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山關帝廟:位於東山縣銅陵鎮岵嶁山下,依山臨海,氣派巍然,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且具有明古建築藝術價值。廟的木結構部分爲明代、部分爲清代和近代建築。廟宇屬擡樑式木構架建築,面闊三問,進深六間。總長40米,寬17米,面積680多平方米。

2、漳州石牌坊:位於漳州市薌城區香港路雙門頂和嶽口街。雙門頂石牌坊有兩座,其一是“尚書探花”坊,另一是“三世宰貳”坊;嶽口街石牌坊亦爲兩座,其一是“勇壯簡易”坊,另一是“閩越雄聲”坊。這四座石坊均爲三間、五樓、十二柱,以青白石相間建造,樓頂皆置魚形脊飾,檐翼角起翹自然,正匾以下均以樑、枋隔層。

3、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它是我國圓土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它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佈局合理、保存完好聞名遐邇。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爲“鄉飲大賓”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佔地面積9300平方米。

4、漳州府文廟大成殿:位於漳州市薌城區修文西路2號,始建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修,現存爲明代建築。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前檐六根廊柱爲浮雕盤龍石柱,其他皆爲花崗石圓柱。下檐樑架皆爲插入金柱的三步樑架。上檐在額枋之上施彎拱疊枋偷心式斗拱一圈。斗拱之上設井口天花。該殿屋檐起翹顯著,兩山山尖升起較高,正脊彎起,山花挑出山柱之外,反映了早期閩南建築的特徵,是閩南大型殿堂建築代表作。

5、江東橋: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江東農場西則,是我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它與泉州的洛陽橋,晉江的安平橋,福清的龍江橋合稱爲古代“福建四大石橋”。近年又被《世界之最》書籍列爲世界最大的石樑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採、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

6、趙家堡—詒安堡:位於漳浦縣湖西鄉趙家城村和城內村,是福建沿海保存較完整的大型土堡式建築。趙家堡又稱趙家城,爲趙宋皇族趙範及其族人聚居之所。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現存建築爲明代遺存,作內外城佈局。詒安堡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黃性震捐獻歷年積蓄傣銀所建,是一座保存基本完好,具有歷史價值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軍事城堡。

7、南山宮:位於華安縣良村鄉的南山腰,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修,歷代皆有修繕。宮內雕刻、彩繪、壁畫題材豐富,保護完整,整體建築構造藝術精湛,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其中,宮存的輦轎與蜈蚣旗,堪稱民間藝術瑰寶。

8、漳州林氏宗祠:又稱比干廟,位於漳州薌城區振成巷內,宗祠確切建築年代已無考,經專家據主殿實物與結構分析、鑑定,始建於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帶有清式建築的痕跡。

9、漳浦文廟大成殿:位於漳浦縣綏安鎮後溝巷,始建於北宋神宗熙寧三年,重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年。佔地4900平方米,坐北朝南。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爲重檐歇山頂、斗拱擡樑式結構。大成殿內存有明、清的五方碑。

10、德遠堂:位於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又稱“張氏家廟”,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德遠堂”建在塔下村頭的一個山坡上,坐北朝南,佔地約6畝左右。正門有牌樓,樓牌正面書寫“張氏家廟”四個大字,背面寫着“派衍西來”。步入樓牌,穿過庭院後,便是主殿,這是二進的古老建築。

11、林氏義莊:位於龍海市角美鎮楊厝過井村,是清代開發臺灣志士林平侯於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所建的慈善機構。義莊坐西北朝東南,沿中軸線依次爲魚塘、埕院、三幢二進大厝和花園,環境幽雅,簡潔大方。大厝均爲磚木結構,四合院佈局,有房屋九十九間,樑架、斗拱及神龕等木構雕刻精美,單檐懸山頂。

12、平和城隍廟:位於平和縣九峯鎮東門內,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爲府級的城隍廟,城隍廟坐北朝南,面積1400平方米,爲四進建築羣,平面呈“中字形”,依地勢北高南低而建,結構嚴謹,佈局合理。此處供奉的城隍爺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王維生於公元701年,字摩詰,被譽爲詩佛。

13、藍廷珍府第:位於漳浦縣湖西畲族鄉頂壇村,大致始建於康熙末年,落成於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採用閩南常見的院落佈局,新穎之處在於院中加建了土樓。藍廷珍(1664—1729),字荊璞,漳浦湖西人,官至南粵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曾攝臺灣鎮事,在定策治理臺灣中頗有功績,卒後贈太子少保,諡襄毅,世襲輕車都尉。

14、仙字潭摩崖石刻:位於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許田村,汰溪下游兩山夾峙,溪流彎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巖壁上散佈着幾組古怪蒼老、似字又有別於傳統觀念上的文字,似話又過於抽象變形的文化符號,由於年代久遠,深奧難懂,訛傳爲神仙所書,故名“仙字潭”。仙字潭摩崖石刻共有6處,自東往西長30多米。除一處漢字“營頭至九龍山南安縣界”外,其他5處共36個符號,千奇百怪,其意難以索解。

15、五更寮土高爐羣:位於南靖縣書洋鎮上田村。1958年大鍊鋼鐵運動中,南靖縣在五更寮設鐵廠,建24座土高爐。由於所鍊鋼鐵不合格,次年被縣委決定停產。之後這裏的土高爐多被拆往他處,現尚遺留8座。它是“大躍進”時期“大鍊鋼鐵”運動的歷史見證。

16、陳政墓和陳元光墓:陳政墓,位於雲霄縣城將軍山麓。陳政,光州固始人。青年時隨父陳克耕攻克臨汾等郡,功拜玉鈐衛翼府左郎將歸德將軍。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因泉州潮州間“蠻獠嘯亂”,陳政奉旨以嶺南行軍總管率兵來閩平亂,屯墾雲霄,置宅於火田村。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四月病歿,葬於將軍山。其子陳元光襲其職。陳元光墓位於漳州市郊浦南鎮石鼓山。墓碑題“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有石羊、石獅及華表各一對。

17、天一總局舊址:位於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全稱“郭有品天一匯兌銀信局”。系流傳村旅菲華僑郭有品在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創辦的郵遞機構,主要爲南洋僑胞和僑屬攜帶銀款、物資、信件,傳遞閩南一帶來往的郵政業務,辦理信件等出入境手續,當時在廈門、安海等地均設有分局,一直經營到1928年。

18、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領導機關舊址:位於漳州市薌城區勝利西路118號,1932年春。中央紅軍爲了粉碎敵人經濟封鎖、向外發展,提出攻打漳州的決策,由毛澤東率領紅軍第一、五軍團組成東路軍(總指揮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陳奇涵、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東徵閩南。4月20日攻克漳州城,繳獲2架飛機和大量槍支彈藥。毛澤東曾在這裏居住。

19、鎮海衛城址:位於龍海市隆教鄉鎮海村,系明代福建沿海抗倭禦敵的重要衛指揮所之一,與威海衛、濟南衛、天津衛並稱爲“明代四大古衛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就在此地築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衛,設衛指揮使司以抵禦倭寇,興盛時期有官兵五千多人。現在殘存的古衛城城牆長約2700米。

20、南勝窯址:位於平和縣南勝鎮五寨鄉。主要遺存有南勝花仔樓窯、田坑窯、五寨大壠窯、華仔樓窯、洞口陂溝窯、大壠窯、二壠窯和田中央六處窯址。南勝窯址燒造的瓷器是福建省“海上絲綢之路”漳州月港在明代時期外貿的重要貨物,佐證了漳州月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在明末清初,影響和推動了歐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程。

21、蓮花池山舊石器遺址:位於漳州市區北環城路岱山村村北路段,在此發現了以礫石英結晶體、硬砂岩爲原料打製的23件石製品,其中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刮削器4種,屬距今約8—4萬年前的舊石器。在上層的紅黃色砂質土中發現了小型石製品,以黑褐、黑灰、青白、灰白色燧石打製而成,年代在距今1.3—0.9萬年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