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長文多圖勸退

最近讀《哆啦A夢》,偶然讀到了這個日常篇 :《鉛筆導彈和自動復仇雷達》

圖1

故事雖短,寓意不淺。而結合之前讀過的其它的《哆啦A夢》故事,我似乎能夠提取出藤子老師對某件事物的觀點,具體是什麼,留個扣兒,希望各位能抵擋住「太長不看」這個魔鬼的誘惑,各位看官往下看就知道了。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主觀的、不成熟的想法,很多地方並沒有第一手資料作支撐,有什麼錯誤和疏漏,請各位不吝賜教。

一、三篇作品

1、《鉛筆導彈和自動復仇雷達》

故事情節也不複雜,大雄受欺負之後向哆啦A夢討要道具(標準套路),而且討要的風格也「大雄味」十足:

圖2

既想能報仇,又嫌麻煩,還希望能毫不費勁、隨時隨地的報仇,看看紅圈中哆啦A夢的表情,各位就能知道,從一開始的驚訝到後來的「頭大」,我想哆啦A夢對大雄這個「神隊友」是真「服氣」了。

儘管要求如此奇葩和刁鑽,但是作為大雄最好的「基友」,那必須有求必應啊。於是,看似「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愣是讓藍胖子完成了:

圖3

至於效果嘛,當然是意料之中的好:

圖4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鉛筆導彈的優點:打擊可隨時隨地發動,而且預警時間極短,也就是說對方極難察覺,更別提防禦了。

同樣不出意料的是,大雄一得意,就必然忘形,一忘形,就必然玩脫:

圖5

小夫察覺到異樣之後,悄悄跑到大雄家院子,發現並偷走了剩餘的導彈,建立起了自己的打擊系統,繼續和胖虎一塊欺負大雄。

喫了虧之後當然就要去向哆啦A夢求救,於是乎,哆啦A夢將自動「自動復仇雷達」拿了出來:

圖6

偏個題,注意紅圈裡的內容,這裡吉美版翻譯錯了,應該是「十六枚」,而不是「三十六枚」。

相比而言,臺灣青文版的就靠譜多了:

圖7

雖說我非常喜歡吉美版的《哆啦A夢》,但這翻譯質量……哎。

回到正題,就如同圖中哆啦A夢說的,這種雷達「如果空中有可疑的物體飛過來,它就會啟動」,而這玩意和導彈結合起來後,其實就成了一個可以自動復仇的「二次打擊」系統,能夠監測與自主判定敵人的打擊行為,並且不需要人工下命令便能自行完成復仇行為。也就是說,即使己方人員受到對方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打擊而「全滅」後,只要該系統還存在,它依然能夠發射導彈摧毀對方。這樣,大雄一方就又奪回了戰場主動權:己方可以隨時隨地發射導彈,而敵人如果無法察覺到打擊到來的話,便會「團滅」,無法復仇;而敵方即使發動了針對己方的、無法察覺到的打擊,由於「二次打擊」系統的存在,復仇仍能完成。

可是歷史的本質和六學的本質如出一轍,在哆啦A夢拿出「自動復仇雷達」之時就已經被胖虎他們盯上,之後大雄再次重演了自已的錯誤,「大本」第二次被偷:

圖8

於是乎,當雙方再次見面之時,發現戰爭形勢已經變得無比荒誕:

圖9

由於小夫他們偷走了剩餘的「自動復仇雷達」,這使得他們同大雄一樣建立起了「二次打擊」機制,也就是說,無論哪一方先發動攻擊,雙方都將同時遭受打擊。更可怕的是,雙方導彈的數目都足夠多(大雄一方20枚,打擊小夫和胖虎消耗4枚,還剩16枚;小夫一方偷走10枚,打擊大雄耗費1枚,還剩9枚;雙方此時共有導彈25枚),也就是說雙方遭受的打擊都將是滅頂之災,這就是「相互確保摧毀」(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縮寫是M.A.D——mad,真是恰如其分啊。

故事情節發展到這裡,一場大戰箭在弦上之時,作者卻給了我們一個180度的大轉折——當雙方意識到無論哪一方率先發動打擊,都將使所有人遭受「滅頂之災」時,不管情願與否,罷兵休戰、重歸於好成了最有利、最理性的選擇:

圖10

大家放棄爭鬥,和平再度到來,寫到這裡,這則故事可以說已經是一篇經典名作了。可是接下來的三幅圖,我認為則更加深了作品的戲劇性、諷刺性和深刻性,讓它有別於其他名作,而徹底成為了一篇「神作」:

圖11

胖虎打飛的棒球恰巧落入大雄家附近,觸發了「自動復仇雷達」,讓「二次打擊」系統啟動,16枚導彈向著胖虎一方傾瀉而出;而這些發射出去的導彈同樣也觸發了胖虎一方的「二次打擊」系統,使得他們的導彈也傾巢而出,射向大雄與哆啦A夢。從上圖最後一個畫格可以看出,這四個人還在其樂融融的玩著棒球,對即將到來的災難一無所知,故事到這裡也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的,只有無盡的思考。

以導彈為道具的日常篇故事不只這一篇,其他的有單行本第12卷的《導彈追來了》:

圖12

以及單行本第44卷的《製造手工導彈》:

圖13

但是這兩篇故事無論是主題,還是思想的深刻性,都沒辦法和《鉛筆導彈和自動復仇雷達》相比。

《導彈追來了》主要是表達對大雄亂用道具和濫用暴力的批判:

圖14

《製造手工導彈》則是表達對胖虎他們欺凌弱小的批判:

圖15

圖16

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都有導彈作為道具,《鉛筆導彈和自動復仇雷達》並沒有和這兩篇故事一樣收錄在《哆啦A夢》單行本里,而是出現在《哆啦A夢PLUS》, 不過我更喜歡它的另一個名稱《哆啦A夢未收錄作品》。其實,從《鉛筆導彈和自動復仇雷達》被編入《哆啦A夢未收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一窺藤子老師的態度:將兒童作為主要受眾的《哆啦A夢》,這篇作品的確顯得格格不入,思想性過於深刻。 除此之外,這篇故事或多或少的與藤子老師一直貫徹的「一點點的不可思議」理念背道而馳 ,最後的結局暫且不論,即使藤子老師將大雄哆啦A夢與胖虎小夫和好作為結局,故事中描寫的相互威懾、報復機制以及恐怖平衡博弈不光對於孩子,對很多不關心軍事的成年讀者來說可能都太過深奧。我甚至認為這篇故事都足夠入選成人向的《異色短篇集》或者《SF短篇集》。

說了這麼多,相信各位都已經明白藤子老師這篇作品實際是在影射和諷刺美蘇冷戰中由核武器造就的恐怖平衡(Balance of Terror), 這也回答了開頭的問題,這篇文章探討的就是藤子·F·不二雄對於核武器這類超級武器的態度。

作為一個「硬核」的反戰和平主義者,藤子老師自然對核武器是反對的。但是到底反對到什麼程度,就允許我在下一篇為大家淺顯的分析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