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如果,晚清時期有人想替曾國藩歌功頌德,只需寫上一篇《假如沒有曾國藩》就可以了。假如,沒有曾國藩引進洋務運動,假如,沒有曾國藩回到家鄉號召鄉勇加入湘軍,那麼,晚清的軍隊裝備就要落後一大截,太平軍的戰火將會燃遍中原,晚清不會出現近乎“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大清王朝也可能會提前幾十年壽終正寢。

曾國藩問此人:大清朝還能堅持多久?此人說:50年,之後句句應驗

雖然,曾國藩對朝廷的忠心天地可鑑,拯救社稷於累卵之中,但是,他的心中仍對大清憂慮不已。在與幕僚趙烈文的一次辯論中,曾國藩擔憂大清王朝命不久矣。趙烈文將二人的對話收錄在《能靜居日記》中,在這篇作品中還有後來曾國藩對國家形勢的思考。

若政務不忙,閒來無事的曾國藩總會找幾個幕賓談心,同治六年六月,曾國藩與趙烈文進行了一次長談。

趙烈文是清時的著名幕僚,字惠甫,號能靜居士,江蘇常州人。受曾國藩保舉,曾任易州知州,多年爲曾國藩機要幕僚,軍事上多所謀劃。對佛學、易學、醫學、軍事、經濟之學都有涉獵。

曾國藩問此人:大清朝還能堅持多久?此人說:50年,之後句句應驗

曾國藩憂心忡忡地說:“有從京城中過來的人對我講,‘京城的風氣非常不好,經常有明火執仗當街打劫的慘案,市井間乞丐成羣,討飯的婦女甚至連件衣服都沒有。’百姓窮困,國庫空虛,國家恐怕會爆發危機,我該怎麼辦?”

趙烈文回答道:“國家統一已久,自然會陷入分裂。不過,皇權在上,朝廷也沒有腐壞,所以,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分崩離析的狀況。據我估計,今後朝廷會垮臺,然後,會有地方勢力各自爲政,羣雄割據,恐怕大清已撐不過五十年啦。”

聽了趙烈文的回答,曾國藩更加憂慮,想了半天才說道:“那麼,會不會出現南遷的狀況呢?”很明顯,曾國藩並未完全同意幕賓的觀點,他覺得朝廷並不不會垮臺,而是會像宋朝一樣政權南遷,隨後,進入到南北分治的格局,形成像南宋一樣的“半壁江山”。

曾國藩問此人:大清朝還能堅持多久?此人說:50年,之後句句應驗

對於曾國藩的想法,趙烈文則明確地說道:“大清未必能像南宋、東晉一樣偏安一隅,恐怕會徹底覆滅。”曾國藩反駁道:“本朝君德正,可能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趙烈文則立即回答道:“所謂君德正只是一紙空談,清軍藉着明朝亡於李自成之際趁勢入關,所以,並沒有經歷過創業之艱辛。滿人入關後,因爲忌憚人口遠遠多於自身的漢人而展開屠殺,所以殺孽太重。而康、雍、乾三朝,雖然君德純正,但他們並不能彌補前朝的過錯,何況‘天道’已經賜予這三朝盛世作爲回報,後來的君主們更不能彌補大清開國時的無道了。”

對趙烈文從清朝入主中原的偶然性和對大清統治合法性的思考,曾國藩無言以對。沉默了很長時間後,他才說道:“我每天都盼着死在清朝覆滅之前,害怕看到王朝覆滅的那一刻。”

曾國藩問此人:大清朝還能堅持多久?此人說:50年,之後句句應驗

二人辯論的大部分時間裏,曾國藩對清朝形勢的看法都非常複雜,甚至,有些矛盾。雖然,有時曾國藩會理性地認爲朝廷中已無君子,人事混亂,大清統治已命不久矣,但是,有時曾國藩還會對清朝抱有一絲幻想,覺得朝中主事的恭親王處事精明、太后遇事果斷,所以,清朝不一定會發生朝廷垮臺的局面。

趙烈文堅持認爲,恭親王雖然很聰明,但卻沒有大智慧,只是投及其取巧罷了,而太后的果斷反而使她更容易受小人蠱惑。想要挽救江山,像現在這樣的“瞎子摸象”,想要通過推行一項兩項政策來改變大局,成功的概率太低,根本於事無補。趙烈文認爲:

“倘若,沒有根本性的體制變革,僅靠現在頭疼治頭、腳疼治腳的亡羊補牢已經不管用了,恭親王和太后都沒有做出改革的魄力,所以,清朝已無藥可救。”

曾國藩問此人:大清朝還能堅持多久?此人說:50年,之後句句應驗

後來,曾國藩升任直隸總督,站在更高的地方俯視這片江山時,終於意識到趙烈文所言非虛。官階越高,曾國藩的眼界越廣,愈發感受到存在大清骨子裏的腐敗和昏庸。朝中大臣均屬奴顏婢膝之輩,向來報喜不報憂。而皇上的年紀太小,根本難當大任,朝政均由迂腐的太后操持。民間饑荒四起,百姓怨聲載道,朝廷逐漸失去了民心。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形勢的確像當年趙烈文說的一樣,無藥可救了。

之後的歷史告訴我們,趙烈文的預測十分精準,二人進行長談約五十年後朝廷垮臺,而之後的中國會陷入軍閥割據的動盪年代。一向忠心耿耿的曾國藩與其幕僚尚能預測到大清的命運,而朝堂之上的太后還被矇在鼓裏,這樣的朝廷恐怕再多幾個曾國藩也於事無補了。

曾國藩問此人:大清朝還能堅持多久?此人說:50年,之後句句應驗

當然,此時的曾、趙已分別於1872和1894年去世,並未看到自己的預言和預感“成真”,這對他們來說,或許倒是一種安慰。

參考資料:

【《能靜居日記》、《晚清預言家趙烈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