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余光中所寫的《鄉愁》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持懷疑的。1949年餘隨父母遷香港赴臺灣,沒有留在大陸,可謂明智。餘在臺的日子大部分還算平穩,到七十年代初創作《鄉愁》。舉個未發生的例子,大陸若邀請餘及其家人回大陸定居,允諾金錢和地位,餘斷然是不會接受的。他此生不會回大陸,我也不懂他為何會有《鄉愁》之情。至於餘成就的一番作為,大概印證了廢名在1948年某座談會上與沈從文、汪曾祺、朱光潛、錢學煕、馮至等人說的一句話:文學是天才的表現,只記錄自己的痛苦。這話後面還有一句在如今看來「不合時宜」:對社會無影響可言。


感謝老師您的邀約。對於您提的餘老為何不回大陸看看,我真的不得而知。在這裡我只能說一下就這一事的推臆。首先,恐怕與餘年勢已高,沒有那麼好的體力和精力有關。再一個我想這也是最重要的。有一種情愫叫相見不如懷念。我不知餘老到底有沒有這個情結,但我卻相信他應該會有這個情結。那刻骨銘心的思念和掛牽,有時真不是回來看一下所能釋懷。即便看了又能如何,結局還不依舊是離別?於是不回大陸,倒成了餘老執拗的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應源於選擇者的性格,而每個人的性格形成於他所處的環境又那麼相聯。對於餘老,我知道的實在太少,因而,對他的猜想也就言盡於此了。


想走好每一步,也謝謝全國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每一個好朋友,沒美女帥哥小朋友們,謝謝你們真心話,我肯定想找女朋友再走第二步。第二步肯定,一句兩句。你說有那麼簡單嘛,我現在手機裏看手機就沒有網路,我只有在外面看。我這幾我這200塊錢。看手機看的時間只能看過一點點,不像你們,一塊錢能看到以很長時間。我沒有那麼好的運氣。我的手機一兩百塊錢只能看多長時間,看一看不到長時間你們一塊錢能看多好長時間你們一塊錢能看很長時間的。我要受不了口袋裡,我也知道我自己從來沒發別人一分錢,但是我自己也沒錢。我沒有亂花別人一分錢,但是我自己也沒多少錢。我現在的事情,我也想趕快把這個事情結束掉。免得免得當服務大家,過年我也想過個好年,我真的麼多年沒過年,沒過過一個好年。我把手機卡在吊我,你我聽音樂也不行,現在我不聽了,現在什麼音樂我也不聽啦。


扯淡問題,今日頭條太不入流了,余光中改開後七零年代末期就來過大陸,到仙逝,幾十次都有了,我在海南就見過兩次。別再提這種弱智問題。

改開時,先生就和流沙河唱和,對中國詩壇有重大影響的《臺灣詩人十二家》,八零年代就出版了,以後先生頻繁來大陸講學交流,福建老家舊居也回去過數次。


誰說余光中沒回大陸?自1992年第一次回來,他就頻繁來大陸,來了60多次。以至於他都說自己沒鄉愁了。

他那首最為人所知的《鄉愁》寫於70年代。彼時大陸風雨飄搖,他歸鄉無望,只用了20分鐘就寫了這首詩。

後來,某種程度上,他就成了「鄉愁」的代表,說起余光中便是「鄉愁」。但余光中不只有鄉愁,作為老人、作為詩人,他極具豐富性。後來他頻繁來大陸參加活動,也經常講到「詩歌不止鄉愁」。

總之,不要因為他的《鄉愁》,就覺得他沒有回過大陸。


鄉愁

——新疆版致敬余光中

鄉愁是一根細細的電話線,

我在這頭媽媽在那頭。

鄉愁是一條窄窄的公路,

我在這頭爸爸在那頭。

鄉愁是一張薄薄的車票,

我在這頭你在那頭。

鄉愁是一個小小的房間,

我在裡頭在思念外頭。


他只是傾慕中國古典文化,對中國大陸這塊地方可能情感不足。

那個古典中國,氣象雍容,內容博大,歷史縱深。不過那只是文字表達出來用於想像的。

現在中國可能只有角落的幾個名村名鎮能寄託一下鄉愁!


問題問的就有問題,小編確定余光中沒有回來麼?事實上余光中在過去時常回大陸進行文化交流,在香港也住了很多年,人都是有故鄉的,但許多人也會有客鄉,就像現在許多在外打工的人,一年絕大部分在外地,離得了故鄉卻離不了客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