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使徒行者》角色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考。

主要角色的性格面重复过多。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欢喜哥四个主要人物的警察(卧底)一面区别不大,都是机灵,手腕大,还有点正气义气。至于古天乐,张家辉他们贼的一面,还有在停车场被炸飞的小boss,最后的大 boss四个角色都看著像是权力的动物。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说每个角色都这样就无聊了。(我自己最近做电视剧项目的剧本也犯这毛病,经过伙伴指出才发现)

这种重复其实是思维惯性导致了创作上的懒惰,妄图通过简单设计来复制成功和经典。因为想新桥段,新人物,新故事实在是太难了。这种充满惰性的手法同样出现在三个主要角色的死亡上。一,张家辉的女手下,为救张家辉而死;二,吴镇宇为救佘诗曼而死;三,张家辉为救古天乐而死。一次可以,两次勉强,三次反感。这类型的角色死亡,都是编剧一支笔和导演一个念头的两面,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区别不大,毫无命运复杂交错之感--即便在彩蛋复活或者不复活,其实也没什么两样。要体会这些死亡桥段设计的平庸,可以对比《无间道》黄sir的死亡(导致刘建明叛变,选择与陈永仁联手等一系列重大剧情变故)。

《使徒行者》这种重复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每一派的性格很像,所以角色无法随著故事的走向而变化,去解决主要矛盾(简而言之,就是不同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解决办法),只好把所有矛盾的解决落在爱和和平之类的大而空上,而不是人物命运与个人选择。比较好的范例就是,《无间道》里,刘建明选择把陈永仁档案删除,充分展现了其只是嘴上说想做个好人,实际上却试图逃避法律的本性,这让每一个普通观众设身处地地联想到自己如果处于那个位置的两难抉择,从而产生一定的共鸣。《使徒行者》不是没有命运式的选择,而是少,不强烈。

不管是古天乐,大boss,小boss,还有打手,这些反派都不酷。坏人,黑帮,也要有品位,比如马龙白兰度怀抱著猫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刘建明和陈永仁的机胆喇叭。当然,《使徒行者》里有魔方,有超人模型,但品味......说实话,品味不高,与剧情的关联度很弱,牵强。

《使徒行者》的boss,仅仅是个变态,挖人眼的目的是因为讨厌受害者瞪著自己。同样杀人越货,《无间道2》的三叔埋人时,落寞地在车边吹一段友谊地久天长的口琴;再看看小丑放火烧钱,站在马路中间气势汹汹地等著蝙蝠侠骑车冲来,巴不得他撞自己--这是寻常电影里英雄才配有的桥段啊;同样手法还见于吃人医生汉尼拔,儒雅,彬彬有礼,学霸,洞察人心,帮女主角斗智斗勇抓坏人,这些也是英雄的常见配置,却用在坏人上,焉能不经典?

如果坏人只是个坏人,又没到《老无所依》里那恶棍的水平,怎能是经典?


刚刚二刷发现的。

用枪声发摩斯密码那一幕:

知道为什么前两枪在古天乐耳朵边开么?是让他暂时失聪,听不到后面的枪声,以免他也猜出摩斯码来。


连浩勤拿著5亿在酒店自杀的片段,大气又感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