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美國科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佈了2019年新增選的院士名單,本年度新增選100名院士和25名外籍院士。其中,有兩名中國大陸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分別是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引起極大的關注。


美國國家科學院創建於1863年,是美國科學界高水平學術機構之一。當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347人,另有外籍院士487人。


根據美國科學院官網信息,軟科整理了目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國大陸學者名單,共計23人,他們多來自生物學、物理學、數學等領域。值得一提的是,楊振寧、姚期智、蒲慕明三位科學家原當選爲美國科學院院士,後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故自動轉爲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以下爲目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國大陸學者名單:



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42年,他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隨後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他於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2017年,他恢復中國國籍,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同時,楊振寧還支持新興大學的發展,擔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華羅庚

     

             

華羅庚,1910年出生於江蘇常州,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羣、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爲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被譽爲“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他曾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但他刻苦自學,1930年後進入清華大學任教,爲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夏鼐

  

    

夏鼐,1910年出生於浙江溫州,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隨後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獲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他發表一系列關於羅馬金幣、波斯銀幣、古代絲織品的研究文章和關於星圖、蠶桑絲綢及晉周處墓黃金帶飾的論文,爲中西交通史研究和中國科技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談家楨

      

     

談家楨,1909年出生於浙江寧波,是國際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他於1930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2年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1936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談家楨從事遺傳學研究和教學七十餘年,發表了100餘篇學術論文。發現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象”,被認爲是經典遺傳學發展的重要補充和現代綜合進化理論的關鍵論據。20世紀50年代,他在復旦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和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被譽爲“中國的摩爾根”。


馮德培

    

     

馮德培,1907年出生於浙江臨海,他是神經肌肉接頭研究領域國際公認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他於192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學院,後留校任生理學助教;1934年起,歷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1981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在創建和領導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生理研究所,培養中國生理學人才,發展中國與國際生理學界的學術交流以及促進中國生理科學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生於湖南長沙,1947年,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轉入北京大學研究院,從師於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教授,進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1958年他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他是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參加領導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力學等研究工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中作出貢獻,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


蘭坡

          

         

賈蘭坡,1908年出生在河北省玉田縣,是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他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卻攀登上了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從五十年代開始,他參加、主持、指導了丁村河、西侯度、藍田、峙峪、許家窯、薩拉烏蘇、水洞溝和泥河灣等一系列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爲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及古人類學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先後發表了400多篇學術著作和文章,廣泛涉獵人類的起源、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不同文化傳統的源流、更新世環境與氣候的變化以及第四紀地質學等諸多領域。


張德慈

   

    

張德慈,1927年生於上海,1948年畢業於金陵大學(1952年並於南京大學)農學院,後赴美留學,先後獲康乃爾大學理學碩士、明尼蘇達大學哲學博士。他在亞洲推動綠色革命,解決印度、菲律賓等許多國家的糧食問題,功勳卓著,被譽爲“世界水稻大王”,曾獲約翰斯科特獎和明尼蘇達大學傑出成就獎。他有《植物遺傳資源-未來生產的關鍵》等170多篇冊論文(著)。張德慈在國際水稻研究所工作30年,其收藏的水稻品種來自亞洲及整個世界。


姚期智

     

     

姚期智,1946年出生於中國上海,是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1967年他獲得臺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1972年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學位;1975年獲得伊利諾依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之後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任助理教授、教授;1998年當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於2004年起在清華大學任全職教授,2017年他放棄美國國籍成爲中國公民。


陳竺

   

    

陳竺,1953年8月出生於江蘇鎮江,博士畢業於法國巴黎第七大學血液學研究所腫瘤發病基礎專業。他於199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參與了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籌劃、協調和管理工作,組建了相關的研究技術體系認識了一批受維甲酸調控的基因及其組成的信號傳遞網絡首次描繪了造血幹/祖細胞的基因表達譜克隆了300多個在造血細胞表達的新基因的全長cDNA。他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併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


白春禮

   

    

白春禮,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校長。他是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歐洲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他作爲中國掃描隧道顯微學的開拓者之一,也是國際STM方面有一定影響和活躍的科學家之一,領導實驗室開展了廣泛、深入並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動。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生於北京,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爲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愛珍

    

    

李愛珍,1936年出生於福建石獅,是著名的材料學家。1958年李愛珍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7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主要從事半導體材料研究,主要領域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她所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國防、環保、醫療、經濟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張啓發

    

     

張啓發,1953年出生於湖北公安,是著名的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1976年,張啓發從華中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後留在該校從事博士後工作;1986年回國後在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工作,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擔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啓發一直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開發抗蟲、抗旱、少化的“綠色超級稻”,其領銜開發的“抗蟲轉基因水稻”就是綠色超級稻研究中的一部分。


蒲慕明

    

    

蒲慕明,1948年出生於中國南京,1970年蒲慕明從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赴美留學;1974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系博士學位;先後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高校擔任教授。他2017年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蒲慕明主要從事細胞膜生物物理、神經軸突導向機制、神經營養因子與神經突觸可塑性的關係、突觸可塑性的機制、神經環路功能等領域的研究。他對中華民族有着執着的深厚感情,積極致力於科研文化的建設,擅長於融中西方文化爲一體,爲中國科研體制的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周忠和

        

      

周忠和,1965年出生於江蘇江都,是著名的進化生物學及古鳥類學家。1986年周忠和從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地學部學習;1989年碩士畢業後留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1999年獲得美國堪薩斯大學古鳥類學博士學位。周忠和主要研究方向爲鳥類的起源、鳥類飛行的起源和進化、羽毛的演化、鳥類早期演化和輻射,以及帶毛恐龍、翼龍,生物地層學和熱河生物羣演化與環境關係,孔子鳥化石的發現者之一。


李家洋

      

         

李家洋, 1956年出生於安徽肥西縣,是著名的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他1982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碩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遺傳所,隨後獲美國布蘭代斯大學博士學位。李家洋主要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他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與重要糧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長髮育的調控機理,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張傑

         

        

張傑,1958年生於山西太原,他於1982年、1985年在內蒙古大學先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89-1998年先後在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所、英國盧瑟福實驗室等國際著名科研單位長期從事科研工作,2003年任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局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他主要從事強場物理、X射線激光和“快點火”激光核聚變等方面的研究。


施一

    

       

施一公,1967年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小郭莊,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2008年2月,已成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辭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曾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他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在Smad對TGF-的調控機理、磷酸酶PP2A的結構生物學方面做出過有國際影響的工作。近年來,施一公教授全力投入西湖大學的建設中,現任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楊煥明

     

        

楊煥明,1952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是基因組學家。1978年楊煥明畢業於杭州大學;1982年獲得南京鐵道醫學院碩士學位;1988年獲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法國、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回到中國,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工作,回國後致力於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楊煥明帶領團隊創建了“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領銜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和“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的“中國卷”,爲中國的水稻、家雞、家蠶等大型基因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爲中國基因組學規模化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芷生

    

     

安芷生,1941年出生於湖南芷江。他於1962年安芷生畢業於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之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1985年進入中國科學院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先後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實驗室主任;1991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包括黃土與環境、地層學、古土壤與古氣候學、磁性地層學和微形態學、季風變遷與過去全球氣候變化、黃土高原環境保護與治理,在地球科學領域爲中國科學家贏得了國際聲譽。


高福

   

    

高福,1961年出生于山西省應縣,是著名的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1983年高福從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後進入北京農業大學就讀研究生;1986年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1年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講師、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高福是病原微生物與免疫領域的領軍人物,長期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細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衛生政策與全球健康策略研究,他的一系列成果爲中國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及基於病毒囊膜蛋白與宿主互作的藥物設計做出了突出貢獻,爲中國科技界贏得了國際聲譽。


顏寧

    

     

顏寧,1977年出生于山東濟南,是一名結構生物學家。2000年她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2004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間,顏寧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顏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次級主動運輸蛋白的工作機理上。2014年,顏寧率領的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


23位科學家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贏得了舉世公認的學術成果和良好的國際聲譽,也極大地提振了中國科學家的科研信心。我們期待,隨着我國科研實力的飛速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中國科學家攀登上國際科學殿堂!


本文內容蒐集自網絡,僅供參考,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信息來源:美國科學院官網、百度百科等


往期回顧

               

中國高校醫學實力哪家強?

大灣區高校合作,強強聯合還是學科互補?

27所一流大學年度圖書借閱榜單彙總|世界讀書日(下)

北大、浙大等名校的學霸在看什麼書?|世界讀書日(上)

學費高、分數高,上中外合作大學究竟值不值?就業質量說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