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龍江·家風家訓(二)

做一件好事不難,但做一輩子好事很難,哈爾濱有這樣一位老人,做了一輩子好事,百歲的他終生未娶,膝下卻有六個不同姓的子女,他用“以德爲本、以忠爲根、以善爲動”的家訓教誨子女們成長、做事,他的子女們也一直謹遵父親教誨,與人爲善,做好事。


彭雲鬆老人家訓——

以德爲本、以忠爲根、以善爲動


彭雲鬆老人


“父親的家訓我一直記得”

1920年,彭雲鬆出生于山東省平邑縣丘上大隊的一個貧農家庭,家裏7個子女他排行老二。十九歲那年,彭雲鬆的母親因病去世,全家只靠父親一人把兄弟姐妹養大。彭雲鬆告訴生活報記者,那時候父親整日辛苦勞作,可每年打的糧食還是不夠吃,飯裏總是要摻上糠、野菜、樹葉、榆樹錢兒等。


“我爸教育我要做個老實人,還要幫助有困難的人。”即便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難題,彭雲鬆卻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家訓。1954年,彭雲鬆來到哈爾濱討生活,因爲幹活不喊苦不怕累,他很快被推薦到省化工機械廠當臨時工。


那年冬天,彭雲鬆在鐵道線旁撿得一名衣着單薄的8歲孤兒閆景成,他連忙將揣在懷裏的一個饅頭拿了出來,看着孩子吃得狼吞虎嚥的樣子,童年時期的貧苦畫面再次浮現眼前,他將閆景成摟在懷裏說“孩子,跟我走吧”。


此後的十五年裏,彭雲鬆又相繼收養了11歲的張秀清、郭廷忠、5歲的欒景通、9歲的高玉濱和劉玉忠。

 彭雲鬆老人和家人在一起


“孩子沒媽疼,也要有爸管”

彭雲鬆不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家風,更將家庭的教誨代代傳承。“爺爺只念過三年書,卻懂得做人的道理。”閆景成的女兒閆立影告訴記者,父親常在自己耳邊唸叨爺爺的教誨,“以德爲本、以忠爲根、以善爲動。”


上世紀50年代,因爲彭雲鬆吃苦肯幹,又拉扯着幾個孩子,廠裏領導得知後很感動,不僅給彭雲鬆安排了收發室的工作,又將收發室後面的一間小土屋留給了他。


“這裏白天是工人們休息換衣服的地方,晚上就是我們的宿舍。”彭雲鬆告訴記者,那個時候自己和孩子們睡在一張通鋪上,到了冷風呼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總是將爐子燒得通紅,生怕孩子們凍着。


“孩子沒媽疼,也要有爸管。”每到這個時候,彭雲鬆眼前總是浮現起父親當年勞作的背影,他暗下決心,要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因爲孩子們年紀小經常淘氣吵鬧,彭雲鬆怕工友們反感,就在工棚門口支起了一個大爐子,爲工人們燒水、熱盒飯,除了這些工作,他還主動挑水、掃院子。工友看到他這麼辛苦,總是勸他娶個媳婦,生幾個自己的孩子,但都被他拒絕了。


“很多人都說我傻,但我沒後悔。這些孩子沒讓我失望,孝順我,總聽到老鄰居們說我的兒女們熱心,幫助了誰,我心裏覺得比啥都高興,他們就該這麼做。”彭雲鬆老人說。

 彭雲鬆老人與其家庭所獲的榮譽

 

“我可以撿垃圾 但孩子們要讀書”

“我只唸了三年書,不能讓孩子像我一樣。”彭雲鬆告訴記者,雖然自幼家庭平窮,但是父親卻堅持讓他學習,可是在讀了三年私塾後因無法負擔學費被迫退學,因此在收養了六個兒女後,他一直堅持讓孩子讀書學習。


因爲工作表現突出,彭雲鬆被轉爲正式職工,月薪也由28元漲到32元,但這些錢根本不夠餵養6個孩子。彭雲鬆便利用業餘時間給飯館挑水,一擔水賺5分錢,還經常去撿破爛。


“我爸半輩子沒吃過一頓飽飯,好吃的東西全都留給了我們。”老四高玉濱回憶說,當年端午節,父親從工廠裏拿回來三個五仁餡的月餅,一切兩半,全部分給了六個孩子。“那是我們第一次吃月餅,因爲太好吃了,吃完了還朝他要,那時太不懂事了。”高玉濱告訴記者,“那時逢年過節,鄰居們就給我們家送些餃子,那時候父親用筷子餵我們吃,自己沒捨得吃一口”。

 家人們陪伴彭雲鬆老人

 

孩子們繼承家訓也做好事    

“他們有勸我把孩子送到福利院的,也有讓我給孩子改名隨我姓的,都被我拒絕了。”彭雲鬆說,如果把這些孩子送出去,他們就沒有家了,這姓氏也是家族的血脈,他不能斷了人家的根。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化工機械廠給彭雲鬆分配了一套平房,爲了讓孩子們讀書上學,他還養了5只奶羊。“羊奶賣錢給我們交學費。”老五欒景通回憶,每天清早,父親總是給奶瓶擠得滿滿的,有一次羊快沒奶了,擠奶時羊咩咩叫,把鄰居們都吵了出來,“往奶裏兌點水能咋的”……面對鄰居的指責,彭雲鬆依然專心擠奶,“往奶裏兌水是騙人,咱不能幹那事。”


“我希望用實際行動,傳遞父輩的家訓,踐行父親的教誨。”父親的言傳身教對欒景通的觸動很大,後來他自己創業成功,並在父親的感召下創建了全國首家雷鋒車隊,爲老人無償服務,同時,他還開辦了一家雷鋒文化旅館,市級以上勞模和道德模範免費入駐,此外,他還自掏腰包100多萬元,照顧130多位孤寡、特困老人。


彭雲鬆的精神不僅影響着子女,孫男娣女們同樣繼承着老人的家訓,閆景成的兒子是工大博士後,郭廷忠的孩子是人民教師,高玉濱的孩子在北京醫院工作,欒景通的孩子在國外讀研……



 “我生在舊社會,但卻在黨的光輝下將兒女們培養成人。”回首自己的一生,彭雲鬆老人覺得既滿足又幸福,2018年,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98歲的彭雲鬆老人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彭雲鬆說,他最感激的就是黨和國家,沒有黨,沒有國家,就不會有現在幸福的晚年生活。

 彭雲鬆老人和家人的合影

  

尚志街道中央大街社區推薦語:

在哈爾濱市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100歲的彭雲鬆是6個兒女的父親,可是這7口人卻有着7個不同的姓氏。彭雲鬆老人年輕時從山東平邑“闖關東”來到哈爾濱,並陸續“撿”回來六個流浪兒和孤兒,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兒女。爲了讓孩子們吃飽穿暖、讀書求知,老人起早貪黑養羊賣羊奶、撿破爛,他一生沒有娶妻,更沒有自己的親生骨肉,他用深沉偉大的父愛,給了六個兒女一個溫暖的家。


彭雲鬆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下一代,現在,他的六個兒女以及孫輩們在老人的言傳身教下,在各自不同的崗位學雷鋒、做好事,繼承併發揚“以德爲本、以忠爲根、以善爲動”的家風家訓。

家風家訓徵集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風,是一個家族的風骨;家訓,是家族中所有成員共同遵循的人生準則。家風家訓自古有之,很多世家大族的家訓多達百字,甚至編書成冊,世代傳承。


流傳到現代,仍然有很多家庭記錄族譜、嚴謹遵守着祖輩世訓。有的家族將家風家訓題匾懸掛,有的家族雖然沒有文字上的家風家訓,卻通過祖祖輩輩言傳身教,將共同的人生準則刻入家庭成員的骨血中。


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生活報社將面向全省居民,以及各地市宣傳部門、街道辦及社區和物業單位,徵集你身邊的龍江好家風、傳世好家訓。我們將選出50個家族的家風家訓進行報道,並從中選取10個最具龍江地域特色、最能代表龍江精神的家風家訓予以公開表彰。


來講出你的家訓故事,發現你身邊的好家風!


聯繫方式:熱線15004619910,手機微信同號。

龍頭新聞記者 黃迎峯 張博

攝影:龍頭新聞記者 張宇馳

攝像、後期:王德斌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審覈:王軼男 □責編:石玉鐸

幫忙點亮小花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