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耳热之际,走在五福四路的大道上,我在港边的小酒馆想著我的第二故乡,也让我珍惜著这三个月的时空想望。
一个航海时代的港都性格,更有彷若置身上海外滩的时空错置感。 这不大精致却带浓浓异国氛围,也给你家人般自在的小酒馆,目前仅零星点缀在港边大道旁,更予人空间想像这不断苏醒中的街区也曾有的繁华。


- 可以穿睡衣上酒馆的异乡回忆

犹记得刚返台定居时,实在想念纽约的街角酒吧。

 


(纽约自家附近街角酒吧)

不是台北没有酒吧,是少了跟邻里关系,像家一样的自在感。在这𥚃,上酒吧是种社交场合,必须稍微打扮,必须多少调整心情,满足社交仪式该有的标准。

过去常光顾的纽约酒吧不同,是邻里间晚上没事就会过去打发时间的地方。有人睡前辗转睡不著,简单穿个休闲裤与拖鞋就来睡前一杯,一杯就好眠。

5年前,开始密集往返台湾,偶尔一离开就是三五个月。每每返回纽约的家,一踏进这街边酒吧,就是一个个熟客迎上的大拥抱,时而嘀咕著下次不能再没说明去向就离开那么久。 Bartender 也不用特别招呼你,倒是客人喝得太夸张,已影响到其他客人时,当时一边大学进修室内设计的她可会板起脸骂人。

过去这三个月随著品牌驻市高雄驳二,意外让我感受到这久违的微醺光景。

(纽约街角酒吧氛围)

 - 说著流利英语的阿姨Bartender与另类的服务态度 

记得那天开始在高雄备展,在地友人德安为尽地主之谊,从工作的台南赶回家乡高雄骑著机车载我,依我俩见面的惯性,总得在一个城市随意闯入一家酒馆来敍旧。

 

我挑了一家外面挂有纽约家鄕味的比利时生啤Stella招牌的酒馆。心想若气氛不对,至少在我熟悉的金边杯缘,啜饮时依旧有异乡的味觉可依恋。 点了酒,互亏敍旧也听他忆往说过去自家开的海产店荣景。  


(比利时生啤Stella)

那个台湾钱淹脚目的时代,他是海产王子。客人没有在点菜的,反正开在港边的餐厅,什么最新鲜就什么直接上桌。吃起来,付钱都爽快。听来就像宽大笔直的高雄马路一样霸气。

 

就当我们聊得忘我时,突然一个嗓门有点大,年纪看来就像邻家阿姨的bartender 说:「hello, 怎么称呼你?」

我:「我姓黄」。

「什么你姓黄?没有英文名字吗?」「哪有人来酒吧还要人叫你黄先生的?」哈哈,我惊吓之余,速回「喔喔,有有有,我叫Andrew!」她说,这才对吗,一会转头过去以流利英文跟吧台另一端的外国客人寒暄。

 

事实是,这就是高雄酒吧特殊氛围之一。通常你怎会跟一位跟妈妈相近年纪的陌生人用英文名字自介?虽说小酒馆的氛围很到位,也有我最爱的杯中物。但脑子就是转不过来。

 

进驻驳二后,在地策展人承汉在一次约聚时,他提议:「那就附近的蓝世界吧!」

 

这个后来我们每周日晚关门累摊后必报到的「厨房」。一点也不fancy,细长的空间被昏黄的灯光点著,厚实的木质吧枱有点湿气味,是记忆中纽约老爱尔兰酒吧专属的气味。

 

通常这时我们都已饿晕。初次看到菜单上既有美式酒馆必有的comfort food(炸物拼盘一类的), 又有听了就垂涎的各式台式家常菜,水饺、炒饭、牛肉拌面等等,禁不住就像饿鬼一样,忘我地一个一个点。这时,坐在吧枱后方一个低沈声音传来:「吃不完啦!」身型颇巨大的老板,听说以前是健力选手,总爱压低棒球帽缘。很少正眼看客人的他,初次互动,还真让人不习惯这不太按牌理出牌的「服务态度」。貌似邻家伯母的老板妈妈立即补上:「我们的份量真的很大,怕你吃撑,浪费食物!」(怎会有餐厅老板怕客人点太多这种事?)虽经过震撼教育,我们每次都把所点的菜吃个精光。因为⋯⋯⋯实在太美味。


(驳二驻市好友关店后餐叙)

后来,我们驳二进驻店家的朋友每次聚会必指名相约在此!大家熟悉了这种时而「不太理你」时而「管你怎么点菜」的另类服务,原来是把你当家人般的对待。只是它发生得有点早,习惯了就知这就是如过去纽约酒吧的邻里互动方式,非常直接,没有社交仪式的客套。

 

至于为何食物如此美味,老板说著一人称全场的妈妈厨师,在十多岁就从台东来到高雄的饭店工作,本是原住民的她。不但就此练就一身厨艺,还把台语与英文一并学会。

 

几次光顾后,发现不断有人送吃完的碗盘进来。原来周边酒吧,还有几家老外开的,所提供的食物全部都由老板妈妈统一料理,一个「中央厨房」的概念。其实他们原本有自己的厨师,但后来客人都不买单,不敌蓝世界的美食。只好维持这共生的关系。

 

随著我们酒足饭饱,墙上的电视出现了伴唱带的画面。「K歌时间」到了。别以为只有在地人拿起麦克风,吧台旁的老外客人一个比一个会唱。

- 50年代的文化汇流,台美文化融合的时光胶囊

从高雄小酒馆看见了一个满是文化汇流痕迹的小空间。我好奇著这独特氛围的成因。然而,跟同辈的在地友人问道,他们似乎不懂我这外地人的惊叹之处。

 

高雄的文化刊物对这其实可以回应港口城市特有的时空纵深与文化广度的酒馆文化鲜少著墨。

 

我感受到一个航海时代的港都性格,更有彷若置身上海外滩的时空错置感。 这不大精致却带浓浓异国氛围,也给你家人般自在的小酒馆,目前仅零星点缀在港边大道旁,更予人空间想像这不断苏醒中的街区也曾有的繁华。

 

原来,50年代时,高雄港被指定为美国海军参与越战的第七舰队休假时可以下船放松的地方。不知明天是生是死的作战生活,在盐埕区酒馆里求的是种享受当下的欢愉,也谱写了不少异国情缘。 各个店家能给美军的就是尽可能创造如家鄕般的感受。这些至今还营业著的酒吧若老板娘还在,必定操著流利的英文。而后来周边的舶来品店也拜当时的大军所赐,带动这里顶盛的商业气息。

(50年代美国大军与盐埕区女孩合影)

酒酣耳热之际,走在五福四路的大道上,我在港边的小酒馆想著我的第二故乡,也让我珍惜著这三个月的时空想望。

(驳二好时光酒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