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繞不開,也不能繞的人物。她的一生,就是一部晚清史。對於慈禧太后,歷來都是褒貶不一。讚譽她的人認爲她用人不拘一格,能大膽啓用漢族大臣,讓晚清中興了十幾年。貶低她的人認爲,慈禧太后終究還是個女人,沒有開闊的眼界,無法力挽狂瀾,只能是延緩了清王朝滅亡的時間。再加上,大多數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籤訂的,自然也就遭受了不少人的白眼。

  而慈禧太后畢竟也是經歷了三朝的人了,她的身邊還是聚集着一大幫比較忠心的大臣的。所以,即便慈禧太后簽訂了那些賣國條約,大臣們也沒法說太多,誰讓咱技不如人呢?可是,原本漢族大臣們都支持的慈禧太后,卻因爲自己的一個昏招,讓這些大臣們看出了滿人政治的危害,從那之後,清政府幾乎就與漢族大臣們貌合神離,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這件事就是慈禧怒宣11國。什麼意思呢?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中國大地上掀起了義和團運動。這場運動的宗旨就是扶清滅洋,一味地排外。義和拳民們,不斷襲擊洋人的使館、教堂等地。嚴重地阻礙了洋人的在華利益。

  爲此,洋人先是打算施壓清政府,讓清政府自行解決義和團的問題。慈禧太后一開始也希望通過談判避免戰爭。但是,當慈禧不知道從哪裏聽到的消息說,洋人打算廢黜慈禧,扶光緒上位,從而讓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爲自己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

  聽到這,慈禧哪裏還坐得住。她最不願意放棄的就是自己手中的權力了。於是,聽信了滿族貴族的話之後,怒向11個西方國家宣戰,後面就是八國聯軍侵華了。

  而正因爲這件事,讓以李鴻章、張之洞爲代表的漢族官員們看出了,滿人政府並沒有真正把中國當回事。在他們眼中,中國的一切都無足輕重,只要能夠保住他們手中的權力就行了。最終,李鴻章、張之洞拒絕奉詔勤王,還和洋人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自那之後,清政府與漢族士紳官吏就漸行漸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