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87年),趙氏的對手欒書出任晉國正卿(中軍元帥和執政大夫),形勢對趙氏而言已非常不利。而恰在此時,趙氏內部又爆出一件天大的醜聞,這就是趙嬰齊事件,下面我們具體看看。

一、趙嬰齊事件

根據《左傳》記載:

(公元前587年)晉趙嬰通於趙莊姬。(《左傳》成公四年)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趙氏家族的趙嬰齊與趙莊姬通姦。

這可不得了。趙嬰齊是趙朔的叔叔(當然趙嬰齊不是很老),而趙莊姬是趙朔的妻子,趙嬰齊與趙莊姬通姦,屬於叔叔與侄媳婦之間的帶有亂倫性質的通姦。

這在當時講究禮法的春秋時期,算是一件大丑聞。當時趙氏的當家人趙同和趙括

雖然是趙嬰齊同父同母的親哥哥,但對此也必須進行處理。公元前586年春,處理結果出來了:

原、屏放諸齊。(《左傳》成公五年)

原,指趙同,他的封地在原;屏,指趙括,他的封地在屏。這句話的意思是,趙同和趙括把趙嬰齊流放到了齊國。

如果我們僅僅從道德層面考慮,如此處分倒也不算重,畢竟趙嬰齊的做法讓趙氏的名聲嚴重受損。

但是,如果結合當時晉國的國內環境具體分析,這種處分則存在重大問題。什麼問題呢?趙嬰齊在向他的兩個親哥哥求情的時候,作了解釋:

嬰曰:「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

趙嬰齊的意思是,正是因為他趙嬰齊留在晉國,趙氏的對手欒氏才沒有對趙氏發難。如果趙嬰齊離開晉國,那趙同和趙括就危險了。趙嬰齊雖然做了亂倫之事,但他能保存趙氏。

對此,趙同和趙括根本不聽,堅持把他流放到了齊國。

這裡我們需要分析一下趙嬰齊的說辭。趙嬰齊認為,正是因為他趙嬰齊的存在,趙氏才得以保全。趙嬰齊有那麼大的能量嗎?

僅從趙嬰齊的地位上看,趙嬰齊並未進入十二卿之列,其官位比趙氏遠支的趙旃還要低。

那趙嬰齊憑什麼保全趙氏呢?個人認為,憑的就是他與趙莊姬的親密關係。

之前分析過,趙朔的去世,使趙氏與國君之間的關係出現微妙變化,趙莊姬和趙武母子失去了趙氏大宗宗主的地位,其與趙同和趙括已然形成了對立關係。此時,趙嬰齊與趙莊姬建立起親密關係,而趙嬰齊是趙同和趙括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據此,以趙嬰齊和趙莊姬為紐帶,趙氏與國君之間就又建立起了比較密切的聯繫。而當時晉國國君的權力雖然偏弱,但絕不是傀儡,其正統性和號召力是得到各大家族普遍承認的。有國君這層關係的存在,欒氏就不敢貿然對趙氏下手。

據此,從當時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分析,趙同和趙括對趙嬰齊的處分明顯過重了,流放趙嬰齊,切斷了趙嬰齊與趙莊姬的聯繫,必然得罪趙莊姬,加劇了趙莊姬與趙同、趙括的矛盾,趙氏與國君的關係不但毫無親密可言,反而處於嚴重對立狀態。後來的事實發展證明,第一個站出來向趙氏捅刀子的人,恰恰就是趙莊姬。

趙嬰齊事件發生後,趙氏在晉國國內的生存環境嚴重惡化:與國君的關係緊張,與欒氏的關係緊張,與郤氏的關係疏遠,趙氏內部則處於分裂和對立狀態。

可以說,趙氏已經是大廈將傾,只等著有人來推一下了。

不過接下來的3年中,局勢處於暫時平靜之中。可能是因為欒書剛剛出任正卿,需要時間來鞏固地位,這段時間,趙同和趙括不但沒事兒,還曾多次露臉。公元前586年,趙同作為晉國代表與鄭國結盟。公元前585年,趙同和趙括又隨同欒書出兵進攻蔡國。

這一時期,作為趙氏當家人的趙同和趙括,對潛在的巨大危險渾然不覺,繼續我行我素,不但沒有設法挽回局面,反而進一步破壞了與同僚的關係。

就在公元前585年出師攻蔡的時候,晉軍關於戰和問題再次發生爭論,趙同和趙括積極主戰,而荀首、士燮和韓厥則主張撤退。

結果欒書接受了撤退的建議。欒書此舉,拉攏了荀氏、士氏和韓氏,也使得趙氏與他們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疏遠。

至晉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一切準備穩妥以後,趙氏終於要大禍臨頭了。

二、趙氏蒙難

公元前583年,趙莊姬首先發難。據《左傳》成公八年記載:

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為亂。」

這段話的意思是:趙莊姬因為趙嬰齊被流放的原因(亡,此處指流亡),向晉景公進行誣告,說趙同和趙括要作亂。

如果我們只讀到這裡,可能還感覺不到問題的嚴重,不過是一個女人因為自己的情人被流放而泄私憤,誣告兩個叔叔,一場鬧劇而已。

但是,《左傳》接下來的一句話則顯得驚心動魄:

欒、郤為征(通「證」)。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欒氏和郤氏這時站出來給趙莊姬作證,證明趙同和趙括確實要作亂。

這可就不是鬧劇了,問題相當嚴重了,這表明,趙莊姬很可能是與欒氏、郤氏兩大家族聯合起來對趙氏採取行動。

在趙莊姬、欒氏、郤氏三方力量的影響下,當年六月,晉景公下令討伐趙同和趙括。

整個討伐過程,《左傳》記錄的非常簡單:

《左傳》經: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

《左傳》傳:六月,晉討趙同、趙括。

其具體的過程我們不得而知,但其慘烈程度可以想像。

經過這次屠殺後,趙氏家族中幾大分支的情況如下:

趙同和趙括這兩支被徹底族滅。

趙嬰齊由於已經被流放到齊國而免於被殺。

趙旃作為趙氏的遠支,這次未被株連。

至於趙武,由於其母親趙莊姬本就是這次行動的參與者之一,因此提前得到了保護,「武(趙武)從姬氏(趙莊姬)畜於公宮」,即趙武跟著趙莊姬躲進了晉景公的宮裡。

討伐結束後,趙氏的土地財產被沒收,後晉景公將其發給了作為晉國公室近支的祁奚。趙氏受到極大的削弱。

三、趙武復立

在屠殺結束之後,韓厥站出來為趙氏說話了。應該說,韓厥並不同意討伐趙氏,韓厥後來回憶說,「孟姬(趙莊姬)之讒,吾能違兵」,即討伐趙氏時,韓厥沒有服從國君的命令出兵。當然,韓氏一家力量有限,韓厥可以表達自己的態度,但無法改變趙氏被屠的命運。

等到討伐結束以後,面對趙氏大宗被滅、財產被沒收的情況,韓厥向晉景公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成季(趙衰)之勛,宣孟(趙盾)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周書》曰:『不敢侮鰥寡。』所以明德也。

韓厥的基本意思是,趙衰和趙盾有大功於晉國,現在卻沒有後人來繼承他們的家族,這是不合適的。韓厥認為,不能欺侮孤兒寡母(趙莊姬和趙武母子),亦即應該由趙武作為趙氏新的繼承人。

這裡要明確一點,「而無後」,並不是說趙衰和趙盾沒有後代了,而是說沒有後代來繼承他們的家族、爵位、財產和事業。之前分析過,趙朔去世後,趙氏大宗的當家人成了趙同和趙括,趙武這一支已經靠邊站了,現在趙同和趙括獲罪被殺,趙氏大宗原當家人滅亡,而趙武並沒有被認可為趙氏大宗新的繼承人,趙氏的財產也被沒收,趙氏作為一個大貴族家族,後繼無人了。

晉景公採納了韓厥的建議,「乃立武(趙武),而反其田焉」,即確立趙武為趙氏大宗新的繼承人,並返還了之前沒收的趙氏的田產。

趙武

這就是《左傳》記載的趙武復立的過程。有人不免要說,這也太簡單了吧,就憑韓厥的幾句話,趙武就復立了?我認為,韓厥的諫言,只是表面原因,趙武得以復立,歸根到底是晉國幾大勢力博弈的結果。

參與討伐趙氏的幾方力量,雖然暫時採取了一致行動,但是,在如何進行善後的問題上,各方的意見是不一致的,特別是對晉景公的善後措施是不滿的。下面我們逐個分析:

晉景公:晉景公在討伐趙氏之後,其基本意圖應該是繼續維持各大家族的勢力均衡,以便國君統籌控制。正因為如此,晉景公並未把趙氏的田產分給欒氏和郤氏,而是給了並未顯著出力、且實力較弱的祁氏,以此繼續維持各家族之間的平衡,防止某一家做大。但是,晉景公此舉,有點一廂情願的意思,因為其他各方是很難接受的。

趙莊姬:趙莊姬誣告趙同和趙括,直接原因是因為她的情人趙嬰齊被流放,但是,從深層次上看,是源於對趙氏大宗宗主地位的爭奪,趙莊姬自然是希望在趙同和趙括被剷除後,由自己的兒子趙武來繼承趙氏的地位和財產。結果現在趙氏的田產分給了祁奚,趙莊姬自然是不能接受這個結果的。

欒氏、郤氏:欒氏和郤氏站出來幫助趙莊姬,其意圖是藉機消滅政治對手,同時擴大自己家族的力量。結果現在自己白忙一場為他人做了嫁衣,白白的便宜了祁氏,欒氏和郤氏對此自然也是不滿意的。

因此,各方在善後問題上意見分歧必然是嚴重的。這才給了韓厥說話的機會。

那麼,韓厥為什麼要為趙氏說話?我認為,韓厥挺身而出,既有道義的因素,也有利益的考慮。

從道義上講,韓厥後來回憶說「昔吾畜於趙氏」,即韓厥年幼時曾被趙氏收養,趙氏對他是有恩的。此外,根據《國語》晉語的記載,韓厥出任三軍司馬,也是趙盾推薦的。因此,面對趙氏遭逢大難,韓厥如果一言不發,從道義上講是說不過去的。

從利益上分析,當時晉國國內的幾大家族中,郤氏與欒氏已經聯手,而韓氏此前一直與趙氏維持著密切關係。現在,趙氏遭難,韓氏必然孤立,一旦郤氏與欒氏再向韓氏下手,韓氏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抵擋。此時,如果能說服國君恢復趙氏,則趙氏必然感激韓氏,趙氏與韓氏的關係可以得到加強,韓氏在國內維持一個可靠的盟友,是符合韓氏利益的。

以上是從韓氏的角度分析,那麼,韓氏的建議,為什麼也能得到討伐趙氏各方的支持呢?我們依次來看:

趙莊姬:趙莊姬自然會支持韓厥,這樣,她的兒子趙武就可以繼承趙氏大宗了。

晉景公:晉景公的目的無非是想讓各家族保持互相制衡,既然如此,保留一個與欒氏、郤氏有恩怨糾葛的趙氏,同樣可以達到制衡的目的。

欒氏、郤氏:欒氏和郤氏為什麼也接受了呢?他們手上可是沾滿了趙氏族人的鮮血的呀。我認為,原因就在於欒氏和郤氏對趙氏進行的是局部屠殺。與《史記》趙世家裡面屠岸賈對趙氏的大屠殺不同,欒氏和郤氏只屠滅了趙氏家族中趙同和趙括這兩支,而且這一行動還得到了趙武的母親趙莊姬的配合,因此,欒氏和郤氏與趙武這一支的關係是比較微妙的,一方面,欒氏和郤氏殺害了趙武的一批親人,他們之間不可能親密無間,但另一方面,正是由於欒氏和郤氏的屠殺,趙武才得以繼承趙氏大宗,因此,他們之間也不是水火不容。此外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當時趙武年幼,也就10歲左右,趙氏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對欒氏和郤氏構成特別大的威脅。

正是綜合了以上各種博弈和權衡,趙武才最終得以復立。

四、恩怨糾葛

與《史記》趙世家中記載的趙武最終攻滅屠岸賈、大仇得報的痛快情節不同,根據《左傳》記載,趙武並沒有直接去找當年參與討伐趙氏的幾方去尋仇,我們具體來看:

晉景公:晉景公於討伐趙氏的2年後(公元前581年)去世,據《左傳》記載,當時晉景公夢到趙氏的先祖化為厲鬼找自己索命,不久就去世了。

晉景公

欒氏:欒書本人擔任了10多年的正卿,後壽終正寢。其孫欒盈因與士氏不和而被流放,後鋌而走險潛回晉國作亂,於公元前550年被族滅,欒氏家族徹底衰落。

郤氏:郤氏的代表人物為郤錡、郤犨、郤至(合稱「三郤」),後因得罪了國君,於公元前574年被晉厲公誅殺,郤氏家族一蹶不振。

僅從結果來看,以上幾方都不得好死,趙氏也算是報了仇,但是,這與趙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就趙武而言,趙武沒有主動採取什麼復仇行動,相反,趙武在成年後,還儘力與欒氏和郤氏和平相處,相忍為國。

對此,《國語》晉語專門有一篇叫做「趙文子冠」,記載的是,趙武(趙文子)行冠禮之後,遍拜晉國諸卿,諸卿分別與趙武進行交談。

在諸卿之中,就有欒氏家族的欒書和郤氏家族的三郤。可見,趙氏雖然與欒氏和郤氏有裂痕,但趙武還是主動拜訪,努力彌合的。

對此,三郤的回應很不友善,但欒書還是做出了積極回應的,他叮囑趙武做人要務實,也算是善意之言。

五、趙氏復強

趙氏家族遭此大難之後,很長時間未能恢復元氣。後趙武成年後,穩步發展,公元前573年,趙武進入八卿之列(晉軍軍制又調整了,由六軍縮編為四軍,十二卿相應變成了八卿),後逐漸晉陞,終於在公元前548年成功出任晉國正卿,再度達到了其祖父趙盾當年的高度。

趙武雖名為「武」,但是本人不喜爭鬥,他擔任正卿期間,經過不懈的努力,晉國與秦國在公元前547年實現和平,晉秦持續約100年的對峙局面基本結束,晉國和楚國也於公元前546年成功舉行弭兵之會,兩國共同決定消弭戰爭、和平相處,晉楚持續約90年的爭霸局面初告結束。公元前541年,趙武去世,他名叫「武」,但執政期間做的都是偃武修文的事情,因此謚號趙文子。此時的趙氏,力量已經比較強大,為以後三家分晉和趙國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弭兵之會

以上就是《左傳》記載的趙氏孤兒的故事,沒有公孫杵臼的慷慨赴死,沒有程嬰的忍辱負重,也沒有大仇得報的酣暢淋漓,有的只是晉國國內各方力量冷冰冰的博弈而已。感謝大家閱讀,歡迎多提寶貴意見。

如對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