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歷史上比較混亂的一個朝代,戰爭不斷,不過那時也出現了許多能人,有的武力超羣,有的智慧過人。也正是這些人的存在,讓三國的歷史變的豐富多彩。在古代的時候,大家都比較尊崇那些武力高強的人,像武力超羣又賢德仁義的關羽,在當時就被許多人尊敬。雖然現在還是有人比較喜歡武力,但是在這和平年代,我們最該學習的還是那些謀士們的智慧。在三國的時候有位非常有能力的謀士,曹操對他很是讚賞,但袁紹卻不重用他,你知道他是誰嗎?

在公元200年的時候,曹操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仗,那就是他用7萬大軍打敗了袁紹的70萬大軍,這場戰爭也是為他統一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曹操之所以能大獲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就是他個人英明的決斷,加上將士們的拚死搏鬥和眾謀士們的出謀劃策。

在戰前,謀士郭嘉就給曹操提出了一些策略,讓他堅定了能戰勝袁紹的信心,當然光有信心是不行的,隨後其他幾位謀士也是紛紛給曹操獻上良計,而曹操本人也是一一採納了這些計謀,最終打敗袁紹,這也看出曹操非常的懂用人之道,那謀士眾多、將士無數的袁紹為什麼會失敗呢?這個就跟他自負的性格和不會用人有關了。

大家都知道袁紹手上有五位非常出名的謀士,他們分別是:田豐、沮授、許攸、審配、逢紀,幾位都是非常的有能力,而且田豐和沮授還睿智又忠心,而審配逢紀兩人也是有許多的良計,但是他們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幾人不怎麼團結,總是會出現意見分歧,而袁紹在面對這些分歧的時候老是做出錯誤的選擇,其實如果袁紹能夠用好田豐和沮授兩位大才的話,那在和曹操的這場戰役裏,獲勝的必定是他,說不定還能一統北方,然而袁紹卻並沒有那麼做,反而多次拒絕了沮授的計謀。

在和曹操對戰之前,沮授曾給袁紹出過計謀,但是袁紹根本不聽,結果導致他大敗,後來袁紹在失敗逃跑時,沮授因為來不及渡江而被曹操抓獲,但是他本人卻不願意歸降,因為曹操早就認識沮授,但是見沮授不願意加入他的陣營,也是非常的感慨,並說曹操卻說得他便可平天下。這也看出來曹操是非常欣賞沮授的,而沮授如果能早點遇到賞識他的人,那結局肯定也會不一樣。


謝邀~關於官渡的問題,不能單從一個問題來看,要結合前前後後得出結論,畢竟我們站在上帝視角,...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向來回答,一是戰前,二是戰中~

一,戰前...

此時的曹操收張綉,滅袁術,殺呂布,逐劉備,百勝之軍,佔徐州大部,兗州,豫州,司州一部...除司州一部外,都屬中原之地,人口稠密,物資也豐富.但是連年戰亂和饑荒導致此時各州郡已不堪重負...曹操的實力並不如理論上的強大...

此時的袁紹...統一河北.幽,並,青,冀四州之地,除幽州一部...均屬黃河流域,物廣民豐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最主要的是.袁紹統一河北,除了和公孫瓚打了一場硬仗,其餘都很輕鬆,張揚韓馥,一個被手下殺了,一個被下面人反了降了...這樣相比於曹操,袁紹此時並沒有太多的損失而且兵力物資也遠比曹操的多,兵力儲備的優勢卻也掩蓋著隱患...就是軍隊的作戰能力...正如之前所說,袁紹統一河北相對輕鬆幾乎沒有敗仗,所謂驕兵必敗,沒有經過惡仗和挫折洗禮的部隊終究會敗給更強大的軍隊...這個軍隊就是從一場一場生死戰中挺過來的曹操軍隊...宛城,壽春,濮陽,徐州等等幾場戰役別說士兵了,曹操都險些死了兩次...這樣的軍隊纔可以稱作百勝之師,(不是說它從來不敗,而是敗後不死扔捲土重來)

既然對於雙方的實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對於曹操而言,對袁紹這仗要不要打,什麼時候打,都是問題...同樣對袁紹而言,打曹操要不要打,要什麼時候打也是問題...在這裡兩方勢力的戰略上就要看軍師謀士的爭辯了...

曹操一方分「戰,和」兩派,主和派不說,單說主戰派,這裡主要5個人,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荀彧分析的袁紹眾謀士,賈詡荀攸的力主絕戰,以及楊阜「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等分析讓曹操下定決心,速戰速決...

袁紹一方則是「立戰,緩戰」兩派,田豐力主打持久戰「以河北四州的實力,三年拖垮曹操」...而以許攸逢紀郭圖等人,則建議袁紹立即發兵一鼓作氣統一中原...理論上講,此時袁紹只有南面曹操一個敵人「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南向爭天下...」而曹操...北有袁紹,南有孫策劉表,西有馬騰...(玩過三國志的兄弟應該都知道羣雄割據官渡之戰曹操挺難玩的...)袁紹只需要多徵兵,廣積糧,沒事騷擾騷擾,等到曹操被幾方勢力拖得疲憊不堪時一鼓作氣南下許昌其實是合理的選擇...可惜正如荀彧所說「田豐,剛而犯上」幾句話不會好好說,把袁紹搞煩了,關了田豐,發兵了......

二,戰中...

當時曹操大概2萬多人,袁紹精兵十餘萬馬萬餘匹...袁紹南下後,曹操第一時間派臧霸率兵自琅琊攻入青州一部牽制袁紹,防止袁軍東側攻許昌...派于禁,劉延分守延津白馬,扼守渡口阻止袁軍南下...出軍黎陽的同時,將主力設防在官渡築壘固守...這裡要說曹操戰略上的英明...袁紹兵多,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要是分兵每個渡口都派守,則防不勝防而且兵力更懸殊...曹操此時確實做到了料敵於先,扼守延津白馬,把決戰地選在官渡,(官渡地處鴻溝,臨汴水,西連洛陽,虎牢,東下淮泗,北屏許昌...)是袁紹取許昌的必經之地...同時鎮撫關中,拉攏西涼...

討賊檄文後,袁紹派顏良攻白馬企圖先拿下一個渡河要點,曹操解白馬之圍,從荀攸「聲東擊西」之計,先引兵至延津,佯裝渡河攻袁紹後方,致使顏良分兵,曹操率兵白馬斬了顏良...而後又在延津用荀攸的詐敗之計,以少勝多亂軍中殺了文丑...顏文一死,河北庭柱四去其二...袁軍軍中有怯...

建安五年八月,袁軍主力於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數十里.與曹操對峙...九月二軍第一次開戰,畢竟兵力懸殊,首戰曹軍戰敗回營堅守...袁紹築土山射箭.劉燁獻霹靂車破之...雙方相持數月,曹軍糧食見盡心生退意,書信問許昌荀彧...就在曹操因糧草萌生退意的時候,荀彧的這封信起到了關鍵作用「袁紹悉眾聚於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只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事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用劉邦項羽當年在滎陽成皋之時,二人都不肯先退做比方,先退卻的軍心先怯...在官渡,扼其喉而不能讓袁紹前進已經半年了...馬上就要有變.正是出奇制勝的關鍵...這裡不得不提之前荀彧分析袁紹眾謀士的一段話「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知...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正是荀彧瞭解敵人,纔有信心戰勝袁紹...先是田豐頂撞袁紹被下獄,而就在官渡的關鍵點上.專斷不知審時度勢的審配一封信揭發了許攸和家人貪財的醜事,所謂戰前斬將軍心不利...這個時候揭發主要謀士的醜事,袁紹正好「外寬而內忌」一下就把這個貪而不知的許攸數落一頓...本來獻計的許攸又被莫名其妙的扣上個通曹的帽子...一氣之下帶著袁紹軍中諸多祕密投奔了曹操...

歷史的節點從此刻改寫...曹操許攸一番交談,瞄準了烏巢的糧草大營...視袁紹十萬大軍毫無懼色不動如山...夜間奇襲銜枚而走軍備齊整其徐如林...奇襲烏巢殺人放火侵略如火...速戰速決不待袁軍來援途中斬蔣奇回營阻張頜其疾如風......這一晚已經決定了整個北方的歸屬...

烏巢的劫難讓袁紹失去了方寸...是救烏巢還是主攻曹軍大營...郭圖獻計圍魏救趙主力攻打曹軍大營...可是袁紹怎麼也不會想到,奇襲烏巢的曹軍只有五千人...而留守的一萬餘人在荀攸和曹洪的指揮下頂住了張頜高覽的大軍...畢竟袁軍腦子裡想的都是烏巢的火光還在,完了沒飯喫了...久攻不下的張頜高覽得知烏巢被破,曹操回營,已喪失了鬥志,又被奸人陷害從而投靠了曹操...ok河北庭柱2死2降...袁軍軍心動搖大軍崩潰...袁紹只帶走八百騎兵退回河北...而曹軍一戰殲滅坑殺七八萬人...之後袁紹病故,曹操統一北方再無障礙...

這裡要提一點,放眼三國,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以少勝多...而巧合的是,都是強大的一方主動進攻,弱小的一方頂住壓力找到機會,一戰消滅敵方大部有生力量.從而一戰而勝......

整個官渡之戰...無論從戰略的部署還是到戰術的執行,曹操都達到了他軍事生涯的巔峯,手下謀士對局勢的見解分析,對袁紹性格的把握,對袁紹手下的掌控以及對後方劉表孫策的預計(郭嘉預言孫策馬上要完,劉表沒膽子,主公您放心打)都達到了極致,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又有一羣如狼似虎的武將,遠比號稱「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袁紹給力的多...

曹操戰前得先機迎天子,佔天時...扼守官渡使袁紹大軍補給線拉長又不得進,奪地利...唯纔是舉不拘一格降張頜高覽許攸...居人和...用諸葛亮的一句話「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某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