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一個街頭採訪,說出漢武帝時的三大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將會名列前三甲,至於誰是第一併不好說。衛青、霍去病排進前三靠的是戰功,而李廣進入前三靠的是西漢大文學家司馬遷先生的情懷。

漢武帝時期,封侯的機會相對很多,封侯的人也多,衛青、霍去病這種戰神級別的不用說了,李廣的兒子李敢也被封為了關內侯,那麼李廣為何並未封侯,司馬遷先生為何專門為李廣立傳呢?甚至下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評語呢?多麼奇怪的事情呀!

本文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 簡要介紹一下李廣的生平;

第二, 分析李廣不能封侯的原因;

第三, 分析司馬遷先生為何為未曾封侯的李廣立傳。

一、李廣生平

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隴西,文化類似關中),先祖是追殺過燕太子丹的秦將李信,因此世代善騎射,推測李廣生於漢高祖劉邦末或者漢惠帝劉盈年間(依據:漢文帝十四年,李廣從軍)。

(一)初露鋒芒

漢文帝(劉恆)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人從關中的西北面進攻蕭關,關中震動,李廣作為一個普通士兵奔赴前線上陣殺敵,因為武力超群,殺敵甚多,被朝廷封為中郎(即省中之郎,為皇帝的近侍官)。李廣勇猛過人,經常衝鋒陷陣、格殺猛獸之類的舉動,文帝比較欣賞這個青年,曾經感慨過李廣生不逢時,如果生在高祖時,則可封萬戶侯,可惜呀,生在了一個休養生息的年代。

(二)七國之亂

李廣在七國之亂中,得到了發揮的空間,以驍騎都尉的身份跟隨周亞夫痛擊吳楚聯軍,甚至有奪取敵人軍旗的表現,堪稱完美,可惜李廣是個沒有情商的人,接受了梁王(漢景帝的弟弟)授予的將軍軍印,犯了政治性錯誤,因此白乾了一場,沒有得到朝廷的任何封賞。

(三)匈奴

漢景帝在位期間,李廣曾經歷任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到處與匈奴廝殺,然而除了一句以奮力作戰出名(也是一頓廝殺,死傷不管),就沒有然後了。能夠與匈奴對陣可是獲得軍功的最佳機會,可惜全部沒有抓住。

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李廣被調任未央宮任禁衛軍長官,可惜在此期間,李廣也就是盡職盡責的看門,沒有拿到升職、封侯的機會。

漢武帝曾派四路大軍去攻擊匈奴,只有衛青獲得了700顆人頭,封侯;李廣從雁門出擊匈奴,兵敗被擒後逃回,花了錢財贖了死罪。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被任命為後將軍,跟隨衛青從定襄出塞,結果不少將軍砍得人頭都夠了封侯的標準,而李廣無所獲,未能封侯。兩年後,李廣再次跟隨大將軍衛青去征討匈奴,李廣的四千騎兵幾乎全軍覆沒,甚至連累了博望侯張騫(就是出使西域的那位大佬)。後來李廣再次追隨衛青出塞,結果迷失了道路,失期;在鬱悶中自殺身亡。

李廣曾經很鬱悶問星象家王朔:「自己才能超過了很多封侯的人,那些人才能一般,為啥自己沒能封侯」,可見李廣內心深處極度渴望證明自己,然後到死也未能證明自己。

二、李廣未能封侯的原因

既然李廣武力超群、頗受下屬擁戴,並且獲得一定標準的人頭數,就可以封侯,那麼李廣與匈奴對殺數十年,為何沒有拿到標準的人頭數呢?致使一生遺憾,甚至漢武帝劉徹都認為李廣運氣不好。原因大致如下:

(一) 軍事能力不足

從李廣列傳可以看到以下幾點:

第一, 李廣在守邊幾十年,與匈奴打過七十多仗,竟然沒有一仗是能讓他封侯的,這說明李廣敗多勝少,即使勝了,也是小勝或者慘勝,朝廷不追究他的責任,只是因為他雖然經常輸,但是從來不怕而已。即便是史記記載的幾次大的戰爭,李廣也都輸了。

第二, 李廣在最後一次機會時,從東路出發,與衛青合擊匈奴,竟然因為沒有嚮導失去道路而失期,使衛青側翼被暴露,這是不能原諒的錯誤。李廣難道不應該在出發前找幾個嚮導嗎?為何其他人不失期?

第三, 從李廣列傳總可以知道李廣本人的武力確實超群,善騎射,卻發現不了其它任何戰略制定、組織指揮能力超群的地方了,沒有組織軍隊砍殺匈奴的地方,反而是有幾次陷入匈奴的重圍。大多數讀者可能不服這點,可以看看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是如何干廢了匈奴的。看過李牧列傳,就會知道李廣與李牧的差距有多大了。

從李廣的軍事能力上來說,未能封侯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然官職越大,帶兵越多,職責越大,也就超出了李廣的能力範圍了。

(二) 政治能力不足

李廣在政治方面應該是非常弱的,甚至嚴重影響到了他的升遷,家族的命運。

第一, 李廣在評定七國之亂中,本可以憑藉軍功升遷的,結果卻背叛朝廷而接受了梁王的軍印,李廣應該是沒有背棄皇帝的意思;但是他作為朝廷的將領,在沒有朝廷旨意的情況下卻接受藩王授予的官職,這是大錯特錯的一件事情,甚至可以讓李廣永遠不能翻身。幸運的是,李廣向漢景帝證明了自己只是喜歡殺敵建功立業,並無他意。

第二, 漢武帝剛登基時,調李廣守衛未央宮,朝廷是把皇帝的命交給李廣守護了。然而李廣並沒有憑藉這層關係走的更高更遠,說明李廣真的是把城門守的很好,僅此而已。

第三, 霸陵尉只是執行了自己的職責(醉酒的情況下),李廣卻因為失了面子,在重新被啟用(中間被免官幾年)時,把霸陵尉帶到軍中砍了,這是泄私憤的行為。韓信受胯下之辱,但是並未殺了那幾個流氓,因此成為了西漢三傑。而李廣的行為極為說明李廣的心胸不寬,沒有容人之量。

第四, 李廣失期,衛青派人送來吃的,並問李廣為何失期(作為大將軍,衛青有責任了解清楚地),李廣解釋清楚即可,卻因為自己一直未能建功封侯抑鬱自殺了。致使大將軍衛青的處境比較尷尬了(不能與上級搞好關係,又如何得到上級的幫助呢),同時也讓自己家族沒了依靠了。

政治能力弱的人,如果處於較低的官職,或許還能活的好些;如果官職高了,勾心鬥角更厲害,死的就更慘更快了。我實在不明白司馬遷先生為何要貶低位列三公的李蔡(李廣堂弟,和李廣起步一樣高),藉此抬高李廣。如果李蔡真的那麼差,又如何做到三公呢。

三、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原因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人王昌齡這首七絕,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的,然而卻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那麼司馬遷先生為什麼要製造這個誤會呢?作為一個史學家,本應該是記錄事實為第一準則的。細細思考,不過是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 志大才疏,即:文學才能(軍事才能)與政治手腕無關。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作為全村讀書能力最好的學生,然而卻經常被同村的小孩子欺騙,管理不了他們。小學時就能背千家詩,也能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是文學能力;經常被欺騙,說明我的情商比較低;管理不了他們說明我沒啥政治手腕。但是卻仍然不妨礙全村人都認為是最優秀的。從史記記載來看,李廣只有一個興趣,就是射箭(自己射箭或者拉著別人比賽射箭),未看到他對兵書有什麼研究,寫過對抗匈奴的戰略。但是不妨礙司馬遷認為李廣就是一個牛逼的男人,畢竟兩人都有志大才疏的一面(當然,也可以用運氣不好來說,比如為什麼衛青的姐姐就成了皇后,為什麼不是李廣的姐姐,不是司馬遷的姐姐)。

第二, 心胸不寬。對一個男人來說,心胸寬闊是評價他的第二標準(盛世看人品,亂世看能力),大部分的武人、文人,都是追名逐利且久久不能釋懷的。譬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給韓朝宗寫的自薦書中有「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這種超一流馬屁。說明所謂的視名利如糞土,又有幾人耳。毫無疑問,李廣追求的是封侯,可惜一直沒有封侯,以至於在他知道自己沒能抓住最後一次機會時,自殺了。而司馬遷先生一直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施展抱負,可惜志大才疏,至死不休。不過司馬遷先生還是很欣賞李廣的,畢竟李廣的個人戰鬥力極強,是個少年人都崇敬的英雄人物。

第三, 悲劇色彩。讀李廣列傳,長久不能釋懷;了解司馬遷的悲劇,讓人心痛;甚至時常為古人傷悲、為先賢落淚。喜劇讓人開心一時,悲劇卻讓人傷心一世。李廣花甲不封侯,引刀向頸滿地流。司馬遷頗有同感,找到了一個與自己相似的人,心中神交已久的人,於是揮筆立傳。這也是後人文人喜歡讀李廣列傳的原因吧。

第四, 李陵事件。李陵投降匈奴(史記記載了詳細過程),其家被滅。同時,為李陵說話的司馬遷被處以宮刑(死去生殖能力)。後來司馬遷寫史記時,仍然不忘為李家辯護,同時也是為自己辯護,認為自己做的沒錯,這大概是文人的倔強吧。

四、木葉說

從歷史記載來看,司馬遷在政治上並未留下顯赫的事迹,甚至出名的都沒有的。自己一生鬱郁不得志。司馬遷有著後世文人的通病---才華橫溢、永不得志。作為一個自幼用心讀書的學生,曾經也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那些歷史名人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文章,那麼才氣衝天,卻一直實施不了自己的抱負呢,為何頗受時人排擠而鬱郁不得志呢?

第一, 政治能力。寫文章的能力與政治能力不是一回事兒,比如我村的村長寫文章絕對比我差遠了,但是卻能治理好村民,而我不行;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李煜。因此即使讓歷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去治理國家,一定亂七八糟,然後呢,沒有然後了……

第二, 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我村發生了打架鬥毆,如果我是處理的話,估計是送上法庭,各判三年有期徒刑;而村長會拉著他倆喝個小酒,教導一翻,和解了,第二天又在村中大街里一起胡侃起來了。

第三, 裝逼。一個人如果沒有顯示才能的機會,那麼能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是積蓄力量;二是等待機會、甚至製造機會。然而呢,太多的文人做的事情不過是寫文章發牢騷,怨天怨地,老子天下第一,當政的都是XX,如此,不會有人願意推薦你,甚至不願意挨邊了。我個人認為李廣在這點做的並不好,他有很多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機會,然而卻從未真正做好過與匈奴決一死戰的準備(不止是心理,還要有作戰準備,參考李牧)。

第四, 政治資源。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基本就決定了自己的政治資源的多少,自己努力的上限了(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連上大學的概率都是極低,更何況是出人頭地呢)。除非時來運轉(衛夫子被漢武帝看上了),不然極難轉變了。每個人出生時都是差不多的,然而後天的教育、引導大概率決定了一個人在某些方面的成就。舉個例子,皇帝的兒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都有當上皇帝的可能;而作為平民的兒子,不好意思,可能連造反的資格都沒有。

最後必須說明的兩點:

第一,本人喜歡讀史記,第一次讀史記時,秉燭夜讀,不覺到了天亮;本人也是很尊重司馬遷先生的。然而本著喜歡ta,也能看到ta缺點的理性。不捧殺、不吹捧的原則,還是應該公正的看待一個人的,即使是偉人。

第二,本人對李廣將軍也是很喜歡的,畢竟彎刀烈馬、長弓射虎,一直是我的夢想。自幼立志成為一名軍人,哪怕戰爭年代,只能成為炮灰(大多數人都是軍事智商有限的),也是願意的。但是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是評判一個人(包括偉人)的原則。李廣將軍善騎射、愛士卒,然不擅長組織騎兵整體作戰(相對李牧、衛青)。

第三,本人只是分析原因,並無他意。當然,司馬遷先生與李廣將軍的粉絲眾多,如果有什麼分析錯誤的地方,歡迎指正批評,多謝!

歡迎閱讀系列文章並轉發(註明出處即可):

木葉:被歷史誤會的人---秦·始皇帝?

zhuanlan.zhihu.com圖標木葉:被歷史誤會的人---漢·李廣?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木葉:被歷史誤會的人---漢·周瑜?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木葉:十三將士歸玉門?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木葉:世說新語-書評?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