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路纷纷谣传,说苏州可以全市域开发,甚至说江苏省府挪用南京、苏北土地指标给苏州。究竟真相如何,让我们细细看来(以下内容均为转载,原作者为高楼迷苏州版网友「为RMB服务」,其原贴在高楼迷遭到南京超版的无情封杀,而一些颠倒黑白、煽动情绪的垃圾帖却在南京版置顶,可见高楼迷之混乱也,PS:封杀原贴的南京超版,有本事来删我这篇文章,我恭候你的大驾)….

今天简单的把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贴一下,供各位网友参考,以便明鉴。

基本上但凡有点文化的人都看得懂,只陈述事实,请各位网友跟贴时理性,以体现苏州人文素养,也请版主必要时删除一些无知的造谣的人的跟贴,以保证本贴安全。

苏政发〔2014〕20号 是官方公开发表的规划文件。内容和图不少,某些造谣诬蔑之徒随意截取一张图张口就来,确实也导致相当的网友不解。这里先将公开发行的官方规划中重要的几张图附上,其余还有很多不重要的图就不附了,以免浪费版面,各位感兴趣的可自行搜索。行政图是不免的,因为省级规划颗粒度基于行政规划,也就是基本上是以区县为基本单元。

遥感卫星图可以看得出各市建成范围(基于2014年规划发布时)

城市和农业格局

各行政区人口及经济水平

然后就是各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也就是无锡开发强度超过警戒水平,南京苏州常州接近警戒水平。

从分布可以看得出,苏锡常城乡开发强度差别不大,而南京扬州徐州连云港则是明显的市区高强度开发而导致下面(区)县没有土地指标。

最后就是一些无知之徒信口雌黄的来源,土地功能分区图

第一部分:优化开发区域分布图

所谓优化开发区域,说好听的就是这些区县各方面发展得很好,说不好听的就是规划文件里的一句话:「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较为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凸显」。

发展指导是一段话:优化建设空间结构。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要求,促进集中、集聚和集约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开发密度与产出效率;控制建设用地增长,适度减少制造业建设空间,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服务业、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设施空间;加大主城区存量土地结构调整力度,全面实施「退二进三」,大力发展金融、商务、软体、外包等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如果白话解读,也就是这些优化区基本上不再给土地指标,主要以盘活存量,「优化」为主,所以是优化功能区,也是苏锡常宁现在土地指标极其紧张的原因,因为根本就不给你土地指标。

第二部分: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图

这个才是真正的好区域,文件提到:

统筹安排建设空间。适度增加建设用地空间,适度增加服务业和城市居住空间、交通空间、公共设施空间,稳定制造业空间,加大制造业空间存量调整,推进集中布局,提高空间产出效益;合理进行农村居民点整合,推进集中居住,减少农村居住空间;加大土地后备资源整理和开发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白话解读就是,这些重点区域有建设用地指标!有这些区域的恭喜了,均位于江北。

第三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分布图

这个也没什么好说,农业为主,适当发展,但是也是有土地指标的!调整空间结构。适度扩大农业生产空间,促进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布局;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区的整合撤并和搬迁,保留部分基础好、效益高、污染小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实施点状集聚开发;控制新增建设空间,优先保障镇区和保留工业区的用地,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减少农村生活空间;适度增加生态空间。

第四部分: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都是重点生态保护区,点状的,各市都有,苏州还不少。

以上是规定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大家可以看得出了,功能分区基本上宣告苏锡常镇基本上没有土地空间指标了,不是让你优化的就是限制的。

看完以上内容,再来看苏州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是官方发表的,就上一张图和一个指标表,基本上是个人都看得懂,其他不重要的不提了。

苏府[2014]157号

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全市开发强度不高于30%,建设空间控制在2600平方公里左右,农业空间为2790平方公里左右,基本农田不低于2054平方公里(308万亩)。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生态红线区域保护面积比例不低于37.8%,其中河流、湖泊、水库等主要水面面积不减少。

最后再看看兄弟城市(毕竟江苏江苏江宁苏州,江苏最重要的两个城市)的主体功能规划:

宁政发〔2017〕166号

直接用原文的一段话和一张图吧,各位自己看得懂。

——空间结构合理优化。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以盘活存量、功能融合、地上地下统筹为主要路径,释放发展空间,建设用地增量逐年下降,耕地面积刚性稳定,生态用地只增不减,历史文化风貌得到严格保护。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控制在29.4%以内,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规模分别控制在1450、3161和1976平方公里以内,三类空间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分别约为22%、48%和30%(见附图1)。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不低于23.5%,生态安全和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得到有效保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