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盛行於唐宋時期的上流社會,由明初「改餅為散」因而普及到社會各階層中,老百姓喝茶自然不講究那麼多道道,你說那是開水沖樹葉、也是十分貼切的;日本於唐朝時派遣大量遣唐使、來學習中華文化,便從中也帶回了茶道。講真,到今天只有日本國做到了傳承和發揚陸羽的《茶經》;我們丟失的文化,現在要去找人家學習了,內心感慨頗多吧!


時下流行的「功夫茶」是源於廣東、福建地區的泡茶法,說它是功夫茶,確實是花費功夫,所以很適用於商業洽談時、渲染氣氛。但是這比起《茶經》裏的泡茶工序恐怕是差的太遠了。在日本國喝茶是很神聖莊重的事,在那裡體驗一番茶道、會讓一般人不會喜歡它,尤其是年輕人,境界沒有那麼高、是裝不出來的;這也是茶道傳承中的阻礙,太難以普及。當然也還是有喜愛茶道的人,讓它在小圈子裡雅的高一些也是好事…



陸羽的《茶經》

唐代陸羽《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一卷茶葉專著。

陸羽的《茶經》中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中期以前茶葉的採制和飲用方式。凡有關茶的各種內容均有敘述。從茶葉的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對茶知識進行描述記載。開啟了中國茶道的先河。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茶經》全書共分為3卷10節。其主要內容和結構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之源

論述了茶的起源,名稱,品質,詳細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指出宜茶的土壤,地形,品種與品質的關係,栽培方法以及對身體的保健功能。

二之具

詳細介紹製作茶餅所需要的19中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

講述茶葉種類和採制方法,提出適時採茶的理論,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要求。

四之器

寫煮茶的器皿,詳細的敘述28種煮茶、飲茶器具名稱,形狀,材質,製作方法和用途。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將當時各地茶具的使用方式及好壞進行了論述。

五之煮

詳細的描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泡茶用水的和煮茶的火候。

六之飲

講述飲茶風俗,飲茶的起源,傳播和習俗,提出飲茶的方法。

七之事

敘述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和有關茶的故事,傳說,詩詞,雜文等。茶的產地和藥用價值。

八之出

將唐代茶葉生產區域劃分八個茶區,每個茶區按品質分出上、中、下、又四個級別。

九之略

說哪些茶器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以及哪種情況下製茶或者煮茶的器皿可以省略。

十之圖

提倡將《茶經》所描述的內容以絹素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即可一目瞭然。

圖片來源於網路

陸羽《茶經》中凡事茶有關的各種內容皆有敘述,是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一部茶書經典。

以後茶書皆出於此。

感謝您的閱讀!

您的點贊是我堅持的動力。

歡迎您在評論區交流互動。

——ZC謙謙


《茶經》唐代陸羽所著,是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葉的一部專著,是關於茶葉的第一部百科全書。陸羽也因此被稱為「茶聖」。 陸羽為著此書歷經十餘年對全國各個茶葉產區進行了細緻全面的深入考察。據說每到一地就與茶農論茶事,與茶師論茶道。記錄各種關於茶的奇聞軼事。後來陸羽開始隱居著述歷經十年完成《茶經》。可以說這部書凝聚了陸羽大半生的心血。 《茶經》分上中下三部共十卷,詳細介紹了唐代及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功效、種植、採制、煎煮、飲用。讓茶葉的生產製作有了完備的科學依據。這是當時國人對於茶葉經驗的集大成。 今人對於《茶經》所關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對於其中茶道的記載,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這些未免過於繁瑣,原汁原味的茶道藝技國內現如今還屬於小眾範疇,不明就以的還以為是舶來品。而我們的鄰國日本自遣唐使將茶道帶回日本後一直傳承至今,且長盛不衰。國人現如今更喜歡將茶杯預熱,茶葉一撮,沸水沖之。看茶葉於杯中上下翻飛,而後緩緩盪落,品聞茶葉散發的清香,品啜茶湯的甘澀。茶道通過儀式般的步驟讓人體味莊重肅穆的氛圍,沸水沖茶更多的是恬淡適意的身心放鬆,何所謂優何所謂劣? 聽聞有一大和尚言:這茶對男對女都有好處。問:有何好處?答:解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