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發佈一個最新的“全球瀕危語言地圖”,該地圖指出全球有199種語言處境告急,其中有18種語言被列爲“極度瀕危語言”,之所以被列爲這個等級是因爲該語言有據可查的使用者不足十人,甚至大多隻有一人。名單上出現中國臺灣一種原住民語“巴則海語”,目前該語言使用人僅剩下一名年近百歲的老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截至2013年,每兩週就有一種語言消失,超過很多動物的滅絕速度。

  很多人想,語言消失就消失了唄,這有什麼。有些語言不好用,換成其他更爲簡便通用的語言,不是更好嘛,還有利於不同國家的人民交流,但其實這背後並沒有這麼簡單。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傳播的工具。語言的多樣化,意味着人類多元的文化和人文生態得以傳承和保持。相反,一種語言的消亡,意味着人類失去了一種文化,一個信息的源頭,或者說,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像許多非洲部落或者是拉美地區的小語種區,許多語言只剩下幾個人甚至一個人會,當這些人死去的時候,這一語言也就隨之消失,這個文明的文字和古籍也不再有人看的懂,文明也就隨之消失,而這對整個人類文明來說是難以言喻的損失。因爲這代表着一個曾經這地球上繁衍上千年的文明,所有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跟總結,都將不復存在,只能如同塵埃一樣消散。

  像拉丁語一樣,這個曾經作爲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甚至是整個歐洲貴族都以拉丁語交流爲榮的語言,也要瀕臨滅亡。因爲種種原因,越來越少的人懂得拉丁語,這就導致許多在中世紀由拉丁語書寫成的珍貴文獻資料,都將變成一堆廢紙,上面記載的珍貴資料,也將失去它的意義。

  一個地區的語言,代表的是一個地區的文化,甚至是這背後國家的經濟發展跟綜合實力。像英語之所以能成爲世界通用語言,就是因爲大英帝國曾經是這個地球上的日不落帝國,每個被他征服的國家都必須使用它的語言,而沒有被他征服的,也會去學習它的語言。

  現在,有許多移民美國的中國人,他們的子女長大了,長着黃種人的面孔,卻一句漢語不會說,這也是一種文化的悲哀,試想,要是所有中國人都移民到外國,中華的文化豈不就斷絕了傳承了嘛?

  要知道,語言背後不止僅僅代表着一種交流書寫方式,他還代表着一種文化,代表着數千年無數先輩的文化傳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