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紈絝子弟,卻浪子回頭,寫下登幽州臺歌,有「詩骨」之稱

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屬於後進生,雖然鬱鬱不得志,但是通過後天努力與包裝終於成名。

首先來具體瞭解一下他: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詩文革新的代表人物,有「詩骨」之稱。正是他在齊梁柔靡浮艷的風格還在盛行的時代,引領詩歌從綺麗萎靡走向剛健奔放。陳子昂的文風之所以是剛健奔放的,是因為他能夠真實地表現自己的人生體驗,而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同時他的人生經曆本身就是很動人心絃的,儼然一首慷慨激昂的生命悲歌,其精彩的程度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陳子昂人生經歷的跌宕起伏與他的身世和性格有很深的聯繫。他很幸運地出生在了一個富貴之家,早年的生活很富足舒適,富有俠客精神的他「年少輕狂,裘馬放蕩」,因此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還不通經史,活脫脫一個浪蕩的紈絝子弟。但是後來他卻浪子回頭,改掉了身上的惡習,專心讀書,用心鑽研,最終成為了學識淵博而且才華橫溢的大才子,真正實現了從「浪子」到「才子」的大轉變。能夠實現這樣的轉變的人意志得多麼堅定,精神得多麼頑強啊?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人生經歷也為他作品的剛健文風奠定了一定的精神基調。

後來陳子昂懷著鴻鵠之志離開自己的家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學習,可是參加科舉考試卻兩次名落孫山,隨後他四處拜謁名人,進獻自己的詩文作品,不料被一次次地拒之門外,這給他造成了很大的打擊。這段生涯也是陳子昂懷纔不遇的人生階段,落魄的他一直處於不得志的困境之中,但是他卻一直努力地尋找著人生出路,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機會。為了能夠出人頭地,他甚至願意花千金購買寶琴當眾摔壞來獲得名聲,雖然這種行為具有嘩眾取寵的嫌疑,但是相比於那些鬱鬱不得志之時就混跡於青樓而自甘墮落的人要好得多。

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了一定名聲的陳子昂最終考中了進士,實現了自己最初的理想,這是他在不得志的困境中堅持奮鬥的結果,這種成功經歷或許能給我們一定的啟發。考中進士後,陳子昂春風得意地入仕做官,但是由於他生性耿直而且敢於直言進諫,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忌恨與排斥。陳子昂的仕途也因為受到奸臣的陷害而受到巨大影響,縱使陳子昂有經天緯地之才,可他始終不得朝廷的重用。儘管女皇武則天曾經感嘆他的才華與正直,封他作右拾遺(後世人因此稱陳子昂為陳拾遺),可是他卻再度受到奸臣的誣陷而被迫辭職,因此懷纔不遇的陳子昂最後被迫告老回鄉。這種人生經歷真的可以說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是在這種跌宕起伏的人生歲月中,陳子昂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志向與初心,哪怕是始終壯志難酬,甚至是被誣陷死於大牢中。

在瞭解了陳子昂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再讀他那些蒼勁有力的作品時,或許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這首詩歌就是陳子昂在武則天時期受奸臣迫害而始終鬱鬱不得志的時候所寫的,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懷纔不遇的悲憤之情與壯志難酬的落寞之情。

開篇作者就是用大筆勾勒歷史環境,寫自己此時所處的時代是向前看不到燕昭王那樣的賢君,向後也等不到未來的明君。因為這座幽州臺就是當初燕昭王為了招攬天下的賢才所建的,陳子昂登臨此地並發出這樣的感慨,讀者可想而知他鬱鬱不得志的愁緒是多麼深重啊!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深感自己生不逢時,壯志難酬,因此內心充滿了愁苦與哀傷。接著作者寫自己登上幽州臺上極目遠眺,只能望見浩瀚宇宙與茫茫人世,這些事物都是長久地存在著的,而自己卻終有一死,頓時悲愴之情從心中湧出,他也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熱淚。作者面對「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環境,心中滿是落寞孤寂的愁苦,所以作者就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了。

雖然陳子昂的人生跌宕起伏,受到各種各樣的打擊,但是他卻從沒有放棄過努力拚搏與頑強奮鬥,就算是受到奸臣的迫害與誣陷,他也始終不曾停止過奮鬥,始終堅持自己正直的人格不受侵犯,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這樣看來,陳子昂的人生經曆本身就是一首悲壯的生命之歌,而且這首生命之歌在後世人心中一直存在著,始終不曾被抹去!


問題:如何賞析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言

不知道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2)的人有,可是不知道《登幽州臺歌》的人恐怕不多,特別是這首詩的前兩句幾乎每個人都能背過。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創作背景

陳子昂的這首詩寫於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當時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徵討契丹叛將,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

武攸宜是武則天的親侄子, 輕率少謀,兵敗後陳子昂屢次進言惹惱了他,結果諫言不被採納反被降為軍曹。悲憤之中,陳子昂登上薊北樓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二、幽州臺在哪裡?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也有稱"燕臺"。是當年燕昭王登臺拜將之地。燕國時期燕昭王修建黃金臺用於招納賢才,當時燕昭王將黃金置於其上,為了擴大招收人才的宣傳,第一個拜的是其師郭隗 ,其用意和千金買馬骨一樣。

三、陳子昂為什麼如此痛苦?

當時陳子昂還寫了《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這組詩是寫事,記錄了燕昭王、樂毅、燕太子丹、田光、鄒衍、郭隗等人的事蹟, 《登幽州臺歌》表達的是詩人懷纔不遇、報國無門的苦悶與感慨。

這兩組詩應該一起讀,讀過《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之後,就知道為什麼陳子昂要說「前不見古人」了,例如《郭隗》這一篇。

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郭隗就是燕昭王登臺拜將的那個人。詩中感嘆:人啊,生而逢時最難得,歷朝歷代並非沒有人才(比如我)。郭隗同志是多麼幸運,燕昭王為他建起了黃金臺。

這首《燕昭王》抒發了千里馬不見伯樂的幽憤之情:

南登碣石阪,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

同樣的立意在晚唐杜牧的絕句也能見到,從這首《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不甘之心。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唐朝皇室當年「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 」的豪氣早已不復存在,甘露之變後,皇帝的廢立、生殺竟然掌握在宦官手中,有志之士唯有「樂遊原上望昭陵」 委婉道出其心中鬱悶。

四、關於押韻

有人說這首詩不押韻,其實是誤解,這首詩應該這樣讀: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zhǎ)。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hǎ)!

者(zhǎ)、下(hǎ)兩個字都屬於唐韻和平水韻的「馬」韻。下,在古韻裏也是多音字,在這裡不要讀作xià,而是xiǎ或hǎ。這首詩押上(shǎng)聲韻。馬韻裡面有不少字今天普通話的讀音韻母不是a,例如:者野社寫瀉也惹舍。下面是馬韻的一些常用字:

馬下[上下]者野雅瓦寡社寫瀉夏[華夏]也把廈惹冶賈[姓賈]假[真假]且瑪姐舍喏赭灑嘏剮打耍那

結束語

陳子昂初唐的著名詩人,其最大的貢獻是對於當時詩風的改變,陳子昂批評當時的文風: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以陳子昂和"初唐四傑"等詩人的積極努力 沿襲齊梁的宮廷詩風越來越式微, 陳子昂的革新主張 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 這首詩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老街味道


人生天地間,孤獨是常態,因此,孤獨也是古詩詞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在古詩詞中,我們能讀到各種各樣的孤獨,能體味到各種各樣的孤獨的境界,其中,將孤獨的感覺表達得最為深邃的,就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時間的孤獨,在時光的長河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唯自已一人獨立於此,而自已,也會很快被時光的長河淹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草沒了。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化為塵土,在時光的長河中,一個歷史的塵埃又能激起多大的浪花呢?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天地悠悠,是空間的孤獨。天地是何等的廣闊,而個人,又是怎樣的渺小。

一個人面對歷史的浩瀚,而對天地的悠悠,怎能不愴然而涕下呢?

西漢的「淮南子」有云:「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空間是宇,時間是宙,陳子昂的這首詩,包含他對整個宇宙人生的思考,寫出了一個人獨立於茫茫宇宙中最為深邃的孤獨。

清人黃周星在「唐詩快」中評此詩道: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答者:謝小樓


有這麼一首詩,初讀的時候你也知道他的千古名篇,但是隻是理解一下表面的意思。等經歷了人生的挫折之後再去感受這首詩,悲壯而蒼涼,這首詩就是《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年輕的時候被人稱讚:此子必為海內文宗。後來他也確實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越過六朝詩歌,直接從建安文學之中吸收營養,將曹操詩歌的雄勁之風愛帶到了唐詩裡面。

且看全詩: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都是詩人的感受,沒有景物描寫,卻能讓人在字裡行間體會到一種蕭瑟荒涼的氣氛。

前兩句兩個「不見」暗示了環境,我們彷彿能夠看到一望無際的曠野之上僅僅矗立著一座幽州臺,點綴幽州臺的,是一片空曠與寂寥。

念天地之悠悠,一個念字表現出詩人思想的深邃,他一邊眺望望一邊思考。這個悠悠可以是詩人看到的空間上的遼闊高遠,既有空間上的,也有時間上的,那是歷史久遠以來賦予幽州臺的一種滄桑。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的情感得到了釋放,於是淚水流了下來。

詩人寫這首詩的正值人生的低谷,他可能有一點沮喪,但是沒有頹廢,他將自己的獨孤寂寞之感、縱觀古今歷史的慷慨之情,化成了一副天高地闊、雄偉蒼茫的意境,這不是一個人的吶喊,而是古往今來無數懷纔不遇之人的肺腑之聲。所以千百年後讀來依然悲壯,依然富有生氣。

後人拿陳子昂與杜甫並論:飄零憂國杜陵老,感遇傷時陳子昂。

登高發表感慨是古人經常做的。

阮籍登上楚漢古戰場,發出了:時無英雄,讓豎子成名

李白登上高樓,寫來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辛棄疾登上了健康賞心亭,寫下了:無人會登臨意

他們都是命運多舛的詩人,他們可以失落,但是不會沉淪。

陳子昂的命運也是非常坎坷,他曾經受到武則天的召見,因才氣而當官,一路升到拾遺。後來不做官回到家鄉,被縣令段簡索賄,又被送進監獄,死於獄中,年僅四十三歲。

當我們知道了他的生平,這首詩是不是更加具有歷史厚重感了呢?


先看詩人寫下這首詩的背景。公元696年,契丹王李盡忠、孫萬榮叛變,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參謀軍事。武攸宜輕率少謀,出師不利,致使前軍覆沒。陳子昂滿懷熱忱,向武攸宜進諫,並願「乞分麾下萬人以為前驅。」。但武攸宜以其「素是書生,謝而不納。」幾天之後,他忍不住再次進諫,武攸宜一怒將他貶為軍曹。詩人接連受挫,報國無門,此時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

再看這首詩的形式。這首詩屬於「騷體」,源自《楚辭·遠遊(一)》「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作者聯繫自己的身世背景,使這首詩意境更加蒼茫遒勁。整首詩是詩人心聲的自然流露,不講求形式,沒有羈絆束縛,卻更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最後看這首詩的內容。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集中表現了一種孤獨情緒,這種孤獨感情緒,表現在政治上即是報國無門,他的遠大抱負無人理解,不遇知己而產生的孤獨。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首詩著眼於時間,感嘆自身的生不逢時,前代的明君賢士不復見,後來的明君賢士也來不及見,只見茫茫宇宙,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簡直不是詩,而是詩人發自靈魂深處的呻吟與喟嘆,是詩人鬱憤不平的生命的呼喊!


這是首將孤獨寫得大氣磅礴的詩。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今河北省,又名稱薊北樓,屬古燕國國都。

悠悠:長久遙遠。

愴chuang四聲:悲傷。

陳子昂:出身優越,慷慨任俠,凜然正氣。696年,陳子昂隨武攸宜東徵契丹,因意見不合,降為軍曹,登上幽州臺,一曲短歌抒幽憤。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橫空出世,一語驚人,極言天地之大,歷史亙古。

古人是誰?在古燕國國都,曾經為國家大業招攬人才的燕昭王。

何為來者?自然是後來居上賞識人才的賢明君王。

這一句是牢騷悲憤之語,生不逢時,懷纔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慷慨悲涼,天高地迥反言個體之渺小,生命之短暫。

為何愴然流淚?天高地闊,於天地間的人如何渺小匆匆,人類置身於歷史長河的孤獨,又何可悲,如何言說,更何況功業無成,碌碌無為!

這一句是悲痛傷心語,無所作為,生而何意!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詩人要的是得人賞識,有所作為,纔不枉浩蕩歷史中走上一回!

登高望遠,極目廣袤,是滿腹才華,一身抱負的君子不甘沉淪的清高,孤傲,悲涼,是煢煢孑立於天地間靈魂的孤獨。

寫孤獨的詩太多,然而孤獨得天地悠悠,天長地久,恐怕首推這一首,因詩人將個人命運進行了超越時空的思考,在我們看來,已有了哲學的意義。


燕國幾乎是戰國七雄裏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個,被強大的趙國、齊國擠在角落,中原的激戰很少有他的份。

燕昭王即位後,決意改變這一現狀。

他問計於郭隗:我欲廣招賢才,請問有何良策?

郭隗道:我給大王講一個故事。過去有君王想以千金求千里馬,有小臣自願擔當這個使命。三月之後,小臣回報說千里馬已死,他用五百金買了馬骨回來。君王大怒。小臣卻道,如此天下人都知道您有多捨得花錢求馬,自然會紛紛主動獻千里馬而來。

郭隗道:請大王以我為馬骨,尊寵我,則賢人不請自來。

燕昭王於是築「黃金臺」,在其上拜郭隗為師。不久,樂毅、鄒衍等天下名士紛至。

燕昭王再拜樂毅為上將攻齊,一舉攻下70餘城,堂堂東麪霸主的齊國只剩即墨和莒縣兩地苦守,幾乎滅亡。

自此,「黃金臺」便成為天下士人心中被明主賞識、大展宏圖的一種象徵和一處聖地。

一千年以後,三十八歲的陳子昂隨軍北征,眼看大軍一敗塗地,而自己屢屢進諫卻無人聽從,他提出自己率領一支先鋒前去打開局面,也被拒絕,反而因此被降職處分。

他惆悵失意、心灰意冷,登上這座已經被稱作「幽州臺」的古蹟。極目四野,邊地開闊,古臺今猶在,而前賢不再來。當年的燕昭王、郭隗、樂毅都已湮滅在奔湧的歲月裏,彷彿那尊賢拜相的傳統也已一起消逝。只剩他獨自一人登臨這座孤獨而又沉默的聖地,前不見虛懷納諫禮賢下士的古人,後不見從善如流求才若渴的來者,天地浩大,古今悠悠,卻無處安放滿腔熱血和一顆報國之心。一種強對比下巨大的無力感向陳子昂襲來,如何能叫人不愴然淚下。

兩年後,因父喪,失意的陳子昂辭官回鄉,又四年,剛過不惑之年的他遭人迫害,枉死獄中,報國之願終成夢幻。


據《周禮·夏宮》之記載,天下共分為: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和幷州九州。《周禮》中"東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又雲:"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

幽州作為九州之一自古有之,自周武王滅殷興周之後,大封天下,封召公於幽州。

幽州的大致範圍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管轄,後幾度易名,隋唐時期,幽州的軍事地位逐漸突出,成為北方的軍事重鎮,於是被重新設置為幽州。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臺位於現今的北京大興.,又名「薊北樓」,也稱為"燕臺"。

幽州臺原本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專為招納賢才之用,因燕昭王曾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了大批的賢才,其師郭隗就是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而黃金臺招納而來的名將樂毅,更是連破齊國七十餘城,使之幽州臺名垂千古。然而在歷經滄桑之後,幽州臺早已不復存在,能讓北京人記住這座歷史古蹟的,也只有盛唐時期著名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為陳子昂曾任右拾遺,所以後世也稱其陳拾遺。

陳子昂是進士及第,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陳子昂是一位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詩人。面對武則天時期的弊政,陳子昂常常是直言進諫,但並不為武則天採納,武則天的霹靂手段世所共知,因此陳子昂曾一度以「逆黨」的罪名而下獄。即使是在陳子昂解職歸鄉之後,仍受人陷害,最終憂憤而死。

陳子昂作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現存的佳作有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展示了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通過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抒發了他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表達了他在理想破滅時的寂鬱心情。《登幽州臺歌》語言蒼勁奔放,極富感染力,即酣暢淋漓又餘音繞梁。

《登幽州臺歌》的大意就是「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平心而論,武則天雖算不上是位千古名君,但作為「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承前啟後者,她的歷史功績還是有目共睹。

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阮籍在登上廣武城,觀看了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交鋒的古戰場後,也曾發出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感慨。而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堪稱是相得益彰,假如陳拾遺、阮步兵這對知音邂逅之後,不知會哭還是笑,但作為一名北京人,還是應該記住陳子昂和他的《登幽州臺歌》。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也說

自古文人詩多情,

可知軍中男兒雄。

子昂幽州臺兒歌,

悲愴泣鬼驚天鳴。

陳子昂是一名軍人,軍人站在古戰場的幽州臺,肩負的使命,面對種種的困難,自然有軍人的情懷。不是一般文人說的感慨萬千。今天也依然如此。一般人怎能體會到陳子昂的所想呢?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個軍人的責任。為了祖國的疆土,為了民族的存亡,有多少男兒前赴後繼,拚死殺場。冒著風雪雨露,無論白晝黑夜。親愛的朋友,你能在詩中體會到,或尋找到一絲的感覺?前不見古人,古人是誰?我記得毛主席有一句話,說「成千成萬的先烈在我們的前頭英勇的犧牲了……」古人是那些為了祖國,為了民族生死存亡英勇倒下作古的人。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爭戰幾人回。後不見來者,也依然是像江河,像日月星辰一輩接一輩,自有後來人。天地悠悠,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英雄輩出。他們為祖國,為人民一代接一代湧現出無數的英雄……。驚天地,泣鬼神。獨愴然而涕下。抗美援朝英雄兒女王成「向我開炮!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向我開炮!」悲壯嗎?蒼涼嗎?能體會到軍人的情懷嗎?

我想,陳子昂的這首短短几句詩,千百年來,倍受推崇,正是有他高尚的軍人情懷。為祖國,為人民,不計較個人得失。當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站在那裡。無論是風霜雨雪,荒漠戈壁。至於遭遇的種種不公,但對於一名軍人,無愧。夠了。


「登幽州臺歌」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詩,卻深刻地表現出詩人懷纔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其詩語言奔放有力,短小精悍,讀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幅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浮現在讀者眼前...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瀚無垠的宇宙及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烘托主題。第四句飽蘸情感,凌空一筆,把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粘貼到畫面的主頁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使作品神韻飛楊,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全詩前後句法參差不齊,音節抑揚變化,相互配合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因此能成為經久傳誦的千古名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