮的麻辣鍋很明顯是加了辣椒精或火鍋紅。

  3.裡面有不明殘渣

  可以在湯底燒開的時候注意察看,看是否有很多泡沫在鍋裏翻騰。正常情況下,鍋底燒開是沒有泡沫的,有泡沫可能有問題。此外,在端上鍋底的時候,燒開後先不要往鍋裏涮食物,可以用漏勺先撈一下湯底看是否有不明殘渣。如果有,則說明很有可能是上一鍋留下的,是「回鍋油」。

  4.湯越喝越渴

  好鍋底是慢慢熬出的湯頭,若沒有慢慢熬,硬用調味料調出,就會愈喫愈渴;化學調味料會沉澱,會愈煮愈辣。合格的火鍋底料會隨氣溫變化產生硬度的變化,一般是冬天硬、夏天軟,而含石蠟的底料則沒有這樣的特徵。

  5.裡面有罌粟殼

  可以在喫火鍋的時候注意觀察,看看湯底裡面有沒有罌粟殼。可是很多火鍋店不會把完整的罌粟殼放入湯中熬煮,而是將罌粟殼碾成粉狀,直接添加在食物中,或者與香蔥、薑片等一起做調料,還有的把它與辣椒粉混在一起,做成辣椒油,這樣就很難被發現。所以,想喫火鍋還是去信譽口碑較好的店鋪吧!

火鍋裏放罌粟殼

  七、如何分辨有罌粟殼的火鍋?

  從外觀上識別。罌粟殼外觀為棗核形,如鴿子蛋大小,一頭尖,另一頭呈6-14瓣冠狀物。其殼體上往往有人為切割的多道刀痕。不過更多的時候,「罌粟殼火鍋」很難被食客發覺。因為一些不法火鍋店老闆通常不會把完整的罌粟殼放入湯中熬煮,而是將罌粟殼碾成粉狀,直接添加在食物中。

  在這種情況之下,食客只有自取火鍋湯,送到當地的毒品檢測機構或公安局的刑事技術化驗室,進行成分分析。通過理化鑒別法、色譜法、極譜法和免疫分析法,食品中的罌粟殼殘留就能被檢測出來。

  初次食用加了罌粟殼的火鍋和滷製品後,一般有心跳加快、臉微紅、口感舒服,喫後不易入睡等感覺。食用者實際體感除了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外,與火鍋中實際非法加入的罌粟殼含量也有很大關係。

如何分辨有罌粟殼的火鍋

  放罌粟殼的火鍋分辨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夠知曉,火鍋放罌粟殼或真的已經成為行業公開祕密,但是沒有買賣就沒有市場,如果大家都能夠不去食用,相信能夠有效制止餐館在火鍋裏罌粟殼。


罌粟殼是嚴禁使用的添加劑,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餐飲行業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或罌粟粉已不是新鮮事。據介紹,餐飲業一直將罌粟殼視為「增香成癮」的祕訣。2016年初,國家食葯監總局曾抽檢出35家餐飲單位非法添加罌粟殼調料,查處情況顯示,罌粟殼的使用範圍正在從小喫店、小餐館向規模較大的餐飲企業蔓延。從此,國內對罌粟殼調料開啟了「嚴打」模式。

和鴉片、海洛因相比,罌粟殼內的「有毒物質」雖然含量不大、純度不高,若長期食用罌粟殼食品,除了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還會出現發冷、出虛汗、乏力、面黃肌瘦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成損害,出現內分泌失調等癥狀,並具有潛在吸食毒品的傾向,甚至最終成癮。

國家法律對罌粟殼的使用有明確規定,禁止非法供應、運輸、使用。

由於罌粟殼具有一定的藥用功能,罌粟殼屬於麻醉藥品管製品種,正是這種「亦正亦邪」的身份,加大了監管難度,導致添加罌粟殼有蔓延之勢。

專家表示,如果不小心食用到罌粟殼湯底,一次兩次不會對身體產生較大影響。消費者如果懷疑自己喫了罌粟殼食物,不用過度恐慌,可以盡量多喝水、多喫蔬菜。因為水能夠加快代謝,將有毒物質排泄出去,而蔬菜中的膳食纖維也可以阻礙有毒物質吸收。消費者在就餐過程中如發現添加罌粟殼等行為,可撥打12331投訴舉報。

樂享生活,盡在樂活健康島!


罌粟殼火鍋,即在火鍋中添加罌粟殼,有些火鍋店乾脆將罌粟殼與其它作料一起製成混合作料,摻雜在食物中,以此來吸引消費者。結果,火鍋店因回頭客增多發了財,而食客卻在不知不覺中對罌粟殼產生了依賴性而成癮,身體也因此受到傷害。

罌粟殼的作用並非是直接上癮,而是間接成為了麻辣味的迷幻劑,它基本只存在於麻辣火鍋中,其真正作用是麻痹降低人對辣味的抵抗,讓辣帶來的疼覺感受變為一種錯誤刺激,長期食用會失去真正的辣味感知,造成普通麻辣不夠味的錯誤認識。它的過癮只會讓人們在火鍋中喫下過多的辣椒,後果就是對生活中真實原辣味的食物失去品嘗的能力,因此無論人們喜辣如何,都應該保護自己真正的味覺。

火鍋底料中加入罌粟殼,真會增加食物的鮮味嗎?

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教授陸林認為,罌粟殼能提味的說法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大多罌粟殼本身就是沒有味道的,何來『提味』一說有些罌粟殼甚至帶有酸澀的苦味,這麼看來,要說提味也不會是『鮮美』的味道。」喬傑指出,火鍋湯底本身對食物的調味作用都非常微小,尤其是清湯湯底,它的主要作用是將菜涮熟,而食物的味道主要來源於麻醬、香油、海鮮等其它輔助調料。

專家們表示,餐飲經營者在火鍋中使用罌粟殼,目的主要是讓人上癮。罌粟殼其實就是乾燥之後的罌粟果殼。其採制通常在秋季,當罌粟的果實充分生長但尚未成熟的時候,割取藥用的漿汁後,摘下果實破開,除去種子、枝梗,之後再將其曬乾。陸林介紹,和鴉片、海洛因相比,罌粟殼內的「有毒物質」雖然含量不大、純度也不高,但其成分同樣包括嗎啡、可待因、那可汀、罌粟鹼等30多種生物鹼。注射一針或吸食一口海洛因,就能使人很快產生興奮感。雖然食用罌粟殼產生的興奮感沒那麼明顯,但長期食用必將導致慢性中毒,最終上癮。他認為,食用「罌粟殼火鍋」是否會立刻上癮,因人而異,因為不同的人對毒品的敏感度不一樣,有人天生對依賴性藥品具有高度敏感性。

鑒別罌粟殼火鍋其實,一部分添加了罌粟殼的火鍋,從外觀上可以識別。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徐國柱介紹,完整的罌粟殼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一頭尖,另一頭呈6-14條放射狀排列的冠狀物。不過,大多罌粟殼都已破碎成片狀,其內表面是淡黃色、微有光澤,有縱向排列呈棕黃色的假隔膜,上面密佈著略微突起的棕褐色小點;外表面是黃白色、淺棕色、淡紫色交錯相隔,平滑、略有光澤,往往有人為切割的刀痕。不過更多的時候,「罌粟殼火鍋」很難被食客發覺。因為一些不法火鍋店老闆通常不會把完整的罌粟殼放入湯中熬煮,而是將罌粟殼碾成粉狀,直接添加在食物中,或者將其和著香蔥、薑片等一起做調料,還有的把它與辣椒粉混在一起,做成辣椒油……在這種情況之下,食客只有自取火鍋湯,送到當地的毒品檢測機構或公安局的刑事技術化驗室,進行成分分析。「通過理化鑒別法、色譜法、極譜法和免疫分析法,食品中的罌粟殼殘留就能被檢測出來。」陸林說。

「火鍋底料中的調味品成分非常複雜,油脂往往會對微量嗎啡檢測造成幹擾。所以,檢測所需的湯最好是下層含油少的湯。」徐國柱說,消費者如果懷疑自己喫了罌粟殼火鍋,不用過度恐慌,盡量多喝水、多喫蔬菜就行。因為水能夠加快代謝,將有毒物質排泄出去,而蔬菜中的膳食纖維也可以阻礙有毒物質的吸收。

食用癥狀對 「癮君子」而言,食用罌粟殼起不到什麼作用,但對絕大多數從未接觸過毒品,尤其是對毒品有高度敏感性的人來說,「罌粟殼火鍋」的「功力」卻不可小覷。陸林說,這些人喫過後,會或多或少地產生輕快感。

表現在生理上,有的人可能臉部微微發紅,有的人可能心跳加快,有的人可能容易打瞌睡,而有的人可能不易入睡。 「即使是對毒品不敏感的人,如果長期食用『罌粟殼火鍋』,也必定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至於食用多少次會上癮,這要根據火鍋中添加的罌粟殼含量而定,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科學實驗。」陸林說。

危害罌粟殼中的生物鹼雖然含量較少,對吸毒者不起作用,但對於絕大多數從未接觸過毒品並對毒品有高度敏感性的人來說,其「效用」不可低估。如果長期食用含有毒品的食物,就會出現發冷、出虛汗、乏力、面黃肌瘦、犯困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成損害,甚至會出現內分泌失調等癥狀。對人體肝臟、心臟有一定的毒害,它能使人體產生快感,處於一種特殊的愉悅狀態,並逐漸產生依賴性進而成癮。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這一點招攬回頭客,食客喫了這種食品,開始是「喫了還想喫」,「一喫忘不了」 ,產生依賴性後,「不喫也得喫」。

由於成癮,很多食客由此走上吸毒之路,還有很多司機食用這種食物,神智不清,很容易就會發生交通事故。有的肝病患者、孕婦及嬰幼兒甚至因誤食而致死。可見其對人體的毒害之深、危害之大。

早在1991年8月,衛生部、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針對四川、河南等地食品衛生經營戶在火鍋佐料等食品中使用罌粟殼的問題,聯發了《關於查處在食品中使用罌粟殼(籽)等違法行為的通知》,並組織各地依法進行了查處。

根據國務院頌布的《麻醉藥品管理辦法》規定,罌粟殼屬於麻醉藥品管製品種,藥用罌粟殼的供應業務須由國家醫藥管理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醫藥管理部門指定的經營單位辦理,其他任何單位不準經營。麻醉藥品的製成品、半製成品、罌粟殼及種子等、均由專人負責,只供醫療、教學和科研應用。
在喫貨界,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有些麻辣燙和火鍋裏添加罌粟殼,不僅味道鮮美,還能導致很多人喫上癮,真是讓廣大喫貨們想想都可怕。

湯料裏放罌粟殼會讓人上癮,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扯!淡!

首先,的確有很多商家在麻辣燙或是火鍋底料裏添加罌粟殼,以為這樣就能讓食物鮮美從而讓食客們欲罷不能。

但這只是不良商家們的一廂情願罷了。

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在三個火鍋底料裏一個放了罌粟殼,第二個放了草果,第三個什麼都不放,讓人們依次品嘗試喫,結果呢?

結果是他們壓根兒就沒喫出有啥區別。

是的!你沒有看錯!根本沒喫出有什麼不同。

火鍋底料裏已經有很多的香料和醬料了,濃鬱的湯汁都能掩蓋掉食物不新鮮的味道,更何況那幾個罌粟殼了。

所以,罌粟殼提香這個事兒,是不存在的。

重頭戲來了!罌粟殼既然不能提香,那也能讓人上癮吧!

非也,罌粟殼的成分是嗎啡和可待因,但是含量卻是非常非常的少。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罌粟殼真的能導致上癮的話就說明嗎啡的含量很高,那麼既然含量這麼高就可以從中提煉毒品,既然可以提煉毒品那為什麼還要當做調料賣呢?

因為罌粟殼根本就沒有可提煉的價值。

所以,一切拋開劑量談毒性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罌粟殼的價格不一,普通情況下,在一斤300元左右不等。成本很高,作為商家自然也就不會放太多。

本來罌粟殼中令人上癮的成分就少的可憐,商家又因為價格原因放的那麼少,自然就沒有什麼作用了。

除非你用很多的罌粟殼熬一大鍋湯,頓頓喝光,天天喝,月月喝,才能達到上癮的程度。

當然,雖說如此,但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依舊是違法行為,將面臨最高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沒收財產的刑事處罰。

餐飲老闆們與其用歪門邪道留住食客們的胃,還不如好好提高菜品質量留住食客們的心。

而對於我們消費者而言,你做的東西不好喫,就算放再多的罌粟殼,也是白費。


流言: 有的火鍋店在湯里加入了罌粟殼,使得味道更好,讓人越喫越想喫,最終上癮。

  真相: 提起罌粟,人們就會想到開啟中華民族恥辱百年的鴉片。罌粟殼是成熟的罌粟果去掉籽後的部分。把它放在了湯裏,會煮出鴉片成分從而使人上癮嗎? 我們從鴉片的收穫說起。

  鴉片的現代製取工藝

  許多人從電影電視中看過鴉片的製取過程:在罌粟果實尚未成熟的時候,在外殼上劃出傷口,其中的汁液就會流出。等到這些汁液幹了,收集起來就得到了未經提煉的鴉片。

  這其實很很傳統的工藝,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需要一個一個地在果實上劃口子,然後像蜜蜂採集花蜜一樣一點兒一點兒地收集。兩個步驟都需要高強度的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可想而知。

  1940年代之後,高效的現代工藝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因為鴉片的有效成分是其中的嗎啡等物質,而這些物質並不會隨著罌粟果實的成熟而消失。因此,等到罌粟完全成熟,把果實、莖稈以及葉子都全部收割,再去掉罌粟籽,用水或者其他溶劑浸取出其中的可溶成分,乾燥後得到粉末。這些粉末中的鴉片成分得到了幾十倍的提高,雖然不再是傳統的「煙土」外觀,但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基本相同的。

  罌粟殼是提取原料中的一部分,其中自然含有嗎啡等鴉片成分。罌粟殼和鴉片的關係,就象桔子和維生素C的關係一樣——前者是含有後者的原料。

  罌粟殼:做調料是非法的

  把罌粟殼放在火鍋的湯中,跟用水來浸取鴉片的原理是一樣的。實際上,在很多地方,有用罌粟殼來泡水喝的做法,稱為「罌粟殼茶」。它的有效成分,跟鴉片沒有本質區別,只是量的問題。當然,火鍋中的這些罌粟殼浸出的鴉片成分是不是足以使人上癮,還要由喫的量和個人體質來決定。

  不過,在火鍋中加入罌粟殼畢竟有潛在的使人上癮以及危害健康的可能,而加入它所帶來的好處並沒有太大必要,所以禁止其使用也就是合理的決策。在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罌粟殼都是受控制的物品,不允許作為調料加到食品中。

  罌粟籽:不錯的食品原料

  有趣的是,雖然嗎啡等鴉片成分在罌粟殼和罌粟莖稈中的含量較多,但在罌粟籽中的含量卻微乎其微。這就使得罌粟籽可以作為食品原料。

  罌粟籽是一種很好的油料作物,其含油量可達40%以上,比大豆的20%高多了。此外,罌粟籽油主要由不飽和脂肪組成,算得上是一種相當不錯的食用油。這種油在中國通常被稱為「御米油」,甚至被炒作成了天價的保健品。

  除去油之外,罌粟籽中還含有近20%的蛋白質和超過20%的膳食纖維。在一些種植鴉片的地區,這些罌粟籽榨油之後的殘渣可以作為窮人的食物。

  在美國,罌粟籽或者它的殘渣通常是作為調料使用,跟芝麻差不多,可以隨意買賣。

  結論:流言基本證實。 罌粟殼中含有嗎啡等鴉片中的有效成分,這些成分會被浸取到湯中。至於火鍋中加入的量是否達到讓人上癮或者危害健康的量,跟食用量和個人身體狀況有關。在食品中加入罌粟殼,所帶來的「合理好處」(即增加風味)不足以抵消它帶來的風險,所以禁用是合理的決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