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14日,日本山口縣光市。

當時年僅18歲的福田孝行,偽裝成水管工人進入一所民宅,殺死時年23歲主婦一名,並奸屍,隨後將被害人11個月大的女嬰置於抽屜當中,致其窒息死亡。(另一種說法是,先將女嬰重摔數次,再用蝴蝶結勒死,最後將兩具屍體均置於儲物櫃中。)

4天後,福田孝行被捕,以強姦致死及殺人罪遭到起訴,在第一次庭審中他講述了殺人理由:

死後姦淫受害者,是仿效小說家山田風太郎所著《魔界轉生》一書中令死者復活的儀式;

將嬰兒置於抽屜中則是為了讓哆啦A夢從時光機裏出來幫助自己。

(就差說偽裝成水管工人是仿效超級瑪麗了。)

可想而知,這樣的言論一出,眾聲嘩然,由此部分媒體才將此案稱為「哆啦A夢殺人事件。」

就案情本身而言,哆啦A夢似乎背了個黑鍋,但究其背後原因,那一整代人的集體意識形態卻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哆啦A夢》首次出刊於1970年,面對的主要讀者正處於小學1-4年級之間,這羣人後來被稱為「哆啦A夢世代1號」。他們的普遍特徵為家庭條件一般,功課一般,體能一般,買不起流行玩具,但可以負擔相對廉價的漫畫雜誌。這羣人在學校裏是經常被欺負的對象,也始終沒什麼上進心,他們並不渴望將自己鍛煉成鐵臂阿童木那樣的超人,卻希望能得到英雄的庇護,最好是能跟自己生活在一起,還一身臭毛病的親民派超人。

於是哆啦A夢就成了這羣人最好的慰藉,它真誠、善良、講義氣,還一肚子高級貨,同時也急躁、貪喫、怕老鼠,還前後共計13次偷看靜香洗澡;而野比大雄就是他們自身的投影,膽小怕事,資質平庸,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原地躺下或找人幫忙,這種依賴性一旦形成,就會讓人產生一種迷信,即無論什麼情況,總會有個什麼東西出來幫助自己。

2004年,日本評選出歷史上最受國民歡迎的漫畫人物,哆啦A夢以絕對優勢登頂冠軍寶座,其後分別是孫悟空(進化為超級賽亞人之前)、龍貓、魯邦三世和高達。

可以看出,前五名中有四個是非人類的漫畫形象,當時就有媒體和評論家指出,作為小學成長時期的偶像,排名靠前的大部分都是「全知全能」型非人類角色,這是否說明「後哆啦A夢世代」的人際關機會更為疏遠,少子化的社會結構將成為隱患。

回看1999年12月,檢察官請求判處「哆啦A夢殺人事件」的被告福田孝行死刑,但是因其當時未滿20歲,屬於未成年人,故2000年3月,山口地方裁判所判處被告無期徒刑。福田孝行後來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道:「如今的世道,始終微笑著,就是罪過。小混混從痛苦中逃脫,傻子從精神病中逃脫,我因為這個世道而得以逃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