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物理化學家雅可比?亨利克?範霍夫是第1屆(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的最大學術貢獻是關於分子的空間立體結構的假說,解釋了化學領域很多奇特現象背後的原因。範霍夫首創的"不對稱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體構型假說是立體化學誕生的標誌。範霍夫的父親是一個醫學博士,範霍夫從小就聰穎異常。從小就對化學實驗特別感興趣,甚至會選用那些易燃易爆和劇毒的危險藥品做實驗。他的父親瞭解到情況後,並沒有指責孩子,而是尊崇他的興趣愛好,為他開闢了一間專門的實驗室,讓他樂在其中。

範霍夫的家庭氛圍很好,父母喜歡拜倫詩篇,他還接觸到了孔德的實證哲學主義思想,這些都讓他超越了其他科學家的思維,他會用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也讓他站到哲學高度來窺視大自然背後的各種奧祕。範霍夫身上充滿了科學的靈性,他不但會從容運用數學方法去推理化學中的各種現象,哲學思維賦予的敏銳洞察力讓他不斷探索出新的科學祕密。

範霍夫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在1901年他接受了諾貝爾化學獎以後,依舊每天全力以赴地從事研究工作,每天工作長達10多個小時,後來身患肺結核病去世,年僅59歲。荷蘭人民十分尊重這位充滿愛國主義情懷的科學家,他們將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達萊姆公墓,供後人瞻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