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

蘇德戰爭前夕,斯大林始終固執的認為德國不會入侵蘇聯 。使得衛國戰爭初期,蘇聯紅軍確實處境艱難,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所以輸掉戰爭,與兩線作戰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斯大林很可能認為,親歷過一戰的希特勒肯定不會傻傻的在沒解決英國,而且美國態度曖昧不明的情況下,主動進攻蘇聯,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覆轍。畢竟能當上一國元首的沒有一個傻的,不可能會在一個地方上跌倒兩次。可惜歷史證明,希特勒就不是個正常人,總是不走尋常路。而斯大林以正常人的思維來揣測希特勒的心思與意圖,結果自然就是悲劇。

其次,1941年3月12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出訪歐洲,訪問蘇德意三國。打算了解一下盟友德國和義大利(以德國為主)對歐洲的打算和對日蘇改善關係的反應。希特勒在4月4 日接見松岡時卻宣稱德國不會進攻蘇聯, 對蘇日談判 默持許態度。於是日本與蘇聯便在不久之後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不得不說,元首的演技真是一流,不但騙了盟友日本,也騙了斯大林,哪怕此時此時德國士兵手中的步槍已經子彈上膛。不過這麼的後遺症也很明顯,日本在珍珠港上擺了德國一道。

最後,對於斯大林和蘇聯來說,德國是主要敵人,那麼英美就是次要(不然後面冷戰也打不起來)。所以斯大林可能有一點麻桿打狼兩頭怕,他既非常忌憚德國和希特勒;同時也不相信英美。斯大林害怕自己走錯一步,引起蘇德大戰。最後被英美漁翁得利,反手把自己和希特勒來一個一網打盡,也不是不可能。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在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又在1938年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之後,斯大林認識到和德國的這場戰爭不可避免。他試圖讓蘇聯保持中立,期望德國對法國和英國的戰爭最終能使蘇聯從中得利,以此在歐洲佔據主導地位。

而在東邊,斯大林也擔心來自日本的軍事威脅。由於英國和法國也許因為意識形態原因,不願意與蘇聯結盟,這就為德國和蘇聯之間互利互惠創造了條件。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在莫斯科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德國取得了暫時的和平。由於早先相互之間的敵意和相互衝突的意識形態,該協議震驚了整個世界。

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引起英國和法國對德宣戰。9月17日紅軍佔領波蘭東部。9月28日,德國和蘇聯交換了一些新徵服的領土;蘇聯獲得立陶宛的同時,德國獲得了盧布林省和華沙省部分波蘭語地區。

1939年11月入侵芬蘭,哪知道芬蘭人相當頑強,最終尷尬的獲得部分領土。而芬蘭不但保留了主權還提高了國際聲譽。1940年6月,紅軍進入波羅的海國家,8月強行併入蘇聯版圖。

1940年中,德國快速佔領法國令斯大林感到意外。他越來越關注德國的一切動向並避免和希特勒發生衝突。

早在蘇德戰爭之間,希特勒就對布爾什維克的蘇聯沒有好感。

德國歷史學家尤爾根·福斯特指出:「事實上,軍事指揮官陷入了意識形態特徵的衝突,並作為自願參與者參與其實施。」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就聲稱,德國的命運是「轉向東方」,就像「六百年前」那樣(德國東擴——神聖羅馬帝國最大的領土是德國王國)。在入侵蘇聯之前,德國軍隊通過電影,廣播,講座,書籍和傳單強烈灌輸反布爾什維克,反猶太主義和反斯拉夫的意識形態。

納粹祕密種族清洗計劃《Generalplan奧斯特》(總體規劃為東)簡稱GPO。德國將軍埃裏希·霍普納告訴德第四裝甲軍,反對蘇聯的戰爭是「德國人民為生存而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將到來的戰鬥是「德國人反對斯拉夫人的舊鬥爭」,甚至提出,「鬥爭必須以摧毀今天的俄羅斯為目標,因此必須殘酷的執行。」

所以,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是早就有思想準備的,是不可避免的。以此德國才能在戰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而斯大林即使知道和德國一戰不可避免,但思想上還是沒能充分準備。

根據美國政府的一項研究(1955年3月),馬克斯計劃是德國巴巴羅薩行動的最初攻擊計劃。

蘇聯和德國在巴爾幹半島領土問題上緊張局勢升級,德國加快了入侵計劃的實施。

納粹軍備和戰爭生產部長艾伯特斯佩爾稱,石油是決定入侵蘇聯的主要因素。希特勒認為,巴庫石油資源對於第三帝國的生存至關重要,因為缺乏石油資源是德國軍隊最大的問題。

在巴爾幹地區戰役結束之前,德國就開始在蘇聯邊境附近集結軍隊。1941年2月底,有68萬德國士兵集結在羅馬尼亞—蘇聯邊境地區。希特勒祕密地將300多萬德國軍隊和約690,000名軸心國士兵移至蘇聯邊境地區,為即將到來的襲擊做好準備。德國空軍在進攻開始的前幾個月,就不斷在蘇聯領空進行偵察監視。

同時,德國不斷在外交領域等各個方面製造虛假消息來蠱惑蘇聯駐外大使和蘇聯情報機構。當時蘇聯在各個國家都派了很多軍事外交官,目的也是蒐集德國情報。其中有很多準確的關於德國6月22日進攻蘇聯的情報。但由於德國散佈的大量虛假情報也被蘇聯駐其他國家的外交武官蒐集,這真真假假都摻合的情報全都從各地上報到蘇軍總部。

儘管蘇軍總部對此感到震驚,但斯大林認為和德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僅兩年,德國不太可能現在發動攻擊。德國入侵之前,蘇聯元帥謝苗·季莫申科就稱德國是蘇聯「最主要最強大的敵人」。早在1940年7月,紅軍參謀長鮑里斯·沙波斯尼科夫就制定了一個三管齊下的初步計劃。

1941年4月,德國開始實施「海菲施行動」和「海姆行動」,以此來證明英國纔是德國的真正目標。佯裝在挪威和英吉利海峽沿岸模擬準備工作,包括集結船舶,飛行偵察和訓練演習等活動。以此聲東擊西,欺騙蘇聯人。

1941年初,斯大林自己的情報部門和美國情報部門定期反覆警告即將發生的德國入侵計劃。蘇聯間諜理查德·佐爾格也給了斯大林準確的進攻日期,但是佐爾格和其他線人之前已經報告了不同的入侵日期,這些日期在實際入侵之前被認定。斯大林承認一般攻擊有可能,因此還是作出了準備,但決定不冒險去挑起希特勒。

英國情報部門早就接到了德國進攻蘇聯的計劃。但斯大林對英國人不信任導致無視他們的警告,他認為這是英國想讓蘇聯加入對德宣戰的伎倆。

(1941年6月,在普魯茲尼附近道路上的德國第3裝甲軍)

2006年,俄羅斯國防部中央檔案館解密大約一百頁蘇聯戰爭文件。

文件證明,蘇聯最高指揮部低估了德國的威脅,並忽視了德國即將入侵的準確情報。文件於2017年6月22日,發布在俄羅斯國防部官方網站的子域上。也是正值《巴巴羅薩行動》76週年之際。

當時的基輔軍區第6軍參謀長伊萬諾夫寫道:「德國人利用蘇維埃粗心大意,自滿和寄希望於德國人不會做出任何嚴重的事情,並將自己侷限於挑釁中。」

基輔軍區的巴格拉米安(後來的蘇軍元帥)寫道:「總參謀部禁止提前部署掩護部隊,以 『不挑起戰爭』。」

波羅的海軍區第8軍指揮官索本尼科夫指出,他拒絕執行6月22日晚上接到的命令,命令要求他們從州邊境撤軍,他的士兵留在陣地。他說:「幾乎所有波羅的海軍區的飛機都被德國人燒毀在機場。」

2017 年6月22日,俄羅斯國防部的官方立場認為,「通過不發布完全戰備狀態的命令,該國(前蘇聯)領導人不想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挑起希特勒煽動對我們的戰爭,希望推遲戰爭」。

30年後期,大清洗直到德國入侵前。

大部分紅軍軍團級指揮官被處決或監禁。1935年任命的五位元帥有2位在清洗中倖存下來(Kliment Voroshilov「伏羅希洛夫」和Semyon Budyonny「米哈伊洛維奇」)。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1937年被殺。16名軍隊指揮官中的15名,57名軍團指揮官中的50名,186名分區指揮官中的154名,以及456名上校中的401人被殺,許多其他軍官被撤職。總共約有30,000名紅軍被處決。

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瓦西里·加倫、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主要是隻前的幾次德軍侵略蘇聯的準情報非常不錯,都中了大獎。被"突發事件給錯開了。一次是41年春季,南斯拉夫突然發生事變。希特勒為了掃蕩南斯拉夫的「反叛「,暫停了對蘇聯發動戰爭的行動,英國人也查到了"巴巴羅薩1"並告知了斯大林,∨但是被斯大林認定為想拉蘇聯人下水,斯大林固執己見認定德軍不能在西線同英國人的戰爭沒有結果就又發燒的發動兩線作戰。必須吸取教訓,一戰的決戰就是德軍兩線識作戰才能失敗的。

所以連蘇軍總部的王牌特工德國人佐爾格連連不顧一切發來德國將發動夏季攻勢的情報下,斯大林認定為英國人的挑搏,同時懷疑起佐爾格的忠誠度。

斯大林對情報局的情報都是一手掌握親自抓,別人有不同看法都沒有膽量上訴自己的觀點。大清洗的屠刀的血還沒有幹嘛,蘇軍只有海軍和黑海艦隊的航空兵,在第一時間抗擊了希特勒的空中第一波襲擊,這就是為什麼德軍在南方黑海地區進攻緩慢,不如中路和北路的原因。


誰告訴你約瑟夫不相信漢斯會開打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