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到底銜接的是什麼?老師和家長都應該知道!

「老師,我家娃拼音書寫還可以嗎?加減法會算嗎?上小學不會吃力吧?」上了大班,家長們明顯對子的知識類的學習很上心恨不得自己孩子在大班就將小學的東西都提前學了,好像那樣升入一年級就不會那麼吃力,不被落下。

但是,大眾君在這裡想提醒廣大的家長們,幼小銜接並非單純的知識的銜接!很多家長甚至包括一些幼兒園都誤解了幼小銜接的真正意義。

幼小銜接,是讓孩子從幼兒園順利過渡到小學的一個過程,教育研究表明,這種優勢只能維持一段時間。即使孩子在幼兒園學完一年級的課程,二年級也會被超越!

而現在如果一味的硬灌輸知識給孩子,反而可能導致厭學、懼學、不會學,所以我們要避免孩子陷入「未入學、先厭學」的沼澤。幼小銜接,到底銜接什麼?

● 聽知覺能力

聽知覺能力包括聽覺注意、聽覺辨別、聽覺記憶、聽覺系列化、聽覺混合、聽覺理解等。在個體獲取外界信息的過程中,11%來自聽覺。學生在校學習每天65%的時間都在傾聽。因此,聽力是除了視覺以外,人類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 視知覺能力

視知覺能力包括空間知覺、視覺辨別、圖形背景辨別、視覺填充、物體再認、視知覺速度等。如果把孩子學習的信息看作是100%,其中75%來自於視覺學習。

● 知覺轉換能力

知覺轉換能力包括聽轉視動、聽轉動覺、視轉語言或動作、動轉視聽等。個體在從事任何一項活動的時候,並不是單一感官在工作,而是多重感官同時發揮作用。因此,建立各個感官之間的聯繫並打開彼此之間通道,對成功完成一件事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 運動協調能力

運動協調能力包括大肌肉動作、精細肌肉動作、平衡能力、神經系統協調能力等。運動協調能力不僅體現為身體的發展,而且也是一種重要的智力。兒童在運動中對神經系統的刺激,對大腦的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

● 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情緒穩定、同情分享、處理衝突、文明禮貌、自理能力、自控力、人際交往等。社會適應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能力高低的間接表現。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孩子願意融入集體,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願意體驗與他人交往的樂趣,並會擁有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感。

● 語言溝通能力

語言溝通能力包括口語表達、語氣表達、情感語言、音量、辭彙積累、態勢語言、看圖說話、言語理解等。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建立個體與外界之間聯繫的橋樑。對於幼兒來說,語言是幫助其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

● 數學準備能力

數學準備能力包括數數、對應、比較、分類、排序、圖形構建、時間、認識錢幣、數字推理等。數學準備是預測兒童小學學業成績的有力指標,提高兒童的數學準備水平有助於提高兒童入學後的學業成績,學前期獲得的數學學習經驗奠定兒童後續數學學習的基礎。

● 學習品質

學習品質包括好奇心、堅持、主動積極、專註力、責任、有條理、榮譽感、學習興趣、生活習慣等。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三方面,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學習效果。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註、敢於探究和嘗試、樂於想像和創造等學習品質,是兒童實現終身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 良好的身心素質

孩子上小學後,由玩轉變成學,各方面也受到了更多的約束,孩子的身心都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很多孩子剛入小學就生病不斷,也有很多不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產生厭學情緒,這些需要在孩子步入小學之前就要提前調整的。

● 孩子的自理能力

步入小學後,老師便不再如幼兒園一樣時刻關照吃飯、喝水、如廁等生活問題,孩子要從幼兒園「斷奶」,一切要自理。所以步入大班的孩子,不管老師還是家長都要開始鍛煉孩子生活上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主動喝水;自己能夠整理好書包、衣物等。

幼小銜接,不是一個能夠臨時突擊的短暫過程,而是需要從幼兒園階段開始,一直持續到小學一年級全學年的長期過程。父母對於幼小銜接的認識、態度和行為,將決定孩子入學後在很多方面的表現。

幼小銜接不單是幼兒園的工作,也不單是家長的工作,而應該是孩子、家庭、幼兒園、學校四位一體的共同努力。

r7??t??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