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顯示

新興國家的科研工作者對審稿邀請回應得更加積極,但得到的審稿機會卻更少

。報告認為原因是科學研究的中心以及編輯們的社交網依然集中在發達國家。某位科研人員認為,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有以下4點:

1. 來自印度和中國的文章雖然越來越多,但總體上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

2. 對外國人來說,識別國內機構名稱、作者名字並不容易;

3. 有歧視或者不公平現象;

4. 美國的科研人員總體上被認為是最好的審稿員,不常「據為己有」

(原文是altruistic)

調查報告內容摘要如下

據史上最大的調查顯示,

平均每篇文章,發達國家的審稿人數量是發展中國家的3倍

。對來自美國、英國和日本的科研人員來說,每篇文章平均有2份審稿意見會來自於本國家,而在新興國家,如中國、巴西、波蘭和印度,這一數值只有0.6。

這次全球審稿人調查是由Publons完成

(P

ublons是一個幫助科研人員追蹤論文評論或其他意見的網站)

,採訪了全世界超過11000名研究人員。數據來源於2018年5月到7月間的問卷調查以及數個資料庫

(Publons;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Scholar One Manuscripts databases)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2013-17年間美國的科研人員一共發表了25.4%的論文,審稿了

33%

的論文;與此相比,新興國家貢獻了29%的論文發表,卻只審稿了

19%

的論文 。中國尤為突出:有13.8%的論文來自中國,但只有8.8%的論文審稿工作有中國科技人員的身影。來自喬治亞理工大學的社會學家John Walsh認為,如果把中國去除,考慮到國家科技水平、經費的差距,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審稿機會的差距其實並不大。不過中國的審稿、投稿不平衡現象實在是太突出了,影響了整個新興地區的數據。

報告還指出存在「

審稿人耗竭

」現象。如今雜誌編輯們需要發出更多的邀請函才能找到願意審稿的科研人員。2013年找到一名審稿人平均需要發出1.9封邀請,到了2017年則提高到了2.4封。下圖顯示全球論文發表量逐年升高,而找到審稿人卻變得越來越難。

 

Publons總裁Andrew Preston指出,

在越來越難找到審稿人的大環境下,雖然新興國家的科研人員對審稿工作更加積極,卻沒能收到像發達地區那麼多的審稿機會

在科研一線,大家也深有體會。印度農業研究協會土豆研究工作站的昆蟲學家Mohd Abas Shah說:「他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5篇論文,但迄今為止只收到4篇審稿邀請。審稿工作可以幫助建立一個良好的學術名聲,獲得潛在的合作機會,而審稿機會太少就意味我們可能會錯過這些。」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st Management

主編Juan Corley呼籲雜誌主編們體諒大家的語言問題,並與新興地區的期刊建立合作聯盟等。他補充道:「我們需要增加來自於發展中國家的主編和期刊委員會成員的數量。」只有4%的主編來源於發展中國家。

不過這種現象正在逐漸改善,雖然發展中國家參與審稿的人數還較少,但上升勢頭很猛。來自於中國的審稿數在2015年已超過英國,在2013-17年間,整個新興國家的審稿數上升了193%。Walsh認為,這個數據並不誇張,因為完成審稿工作通常都會有一些好處,比如可以獲得該期刊數個月的閱讀許可權,還可以在公開發表之前就一覽最新的研究。Preston也指出,「審稿機會比文章發表數要滯後,在審稿量方面,新興國家需要數年時間趕上。」

本文編譯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6602-y

調查報告全文:

https://publons.com/community/gspr

BioArt,一心

關注生命科學,只為

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

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

fullbellies

 或郵箱:

[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