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世界,替今人正德,替古人宣德,替後人立德,是仁者責任。

——閻錫山


亂世孕育着治世的種子,治世暗藏着亂世的苗頭。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集團失去了強有力的領袖,陷入分裂,中國再一次進入羣雄割據模式,北洋集團覆滅後,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打地鼠般的剿匪戡亂,致力於恢復國家秩序,重建中央權威,但革命還未成功就成功丟失了大陸,令人唏噓。

中央政府權威下降之時,地方實力派們在各自的地盤上放飛自我,實踐着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其中玩出新高度、新境界的莫過於一南一北兩個“模範省”——山西和廣西。

統治山西的閻錫山和統治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都是軍閥圈裏的常青樹,與蔣介石龍爭虎鬥幾十年,最終沒能猛龍過江,修成正果,只能退而求其次,保一方平安,惠一方民生。桂系軍閥的歷史及其治理廣西的故事,我們以後再說,今天單講山西。

山西被稱爲“模範省”,其實是一種誤讀,最初因爲教育搞得好,山西被稱爲“教育模範省”,後來經喫瓜羣衆掐頭去尾,直接成了模範省。不過,從當時的各項指標看,山西也對得起模範省這個稱號。

在《閻錫山的功守道》中,我們簡單回顧過閻錫山的一生。

1916年袁世凱死後,閻錫山逐步掌握了山西省的軍事、民政大權,成爲名副其實的一方諸侯,1917年護法戰爭中,閻錫山追隨段祺瑞武力統一中國,命商震率領晉軍第一混成旅南下湖南作戰,結果全軍覆沒,晉軍損失了1/4的實力,閻錫山大呼肉疼,痛定思痛後,宣佈三不二要主義(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爲個人權力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開始閉關不出,一心一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

閻錫山的“模範省”多有範兒?

閻錫山戎裝像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境內山地丘陵佔80%,乾旱少雨,農業不發達,到了清末,天災人禍不斷,山西農村日漸凋敝。此外,嚴重的政治動盪和外國資本入侵,使得以票號生意聞名全國的晉商在外投資遭到巨大損失,輝煌了五百年的晉商就此走向沒落。山西經濟雪上加霜。

受太行呂梁、黃河等高山大河的包圍,山西自成一封閉的地理單元,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山西人安於現狀、不思改革的保守思想,傳統思想和生產、生活方式在廣大農村佔統治地位,全省1100萬人中,超過99%是文盲,種種現象表明,中世紀的各種場景和事物,在20世紀初的山西依然生命力頑強,新思想、新文化如同黑夜中的火柴,脆弱而渺小。這樣的省情,其改革和建設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閻錫山的“模範省”多有範兒?

山西地形圖(點擊查看大圖)

治一省如治一國,撇去外交和國防,主要內容不外乎三農、工商,以及更高層次的科教文衛。

在中國,但凡幹一件大事,當局的主要的方法和套路都是有規律可尋的。

首先,肯定是領導確立指導思想,其次是開動宣傳機器,宣傳領導的精神,統一思想,凝聚民心,鼓舞士氣,然後是召開各階層代表座談會,商量研究怎麼辦,制定行動綱要。定好怎麼幹之後,接下來要解決人事和機構問題。因爲任何政策都要依靠人和機構來執行,沒有得力的辦事人員和高效的機構,再好的計劃都是畫餅。最後纔是監督考覈,總結經驗教訓,表彰先進,領導做個總結報告,這纔算完結。

閻錫山研究歷史發現,中國曆代專制政府中,好的只求安民,壞的愚民防民,政府與老百姓要麼互不打擾,要麼相互敵視,這樣國家很難強大。結合近代歐美、日本強國的經驗,閻錫山認爲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用民”——組織和動員廣大民衆,推進社會各項建設。

1918年4月,閻錫山寫了《用民政治》一文,從啓發民智、培養民德、發展民財三個方面闡述了“用民政治”的主張,這堪稱閻錫山治理山西的指導思想。很快,閻錫山召集全省軍、政、工、農、商、學各界代表人物,召開“用民政治”大會,共商山西發展大計。全省開啓了以“用民政治”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閻督軍系列講話精神,全面開創山西發展新局面偉大征程。

山西屬於農業省份,農民和農業是全省的主體,閻錫山的治晉大計最先從農業領域下手。

自古以來,中國皇權不下縣,縣以下的公共事務,都轉包給了鄉賢或土豪,國家對農村和農民的掌控力度不強。

閻錫山認爲,皇權下不下縣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權必須下縣,“用民政治”如果不能組織民衆、動員民衆,還用個屁。所以必須把省權直插到每一個村,每一戶家庭,而要實現這個目的,首先要整頓村制,即把散亂的農村整編、組織起來。

具體做法是,以自然村爲基礎,進行整編,每村不少於100戶;村設1名村長和1名村副,村長由村民選舉,由縣知事(縣長)委任;村內以5戶爲鄰,設鄰長,以5鄰爲1閭,設閭長;村長可直接對接縣知事,後來縣知事忙不過來,又在村和縣之間設了區。在上層,閻錫山在省長公署內設立了村政處,專門負責農村事務,又將全省劃分爲12個考察區,對接各縣農村工作。

在橫向上,村機構參考孫中山五權憲法,設有村民會議、村公所、息訟會、村監察委員會、保衛團等機構,其中,村民會議類似人民代表大會,是村裏最高權力機構,村公所是行政機構,息訟會司法機構,可以理解爲村裏的小法庭,負責調解村民糾紛,村監察委員會,顧名思義,監察機構,保衛團,暴力機構,負責治安。

就這樣,山西建立了由省長直達農戶,自上而下、貫通自如的嚴密行政網絡,省政府對農村控制如臂使指。當時,太原憲兵司令部逃走了一名囚犯,閻錫山給各縣長髮電報,三天之後囚犯在盂縣被抓獲,這種效率,直逼給老外找自行車。

搭好了臺子,接下來就要唱好戲。

1917年10月,閻錫山發表六政宣言,開始在全省推廣水利、種樹、桑蠶、禁菸、剪辮、天足,第二年,又增加了三事:種棉、造林、畜牧,合成六政三事,旨在通過人盡其才,地盡其利,實現山西農村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注:編村和六政三事的執行無嚴格先後順序)

興修水利,灌溉農田;種樹和桑蠶,讓農民搞點副業,增加收入;禁止鴉片煙土,淨化社會風氣,節約民間財富;大清都亡了,還留什麼辮子?又髒又醜又油膩,剪了;天足就是禁止女孩纏三寸金蓮,讓腳自然生長。

推廣種植棉花這種經濟作物,改善山西單一的糧食作物,既增加農民收入,又可以爲紡織業提供原料;在不適合耕種的荒地、荒山植樹造林,爲工業建設(鐵軌、電線杆)供應木材;畜牧就是在不適合種棉花的地方推廣畜牧業,目的還是提高農民收入,爲此,閻錫山還專門讓人從澳洲買回了600只優質種羊,設立模範牧場,培育優種,推而廣之。

爲了促進六政三事的推進,閻錫山成立了六政考覈處,監督考覈各地執行情況。又派出政治實察員,分赴各縣實地調查,根據執行情況進行獎懲。

編村和六政三事雖然有不少問題,但總的結果無疑是成功的。當中國其他地方的農民飽受戰火摧殘,忍受飢餓與恐懼之時,山西逆流而上,一片欣欣向榮。

閻錫山的“模範省”多有範兒?

《時代週刊》上的閻錫山

《時代》雜誌對此不吝溢美之詞:“作爲山西的‘模範督軍’,閻錫山實際上處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儘管當時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錫山爲一千一百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他便顯得出類拔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閻錫山就像一個土財主,精明圓滑,精打細算,還特摳門兒。

但1930年《時代週刊》對閻錫山的評價是:嗜好不是女人、鴉片和酒,甚至也不是金錢,而是優質的道路、紡織業、軍隊警察、牛馬、耕具和肥料等能爲他的相親直接帶來好處的東西。

農業搞得再好,工業不行也是扯淡。在閻錫山看來,用大量廉價的農產品換取山西所需的昂貴工業品和軍火,不僅太喫虧,還會受制於人,必須發展自己的工業。他堅信,依託山西豐富的煤、鐵資源,山西可以自成一個工業區域。

1925年,閻錫山在太原召開“全省實業會議”,提出了著名的“厚生計劃”。厚生,是使人民生活富足的意思,日本厚生省中的“厚生”,也是這個意思。厚生計劃是閻錫山爲山西量身定製的實業發展大綱,包括煉油、鍊鋼、機器、電氣、農業、林業六大方面。

煉油方面,計劃每年撥款30萬元,逐步建成年產720噸的煉油產25個,實現山西內煤油自給自足。鍊鋼方面,計劃建造育才、經濟2個鋼廠,前者偏重鋼鐵人才培養,後者偏重鋼鐵業務,其中經濟廠分設制鐵、鍊鋼、鋼鐵、電機4個部門,製造對應的產品。機器方面,先建設一個小機器廠,培養機器工人和管理人員,然後研究怎麼改良和製造機器,之後建立一個大的機器廠,製造和推廣機器,還計劃按市場價的一半,向山西1萬多個編村出售機器,爭取每村至少擁有10部機器。電氣方面,主要是發電,計劃將山西分成15個區,每個區建造一個電廠,15個電廠全年發電8500千瓦。

至於農業和林業,是與工業相輔相成的,這裏不做展開。

與六政三事不同,厚生計劃整體上不能算成功。工業畢竟不同於農業,農業只要加強管理,澆水施肥除蟲防病就能收穫,工業則對資金、技術、經驗、市場、政策等方面有着嚴苛的要求。

遍觀歷史,可以發現,要實現工業化,不外乎兩條路:一是像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經過了幾百年的資本和技術積累,緩慢由輕工業過渡到重工業,進而實現工業化;二是像蘇俄那樣,瘋狂壓榨農民,積累工業化資金,然後引進資本主義的技術,直接搞重工業,實現畸形的工業化。

閻錫山既沒有狠狠剝削農民,又沒有海外殖民和貿易,而且一上來就是重工業,勝算自然不大。更何況,當時的政治局面也不允許閻錫山安安穩穩搞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先是1925年鍾樊秀進攻晉南,再是1926年國民軍進犯晉北,之後北伐戰爭開始,山西處於大時代的風口浪尖,閻錫山爲求自保,只能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軍事工業方面,所以,此時山西軍工領跑各行各業。

1927年,閻錫山將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升級爲太原兵工廠,下轄步槍廠、衝鋒槍廠、炮廠、炮彈廠等18個分廠,又斥資140萬美元進口107部德國機器,組建了山西火藥廠,下轄無煙藥廠、酸廠、火工廠、炸藥廠、壓藥廠、黑藥廠等分廠,兩個廠共有機器設備3800部,職工15000餘人,其規模可比肩全國最大的漢陽兵工廠和瀋陽兵工廠,能仿製各種常見型號的手槍、步槍、衝鋒槍、機槍、山炮、野炮和配套彈藥。

此外,厚生計劃中的規劃建設的育才機器廠,還能爲兵工廠製造各種車牀、銑牀、插牀、刨牀、鑽牀等,以及部分軍民兩用的機器,如麪粉機、織布機、仿毛機、煤油機、蒸汽機、熔鐵爐等。

正是有了這些家底,閻錫山纔敢於在中原大戰中挑戰蔣介石,問鼎天下。

1930年中原大戰後,閻錫山下野,避居大連,直到第二年,閻錫山向蔣介石保證:不造軍火,專心“造產救國”,才獲得蔣介石的諒解,出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閻錫山復出之際,正值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危機加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更加迫切。爲了自強救國,閻錫山於1932年4月12日設立了山西省政設計委員會,自任委員長,開始編定《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希望率先垂範,以山西帶動全國,掀起自強救國的浪潮。

來自山西各界的200多名精英,歷時8個多月調查、討論、起草、修改、審查、修正、複合、復定,於1932年12月正式編定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相比之前的六政三事和厚生計劃,《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更爲雄心勃勃、規模宏大,覆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治理等山西改革建設的方方面面。

從1932年下半年到1937年抗戰爆發的這5年,是山西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山西工商、金融交通、農業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成果斐然。這其中,又以西北實業公司和同蒲鐵路最爲著名。

爲了集中力量辦大事,閻錫山於1933年8月在太原北肖牆1號成立西北實業公司。西北實業公司聽起來是一個公司,其實是由數十個骨幹公司組成的集團,是集山西工業之大成的超級“托拉斯”,其業務包含軍工、鋼鐵、煤炭、電力、化學、建材等重工業,也包含紡織、造紙、捲菸、皮革。麪粉、火柴等輕工業。到1937年時,西北實業公司資本已達2166萬元,佔全國2826家工廠(不算東北)資本總數3129萬元的70%。

說句埋汰話,現如今的著名的太鋼、山機、太原發電廠、太原捲菸廠、太原水泥廠,都是在當年西北實業公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100年間發生了什麼,讓一個勃興的省份成了落後土味的代名詞,只能說地還是當年的地,人卻不是當年的人。

與西北實業公司相對應的同蒲鐵路是閻錫山的另一個大手筆。

同蒲鐵路修建之前,山西只有正太線(河北正定——山西太原)、京綏線(北京到綏遠,途經大同)經過。山西是個相對狹長的省份,鐵路在中間和上面劃上兩道子,根本滿足不了發展的需求,必須有一條自上而下、縱貫全省的鐵路大動脈,形成鐵路網絡。於是,在《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中,閻錫山主導規劃了同蒲鐵路。

閻錫山的“模範省”多有範兒?

同蒲鐵路示意圖

同蒲鐵路,自大同經太原直抵山西最南端的蒲州鎮風陵渡,幹線全長863公里,支線180公里,採用法式窄軌,用時4年5個月,耗資2000萬元。同蒲鐵路的建立,連接了京綏線、正太線、直抵隴海線,是山西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鐵路。

在現在看來,中國高鐵井噴式發展,修條鐵路似乎很簡單,但往後退八九十年,修條鐵路幹線對整個國家而言絕對是大手筆。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同蒲鐵路是閻錫山憑山西一省之力修建的,其修建速度之快、耗資之低,創全國紀錄。

爲了省錢,閻錫山沒有僱傭民工,而是直接拉了三萬晉綏軍士兵來修鐵路,爲了省錢,閻錫山放棄了標準軌道,採用法式窄軌,爲了省錢,修建鐵路所需的材料設備,西北實業公司能製造的,儘量不進口。

不管是搞實業還是修鐵路,所需的錢財都是海量的,單靠省錢肯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那麼,在沒有金主爸爸投資的情況下,閻錫山是如何搞到這麼多錢的?答案是金融和商貿。閻錫山從小追隨父親搞金融投機生意,懂經營,會算計,深諳金融的強大力量,主政山西后,第一件事就是控制山西金融,將其變成一柄利劍。可以這麼說,閻錫山在山西主導的幾乎所有改革建設,都有金融的力量參與其中,併發揮巨大作用。限於篇幅,山西的金融和軍工以後單獨開篇講。

最後,迴歸初心,說說閻錫山治下的山西教育。

國家強弱取決於其人民的強弱,人民的強弱取決於受教育水平。這一點,對曾留學日本的閻錫山而言,感悟更爲深刻。閻錫山有句格言:欲決勝於疆場,必先決勝於學校。

在一個文盲率超過90% 的地區,推進各項近現代化改革事業,是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所以,在六政三事和編村計劃施行的同時,山西出臺了《促進全省義務教育程序》和《山西施行義務教育規程》兩部地方性法規,在中國率先拉開了義務教育的序幕。

法規規定:凡山西百姓,不論貧富貴賤的小孩,在7—13歲的七年內,必須要上4年學。義務教育主要學習修身、國文、算術、體操、圖畫和手工等最實用的課程,以便學成後,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謀生技能。以上教育屬於強制性教育,父母違反會受到處罰。而且法規還根據學生家庭的貧困程度,制定了相應的幫扶、補助標準。此外,閻錫山還從擴充師範學校、增設國民教育學校、勸導入學、推廣普及四個方面着手,保證義務教育的順利推行。

此後,山西小學教育迅速發展,到1919年時,山西在校小學生人數已居全國首位,1920年,北京政府通令各省酌參山西辦法,推行義務教育,到1921年,山西學齡兒童入學率已達到70%以上,一騎絕塵。模範省之名,正是從這裏來的。

從1917年到1937年的20年裏,閻錫山以超家長式統治方式,一手主導了山西的近現代化。20年不長,但閻錫山爲山西帶來的深刻社會變革,其力度和規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假以時日,山西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難以估料。惜乎,覆巢之下,沒有完卵。中華民國國運如此,閻錫山的一省之地,無論如何,終究無法阻擋必然的悲劇,苦心孤詣一生,終究是爲他人做嫁衣。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閻錫山傳》景佔魁

《閻錫山與同蒲鐵路》李靜萍,山西廣電大學學報,1999年9月總第16期

《論閻錫山的鄉村治理思想》鍾轉朋,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閻錫山與民初山西鄉村制度的變革》李德芳,河北大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