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歷史傳承性就在於雅俗共賞。既有能夠光焰人間的滿紙菸霞,又有足以摧毀世間的蜚短流長,這樣纔是真正的文學與生活雙齊並駕,纔是真正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倘若唐詩宋詞元曲只有瑰麗和浪漫,而缺失了幽默與活潑,那必然會遜色許多。所以偶爾讀一讀別具風情的“俗品”,換一換口味,會有酣暢淋漓的快感。

古代的諷刺作品歷來都不減風騷,畢竟哪個年代都會有不幸的傢伙,而如果恰好這個不幸的傢伙剛好會寫點東西,那麼他就將爲詩壇貢獻出一份大禮。仕途不順,命途多舛,落榜的士子要罵;感情受挫,遭遇變故,悲傷的情人要罵;出師不利,敗仗而歸,灰頭土臉的將軍要罵……

些憤怒基本都是不帶什麼風險的,罵完就痛快,痛快完了沒人會找你茬兒。但是一個人如果對當朝朝廷或者皇帝有意見而寫文冷嘲熱諷,那他可能會面臨終生遭禁的危險。比如唐朝的溫庭筠一生不仕,比如宋代的柳永只能奉旨填詞。所以這類諷刺朝政的作品除了要罵得爽之外,還必須要罵得有水平。

蘇軾遭人陷害入獄,差點丟了性命,出獄後他寫下“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意思是說他再不和那些紈絝子弟瞎扯了,實在是玩不過人家!可這兩句詩是什麼玩意,一般人讀個幾十遍恐怕也難得其解。你看,這就是有文采的好處,罵完了還不給被罵者留下口實。

今天小解爲大家介紹的這首元曲就是這樣,通篇都是文罵,讀起來像是諷刺但又不像,讀完卻能把人看樂了。

《醉太平》

奪泥燕口,剝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鵪鶉嗉裏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

從燕子嘴中搶泥,從針頭上削鐵,從鎏金的佛像臉上細細地一層層刮金子:無中生有!從鵪鶉的食囊裏找豌豆,從鷺鷥的腿上劈瘦肉,從蚊子的肚子裏撈脂油。老先生您真能下手!

乍看這首詼諧有趣的元曲小令,不禁使人啞然失笑,這都是些極具挑戰力的事情,平常人根本無法完成,不明就裏之人還以爲這是哪家雜技表演社團的口號呢!最後出現的“老先生”彷彿印證了這一點,這一定是位具有高超技藝的藝術表演家,才能做到如此細膩的程度。

然而其實這首小令的全名爲《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可能很多人這才恍然大悟,哦,原來它是用來諷刺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人的!帶着這種先決條件,我們再來讀一遍原作,果然句句精闢,無不是用來講貪小利者無縫不鑽、無利不佔的醜惡嘴臉的。而且鞭闢入裏,諷刺得那是相當誇張,相當犀利。

華夏大地皆是土泥,可他偏偏要從燕子口裏奪取;縫衣針已經無法再細,可他偏要再剝一層鐵皮;鵪鶉身材瘦小,食囊本就小得可憐,可他就要從中取顆豌豆出來;鷺鷥的腿基本是皮包骨頭,可他就要劈下幾兩——不,是幾錢肉下來!老先生的手術刀簡直精湛得可怕!這裏的“老先生”不是指老者,而是暗喻官僚及其地主。

元朝的治民政策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不管百姓生死已經夠差勁了,元代朝廷竟然也不給自己的地方官發放俸祿,所以地方官員的收入來源只能是搜刮民脂民膏,能多刮一點是一點。這首元曲正是產生於這樣的社會土壤。不過作者沒有采取展露黎民疾苦的方式去寫,而是採用一種風趣幽默的高度誇張的手法,去諷罵不稱職的地方官。

這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典型作品。文中充滿了活潑生動的生活語言,又潛藏着精心的藝術加工,不論是誰讀到它,即便是小令中被罵的人來讀,都不禁會哈哈一笑,畢竟這腦洞實在是太大了,一般的文采根本堵不住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