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石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是最常見的,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有很多,而膽石症佔據了50%以上。

膽囊結石也屬於膽石症的一種。如果明確是膽囊結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我們叫膽源性胰腺炎,如果病情不是很重,腹痛、腹脹不是太嚴重,各種指標都還行,生命體徵穩定,那麼可以在住院期間就做手術,切掉膽囊,取出石頭,解除了梗阻,暢通引流,那麼急性胰腺炎會逐漸恢復。

如果住院期間急性胰腺炎很嚴重,生命體徵不穩定,也就是說血壓、呼吸各方面不穩,那就要暫緩手術,這時候手術風險太大。可以先保守治療,通過禁食、胃腸減壓、抑制胰腺分泌、鎮痛解痙、抗生素等治療,等到病情穩定了,再擇期手術切掉膽囊。


膽囊結石是引發急性胰腺炎的一個主要病因,這主要是因為膽管的開口和胰管的開口其實屬於同一個大開口,當膽囊內或者膽管內的結石逐步脫落到同一大開口處時,如果結石堵塞了胰管的開口,那麼就會引起胰液的排出不暢,導致急性胰腺炎的發生。

對於急性胰腺炎的治療,首要的治療原則是尋找並去除病因和控制炎症。

像如果是由膽囊結石的原因引發的急性胰腺炎,應該在待胰腺炎控制穩定以後及早的進行膽囊切除的手術,防止複發。

急性胰腺炎的治療根據病情的危重程度來決定是否需要監護等特級護理。

但是其治療方式大體是一致的,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嚴格禁食:食物是引起胰液分泌的天然刺激物,當胰腺炎發生時應該立即禁食,降低胰液的分泌,減輕炎症和胰液的自身消化。

2.抑制胃酸:除了食物,胃酸也可以刺激胰液分泌的,所以像奧美拉唑等抑酸藥物是必須要使用的。

3.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天然生長抑素和奧曲肽可以抑制胰液的基礎分泌,有效的控制了病情的發展。

4.內鏡或者手術去除病因:對於結石堵塞膽管或者胰管的,可以行內鏡ERCP治療。

5.控制感染:使用抗菌譜廣,作用強的抗生素,可以聯合使用,比如頭孢類+喹諾酮類抗生素。

6.營養支持:因為早期需要進行禁食,所以要通過靜脈補充足夠的能量和營養。尤其是急性胰腺炎屬於自身消耗性疾病,所以做好電解質和營養物質的補充是必須的。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消化科的急症,臨牀上經常以急性腹痛為主要癥狀,這種腹痛往往很劇烈,難以忍受,並且常常發生在暴飲暴食之後,所以在急診比較常見到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輕症的急性胰腺炎常常以這種腹痛作為主要癥狀,還可伴隨著發熱、噁心、嘔吐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臟器的衰竭,導致患者的死亡,所以說,急性胰腺炎是臨牀上必須引起重視的一種疾病。

急性胰腺炎的發生往往存在基礎的病因,長期的嗜酒、導致胰管阻塞的疾病,手術過程中的損傷、藥物因素等等都有可能引發急性胰腺炎的發生,但是在我國最常見的是膽道疾病,膽石症和膽道感染最常見,膽內結石移行過程中損傷括約肌或者阻塞胰管,導致胰管內高壓,並且微小的膽結石因為更容易移行,所以容易導致急性胰腺炎的發生,也增加了臨牀診斷的困難,更容易漏診。

胰腺炎的治療儀一般支持治療及病因治療為主,一般支持治療包括監護、器官支持、使用生長抑素等可以減少胰液分泌的治療、鎮痛,但一般不選擇嗎啡、阿托品,病因治療一般選用急診內鏡或者手術治療,對於題主所說的這種情況可以先行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取石術、引流術等,以迅速降低胰管內高壓,緩解癥狀,防治疾病進一步進展。等到急性胰腺炎恢復良好之後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是否摘除膽囊。但如果是手術治療,也有是會選擇直接摘除,這要看患者的具體情況。

本期答主:陳泳淼,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感謝邀請。膽囊結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成為膽源性胰腺炎,是胰腺炎的重要病因,但不是唯一的病因。膽囊結石一般在脫落的時候堵塞了胰管,導致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內壓力增高,引起的胰腺水腫壞死。治療上還是按照常規的胰腺炎治療,但是治療之後要不要做手術取石,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外科手術,摘除膽囊,必要時切除部分膽管,如存在肝內膽管結石的話。第二個選擇就是做ercp,解除膽總管的石頭,但是對膽囊結石以及肝內膽管結石無效,好處是微創,並且可以反覆手術。具體哪一種,要看具體情況來分析。


對於此種情況,個人建議儘早行膽囊切除,下面本人來詳細分析下: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急症,是多種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後,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水腫、出血甚至壞死的炎症反應。臨牀上以急性上腹劇烈疼痛、噁心嘔吐、發燒和血澱粉酶增高等為特點。主要癥狀特徵有突然發作的上腹部劇痛,伴有噁心嘔吐、發熱、黃疽等;嚴重者可出現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病變輕重不等,輕者以胰腺水腫為主,臨牀多見,病情常呈自限性,預後良好,通常1-2周內即可完全恢復,病死率極低。少數嚴重者病情兇險,表現為胰腺出血壞死,易並發休克和呼吸衰竭等,死亡率高,總體病死率為35-50%。

急性胰腺炎常見的病因有膽石症、暴飲暴食和大量飲酒。其中膽石症最為常見。國內佔50%以上,稱為膽源性胰腺炎,佔所有急性胰腺炎的50-60%。

膽汁由肝臟產生以後,一部分直接經過肝總管、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一部分經過肝總管、膽囊管,進入膽囊進行濃縮儲存,待到機體需要時再經過膽囊管、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此外,胰腺所分泌的胰液,是通過胰管流入十二指腸的。膽總管和胰管在注入十二指腸的地方匯合在一起,形成十二指腸壺腹部,並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所以說,十二指腸乳頭就是膽汁和胰液(兩種人體最重要的消化液)從肝臟和胰腺流入腸管的必經之路。

十二指腸乳頭的結構非常精細,乳頭開口非常細小,而且周圍有括約肌控制其關閉和開放。人類進化出這種結構,可以只允許膽總管中的膽汁和胰管中的胰液從上往下流入十二指腸,而不允許十二指腸中的食物自下而上反流入膽管和胰管中。

急性胰腺炎與膽石關係密切,由於上述解剖結構,當膽囊結石掉落入膽總管,一旦結石嵌頓於壺腹部,阻塞膽總管末端,此時膽汁可經「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將會導致胰腺炎與膽管炎,此類胰腺炎即稱為急性膽源性胰腺炎。

那麼,哪類膽囊結石更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呢?

首先,我們瞭解下膽囊結石的分類:

1、膽固醇類結石:80%以上屬於此類,呈白黃、灰黃或黃色,形狀和大小不一。X線或CT檢查多不顯影。

2、膽色素類結石:呈棕色或褐色,形狀大小不一,呈粒狀、長條狀。X線檢查常可顯影。

3、混合性結石:前兩者的混合,較少見。

其次,我們瞭解下膽道的直徑。膽囊呈梨形,位於右上腹肝臟的膽囊窩內。通常長5-8cm,寬3-5cm,容積40-60ml。可分為膽囊底、膽囊體、膽囊頸三部分。而膽囊頸延伸後形成膽囊管,長2-3cm,直徑0.2-0.4cm。膽囊管匯入膽總管,其長約7-9cm,直徑0.4-0.8cm。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膽囊內的結石必須通過膽囊管後,才能進入膽總管。在膽囊結石發生髮展的過程中的細小結石,通過膽囊管降入膽總管或膽囊管管徑較為粗大,較大的結石也可先後進入膽總管。

因此,越接近膽囊管直徑大小的結石,越容易掉落入膽總管。一般來說,<0.5cm的小結石就容易掉入膽總管,從而誘發胰腺炎。而>0.8cm的膽囊結石不容易通過膽囊管進入膽總管。當然,由於膽囊管處膽囊內壁粘膜可形成螺旋狀皺襞,一定程度阻止膽囊結石掉落入膽總管。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膽囊小結石都會掉落入膽總管。此外,有些膽囊管由於反覆炎症刺激,結石梗阻,導致膽囊管逐漸增粗,直徑可擴張至1cm,甚至與膽囊直徑相同,膽囊和膽囊管即成圓筒形。此時,膽囊內的大結石也容易掉落入膽總管,最終誘發急性胰腺炎。

此外,有研究分析表明,膽囊結石數目較多、形狀呈球狀、質地軟碎、小結石或微結石等等因素,與急性胰腺炎的發病密切相關。

很多人錯誤地以為,小的膽結石對健康影響不大,所以不願意手術,其實,引起胰腺炎的膽結石通常是那種泥沙樣的小結石,因為小的結石容易通過膽囊管進入膽總管,如果結石不能及時排入十二指腸,嵌於膽總管下端引起梗阻,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而危及生命。

總之,患了膽結石,建議到肝膽胰外科的專業醫生處就診,結合病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如果有手術的必要性,則建議早期手術,特別是以往曾有膽源性胰腺炎發作史的膽囊結石患者,更應儘早手術,以免胰腺炎的複發。


謝謝邀請,本人就是重症胰腺炎患者,也是因為膽囊裏都填滿了石頭,加上暴飲暴食,導致胰腺炎,現在就是把膽囊割了,看胰腺病患者的情況,有些不需要割的,我建議還是不要割,畢竟膽囊是個重要器官,不過我雖然割了膽囊,但是並沒有什麼大礙,只是消化系統差一些,剛割除膽囊也要調養一段兒時間,喫東西以清淡為主,不要喫大油,肥肉,五花肉,不要燉肉湯喝,不然沒有膽囊會拉肚子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