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認知偏差

文 / 涼爽

生活中有些謬誤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常說的:「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她遇到的都是渣男」、「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等。

這些話配合著特定的場景來聽似乎沒什麼問題。然而,不會游泳的,一般是不輕易下水;她只是談了幾次戀愛,可能是沒遇上合適的人,卻「一竹竿打死一船人」;只是你沒碰著好人,並不代表世界上沒有好人。

第一種:倖存者偏差

心理學上的倖存者偏差,表面上看是統計學、邏輯學的範疇,但實際上更多的是來自於人性。

有一道2018年高考的全國卷的作文題: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倖存者偏差」理論表明,我們看到的某些「真相」,都是經過篩選而故意被留下。這些飛機彈痕少的地方恰恰纔是致命之處,因為比較少被擊中,一旦擊中,早已墜毀了。

有些抽了一輩子煙的人活到了九十九歲,就說「你看我抽煙命也很長,抽煙對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因為那些抽煙卻很早去世的人,沒辦法站出來反駁了。

比如人們常說「紅顏多薄命」。因為相比普通的女人,美女會更有關注度。所以當有「紅顏」去世時,大家口耳相傳,紛紛唏噓不已。最終大家都只記住了「美女早死」。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它讓我們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倖存者偏差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你所看見的,其實是你想看見的東西。

第二種:自利歸因偏差

你的原生家庭正在慢慢毀掉你;

窮人思維,正在慢慢毀掉你;

你的壞情緒正在慢慢毀掉你……

把什麼事情都歸咎於外界,這體現了自我價值保護的能力。當個體在自我捲入某件事情的時候,為了維護我們較高的自尊水平,對於成功的歸因,我們一般傾向於內歸因,也就是把成功、優異的原因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對於失敗的歸因,比如不健康、拖延、三分鐘熱度、交往衝突,我們一般傾向於外歸因——歸咎於外界環境因素,而非自怨自艾。

而自利歸因偏差跟外歸因不同。

自利歸因偏差指的是成功都半是自己的功勞;失敗時甩鍋給別人。

男女朋友之間鬧矛盾,會認為是對方沒事找事,「作」;

考砸了是因為考場太吵、題目太難、改卷太嚴,考得好是因為自己很聰明;

玩遊戲贏了是自己牛X,輸了只是因為有豬隊友。

你永遠覺得所有壞都是別人的不好,卻看不到自己的不完美。

第三種: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effect)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指的是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指責別人的人品,而忽視情境的影響。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既是網路暴力的生產者,又是網路暴力的搬運工——「鍵盤俠」

最近重慶公交墜江的新聞,在沒有核實肇事緣由時,眾多媒體集體討伐逆行的女司機,進而上升到咒罵女司機的群體。

「網紅打孕婦」隨著證據和說辭浮現水面,事件神反轉了好幾次,鍵盤俠們罵完「網紅群」又懟「孕婦」,紛紛倒戈得暈頭轉向。

捏造事實,或捕風捉影,以訛傳訛,標籤化,隨意評判她的人品,道德低下,混淆視聽,惹來一大堆人不明是非地跟著輿論點頭稱讚。

最後只會打臉。

第四種:沉沒成本效應

沉沒成本指的是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

我們把這些已經使用過的、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很典型的例子是賭博

英國調查發現,即便早已輸錢,對「戰績」盲目樂觀的賭徒總是認為自己贏多於輸。這是頻繁賭博的人容易有認知偏差,他們總記著自己贏錢的局況,卻忽視了自己輸錢的次數更多的真實數據。

人們想挽回已經發生卻無法收回的沉沒成本,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為。

在賭博沒有完全結束的那一刻,這種「差點能贏」認知偏差讓賭徒覺得自己還沒有輸,還是有機會贏回來之前輸掉的錢。賭博無休無止地進行著,錢包越來越癟了。

第五種:後視偏差

後視偏差用象棋的術語來解釋就是「馬後炮」。

我們可能碰到過這樣的人,他們看比賽,結束就開始感嘆:「我早就知道他會晉級」;買股票賺了就說:「我早就知道X股是牛市……」

事後的分析比事前的預測容易太多了。他們「事後諸葛亮」的那些分析,只是記憶有所偏差。最後結果給你猜中又如何?價值何在?

如何擺脫以上認知偏差?

第一步,你應該對號入座,確定自己就是這一種認知偏差,承認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強大,可以戰勝它。

第二步,聯繫你的實際經歷,寫下反思。比如患有「行動者-觀察者偏差」,強迫自己不再發表任何負面的新聞評價,把自己從「道德制高點」拉下來。

第三步,在做任何判斷和決定之前,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去思考,儘可能多地考慮多種情況(良好樂觀的情況),自己試著去作合理的解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