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從燕園驅車往大覺寺來,胸中的煩躁都與車行的距離適成反比,距離愈拉長,我的煩躁愈減少,等到一進大覺寺的山門,我的煩躁情緒一掃而光,四大皆空了。----季羨林《大覺寺》

連季羨林老先生都覺得大覺寺是如此人間淨土了,每年拜訪大覺寺也是我的必遊項目之一了。

寶剎山門向東開

大覺寺,始建於遼,時稱清水院。歷遼、金、元、明、清,元改稱靈泉佛寺,明再改稱大覺禪寺,法脈代代傳承,香火已逾千載。

大覺寺的建築羣坐西朝東,既順應了山形地勢,契合大自然法則,又體現了大遼時期契丹人崇拜太陽、以東方爲尊的朝日習慣。

大覺寺面朝東方,背倚大山,從山門開始的中軸線上,依次座落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和大悲壇,依山勢層層升高,上臺階步步高昇。

坐姿韋馱氣自華

韋馱菩薩多是站姿,但大覺寺的韋馱造像又和別處不一樣了,大覺寺的韋馱菩薩不是常見的站姿,而是坐姿。端坐椅上,上身挺拔,雙手合十,雖然歲月久矣,依然看得出韋馱菩薩兩臂間原來是有橫持的金剛降魔杵的。

一般來說,大體上有這麼三種造型。

韋馱菩薩若雙手合十,降魔杵橫擔在兩臂,這個動作表示接待遊方僧人掛單,可以在寺院吃住;而韋馱菩薩左手握杵拄在地上,右手叉在腰間,左腳略向左前方跨立,表示本寺院不接待遠遊的行腳僧借宿,那你只好另投山門了。韋馱菩薩還有一種造型,是左手握杵,杵尖向上,擔於左肩,右掌立於胸前,這表明此地是大寺院,十方叢林,是允許遊方僧人掛單或常住的。

而今天的大覺寺,韋馱菩薩早已換了新人,也改成了站姿。而寺廟中原有的那尊明代遺存的坐像就收藏起來了。

動靜等觀等靜動

大覺寺題寫了匾額12塊,但現在能見到的也就剩下“象教宏宣”、“法鏡常圓”、“真如正覺”、“妙蓮世界”、“妙悟三乘”這5塊匾額了。但我覺得這些匾額中最有意思的,當屬乾隆皇帝題寫的“動靜等觀”了。

這塊懸掛在無量壽佛殿外檐的御製匾額,闡述的是佛家思想,說明的是事物的動和靜兩個狀態應是相等的,即動即是靜,靜亦是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所謂觀察事物,要對動和靜作出等量齊觀,纔是全面客觀的。

葉茂孫枝綠蔭肥

來大覺寺,如果不研法理,不溯史實,只看花草樹木,也是一個好去處。

大覺寺內生長着古銀杏樹、古楸子樹、古鬆、古柏、古玉蘭、古藤蘿、太平花等等,還有一片片的金鑲玉竹。舉目四望,不勝枚數。隨便走一走,看一看,就能找到、看到一些高壽百歲的古木老樹。

還有一個是,大覺寺裏的貓比人多呢,一點不怕人,就那樣躺在路邊睡的眼都不睜,更憑空多了一份安靜。

我憩雲亦憩,此意誰能知?”難怪季先生在大覺寺的有如此的心境。

==================

【作者:野鵝自駕】

平臺集精品線路、自駕結伴、旅途服務爲一身的自駕社區。千山萬水,相隨自駕,趕快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