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消息報》曾發表文章,探討上世紀中期轉讓克里米亞事件的前因後果。它批駁多年來盛行的一種說法,就是赫魯曉夫1954年私自做主,批准將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的克里米亞州轉讓給烏克蘭。該文認爲這種歷來最具代表性的傳聞並不符合歷史真相。從對歷史檔案文件的分析會得出結論,當時赫魯曉夫不可能以個人之力首倡並決定克里米亞問題。

究竟是誰把克里米亞半島送給了烏克蘭?真的是赫魯曉夫嗎?

文章中說,1954年從1月到4月,在克里姆林宮內,一系列事態擴大並發展着,導致了蘇聯領土內部劃分上出現激烈的爭論,其直接相關的後果就是將原俄羅斯加盟共和國轄下的克里米亞州領土移交給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就此問題原委,俄羅斯國內曾有過多個字面上的材料在流傳,但其中大多數材料裏用的不是正規的文件內容,多半是在心理臆測基礎上形成,是在對已公佈的材料斷章摘句的基礎上,得出的這一錯誤命題:“赫魯曉夫個人非法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俄羅斯歷代決不放棄的軍事戰略要地

歷史上克里米亞與俄羅斯的命運慼慼相關。從中世紀起,蒙古東徵留下的一系列“汗國”中,位於現今克里米亞地區的強悍的穆斯林韃靼人國家曾攻佔莫斯科,屠殺了那裏的15萬居民,以至於俄羅斯在幾十年時間裏不得不在其南部駐紮數萬大軍,準備與克里米亞汗國進行生死決戰。

究竟是誰把克里米亞半島送給了烏克蘭?真的是赫魯曉夫嗎?

近代史上,爲了遏制俄羅斯,曾是百年宿敵的英法兩國最終聯合起來向俄羅斯開戰。這就是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法國對陣沙俄。在付出了數十萬人傷亡和總司令雙雙死亡的代價後,英法聯軍終於打下了塞瓦斯托波爾,但這場戰爭仍未能從俄羅斯手中奪走克里米亞。爲了保住克里米亞,俄羅斯甚至賤賣了阿拉斯加。可見克里米亞在俄羅斯決策者心目中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沙俄倒臺,蘇俄建立,迫切渴望退出世界大戰的列寧同德國簽訂了屈辱的《佈列斯特合約》,允許烏克蘭獨立,卻不願放棄克里米亞。儘管克里米亞一度爲德國佔領,但旋即在德國戰敗後被蘇維埃力量佔領。戰爭中塞瓦斯托波爾的黑海艦隊上演了悲壯的一幕:爲了防止艦隊落入德軍手裏,支持革命的艦隊集體自沉。

究竟是誰把克里米亞半島送給了烏克蘭?真的是赫魯曉夫嗎?

1947年和1958年的俄烏邊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半島再次陷入血海。1941年,德軍名將曼施坦因率領的11集團軍和數百門重型攻城炮對仍在困守的克里米亞的蘇軍發起進攻。從戰略上說,迅速佔領克里米亞後,土耳其很可能加入軸心國,從而德軍可以進一步進攻當時佔蘇聯石油產量六成的巴庫油田。蘇軍的抵抗也分外頑強,儘管空權喪失,海陸幾乎被封鎖,但那個曾讓英法聯軍圍困一年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再次顯出了堅強不屈的本色。德軍最終用了250天才打下堅固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在俄羅斯的精英眼裏,克里米亞半島絕不僅僅是個度假療養勝地,也不止於半島上數以百萬計的俄羅斯族同胞和以契訶夫、普希金爲代表的俄羅斯文化積澱。慣於地緣緩衝區戰略的俄羅斯決策層非常清楚克里米亞的地緣政治意義,以至於克里姆林宮寧願以出兵的方式來“保衛”這個面積與中國海南島相仿的半島,不讓其成爲西方國家反俄的最前線。另外,高加索的石油早在冷戰時期就成爲蘇聯的重要經濟支柱,今天這個支柱變得更加重要。而俄國一旦失去了克里米亞,這個支柱就會失去掩護,隨時可能被切斷,這是俄羅斯絕不允許的。 俄羅斯爲克里米亞流的血已經足以把這片土地染紅,他們絕對不會輕易放棄這塊鮮血爭來的土地。

當年做出“出讓”決定的內幕

要說是某個人做主,將這個有爭議的半島轉交給了相鄰的加盟共和國,這確有其事嗎?國家政權的各個機構這麼運作,有無法律角度上的合法性?而所有與這個問題有關係的文件,研究者們能否給出答案?現在俄羅斯有人正在試圖回答該問題,完全根據檔案文件以及一部分已公開的歷史資料。

究竟是誰把克里米亞半島送給了烏克蘭?真的是赫魯曉夫嗎?

首先,根據職業歷史學家的說法來確定調查中涉及的時間年代順序。一份日程表所披露的信息還是足夠清晰準確的,1954年1月25日,蘇共中央主席團舉行了會議,會上首次討論了這個問題。而在當年4月28日就公佈了一項國家大法令:《關於將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的克里米亞州移交於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決定》。在這整整三個月的時間裏,開始並結束了一切與此相關的例行公事,也就是兩個共和國之間若干個十年紀念日之後彼此“相慶”的一些活動。

蘇共中央主席團作爲一個機構,是在每次中央全會之間時期內,負責處理黨(包括國家)的領導中樞的一切事務的機構,他還是在斯大林在世時的1952年建立的,但到了1954年1月之前它發生了重要的變化。1953年3月,其組成人員中走進了新成員貝利亞、布爾加寧、伏羅希洛夫、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米高揚、莫洛托夫、別爾烏辛、薩布羅夫和赫魯曉夫。成爲候補委員的有巴季羅夫、梅利尼科夫、波諾馬連科和什維爾尼克。

最有趣的是,在這十年期間,所有主席團的成員,除去米高揚外,所有參與批准關於克里米亞問題的決定的人,或是被判處槍決,或是被開除黨籍,或是被打發退休和失寵。然而在1954年1月時,所有上面提到的主席團成員和候補委員都曾是最高層人物,除去被槍決的貝利亞以及被開除出蘇共中央的巴季羅夫,而後者在兩年後的稍晚時期也被槍決。

究竟是誰把克里米亞半島送給了烏克蘭?真的是赫魯曉夫嗎?

赫魯曉夫年輕時候的證件,他也曾經帥過

總之,在蘇共中央主席團1954年1月25日的議事日程第11項正是關於克里米亞州劃歸烏克蘭的問題。如今在俄羅斯總統辦公廳的檔案之中,仍保存着這次會議的序號爲49號的記錄,這份記錄的摘錄以及三份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命令的方案,其中兩份爲草稿,一份是謄清的。當時中央委員會最高主席團的所有成員們,除了莫洛托夫之外,都出席了這次會議,候補委員中只有梅利尼科夫缺席。出席會議的中央書記處書記有蘇斯洛夫、沙塔林和帕斯別洛夫。而主持會議並擔任主席的盡人皆知,那不是赫魯曉夫而是馬林科夫。

會議的結果是,通過了蘇共中央委員會就此問題作出的決議.而這個文件最初處於保密狀態,不僅如此,就連其摘錄部分也有“極密”字樣,它被分發給赫魯曉夫、伏羅希洛夫、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塔拉索夫、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克羅特琴科,同是還給了烏克蘭黨中央的負責人。這份文件被要求必須在7日內交回到中央委員會主席團辦公廳。

究竟是誰把克里米亞半島送給了烏克蘭?真的是赫魯曉夫嗎?

羣龍無首狀態中的領導們罔顧基本法律。拿斯大林時期和後斯大林時期的決定體製作比較,就會發現,較之斯大林當政時代,各種大政舉措及例行公事的通過,需要更多預先的醞釀、鋪墊、準備,特別是那些自一開始就容易使公衆情緒激化的事,以及與各界各方面利害攸關的事更是如此。

1954年時,當政的是“三駕馬車”莫洛托夫、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他們對這類事件是不會出頭決定的。並且克里米亞問題的提起,事先絕無任何來自公民方面的正式的首倡。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在蘇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團的會議上,他們解決這類問題基本上只用十到十五分鐘就完事。完全可以預見到,有關的政府命令在此期間絕不會向俄羅斯共和國和烏克蘭共和國的有關居民發佈,只因爲這是件完全不託底的事,設爲“極密”,爲的就是以防萬一。

這份文件摘錄中的第一項,展示的就是關於批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方案的命令,隨後就是按照黨內的歷來傳統,對此方案予以確認,並列舉出一系列相應措施,這些措施應當採納,爲的是進一步“論證”。然而該方案根本未能付諸實施,說來說去,所有這些做的只不過是務虛性質,根本不具備法律效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