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唯一中央媒體

2018年已進入倒計時,這一年,網絡上各種食品安全謠言熱度依舊不減。這些謠言經過精心的編撰、剪輯,在欺騙消費者的同時,也極大損害了我國食品產業。《中國食品安全報》食安頭條,對全年食藥謠言進行了盤點,爲公衆澄清事實,讓謠言無處遁形,讓我們一起看看,在一年都有哪些謠言上榜?

TOP30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

白米飯高糖、高熱量、低蛋白質、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纖維,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垃圾食品”的定義。而且白米飯的升糖指數高達87,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誘因。

真相: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病科主任張永文介紹說,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15年就表示,從未定義過什麼“垃圾食品”。白米飯的升糖指數雖高,但正常食用並不會影響到健康。此外,麪條的升糖指數是82,饅頭是88,相比而言,白米飯的升糖指數在主食類中並不算特別突出,而且營養豐富,正常食用沒有問題。

TOP29 少年吃15袋辣條中毒 昏迷

湖南郴州一名15歲少年食用過量辣條後昏迷。1月31日零時40分,這名少年被從永興縣馬田鎮醫院轉入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家長稱孩子在此前購買過15包辣條後食用。

患者的父親說,1月30日,孩子到永興縣馬田鎮一個小商店購買了些辣條。食用後當晚,小勇開始嘔吐、腹痛、煩躁等,家人趕緊把他送到當地醫院,小勇一度出現昏迷,病情嚴重。網友表示:“辣條不能再吃了,吃多了會中毒。”

真相:

經過醫院檢查,男孩患有糖尿病,確診其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辣條只是誘因之一。此外,由於當地人口音中“四、十不分”,男孩實際上只吃了四五包辣條,接診醫生聽錯了在接診單上記錄了下來。

TOP28大蒜可以檢驗地溝油?

6月,有人將大蒜放進兩杯“食用油”中。其中一杯的大蒜髮黑、發黴,於是得出結論,地溝油中含有黃麴黴素,會使大蒜髮生黴變。

真相:

專家認爲地溝油的檢測十分複雜,通過大蒜檢測黃麴黴毒素從而判斷是否爲地溝油並不可靠。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解釋,地溝油使用化工手段進行深加工、精煉後,把裏面的所有脫純物質全都去掉了,因此地溝油不一定含黃麴黴素或者黃麴黴素超標。同時,大蒜遇黃麴黴素變色的說法,在科研數據庫裏沒有發現類似報告,可信度很低。

TOP27吃小龍蝦得“哈夫病”

有文章稱,小龍蝦是“哈夫病’(一種橫紋肌溶解綜合徵)的罪魁禍首,威脅生命安全。

真相:

小龍蝦爲什麼有引發哈夫病的“案底”,目前科學上也沒有標準答案。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醫生隋準解釋稱:“有人說可能和清洗過程中使用的特殊化學試劑有關,比如‘洗蝦粉’;有人說是小龍蝦頭部和腮部有特殊的寄生細菌。不過無論是哪種情況,只要好好清洗做熟,風險都是很小的。”

TOP26味精加熱後有毒

味精加熱後有毒文章《這五樣菜千萬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誰!》曾在微信朋友圈裏熱傳,其中稱:溫度只要超過100攝氏度,味精就會發生變性,不但會失去鮮味,還會形成有毒的焦穀氨酸鈉,危害人體健康。

真相: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表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它在超過120攝氏度時,容易轉變成焦穀氨酸鈉,但焦穀氨酸鈉對人體無害,只是沒有鮮味而已。味精加熱到270攝氏度時纔會分解破壞,在一般食品的烹調溫度條件下,味精的性能是穩定的,不用擔心變質有毒的問題。

TOP25水泡饅頭髮現添加衛生紙

8月初,有網友在網上發佈視頻稱“買到了衛生紙做的饅頭”。視頻顯示,饅頭經溶解攪拌後出現了疑似衛生紙的殘留物。許多人也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會買到“紙質饅頭”。

真相:

寧夏食品檢測研究院對網傳的“紙質饅頭”開展了實驗,結果未發現非食用添加物。同時表示,市售紙漿價格及製假成本遠遠高於饅頭價格,相關視頻的真實程度值得懷疑。

TOP24食鹽添加亞鐵氰化鉀有劇毒

一則《鹽裏面加進了亞鐵氰化鉀》的帖子曾在網上流傳。其中稱食用這種添加了抗結劑(亞鐵氰化鉀)的食鹽,會對人體的肝臟、腎臟造成危害。與此同時,一篇名爲《中國賣鹽的是畜生》的文章也在熱傳,一位自稱“中央黨校餘教授”的人聲稱自己食用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之後,腎臟受損。

真相: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食品副主任鍾凱明確表示,亞鐵氰化鉀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長期食用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另據央視調查,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均允許使用亞鐵氰化鉀作爲食鹽抗結劑。

TOP23星巴克咖啡致癌

3月30日,各大外媒報道稱,美國一家法院最終裁定,要求星巴克等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必須貼上癌症警告標籤。次日,國內一些自媒體以各種聳人聽聞的標題發佈了相關文章,直言“星巴克咖啡致癌”。

真相:

“致癌”傳聞中的丙烯酰胺是很多食物在加工過程中都會產生的,烘焙咖啡豆過程中產生的量相對較少。在美國膳食指南中,咖啡也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另外,丙烯酰胺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劑量”關係還缺乏科學依據。

TOP22洋蔥殺死感冒病毒

3月,“洋蔥能殺死感冒病毒”的網文廣爲流傳。文章稱,一個兩頭都切掉的洋蔥能吸收病菌,預防流感;洋蔥之所以會在次日清晨變黑,是因爲吸收了病菌。

真相:

專家稱,切開的洋蔥之所以變色並非吸收病毒,而是發生了“酶促褐變”反應。洋蔥可以殺菌,是因爲洋蔥中含有有機硫化物。每天吃一些洋蔥,對呼吸道、腸道里面的細菌的確會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對病毒沒有抑制作用。

TOP21香椿致癌

4月10日左右,一篇題爲《香椿大量上市!愛吃香椿的人注意了,快來看看吧!》的文章稱,“香椿中的硝酸鹽含量高,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食用後容易致癌”。

真相:

專家指出,香椿中所含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存在於所有植物中。一個體重爲60kg的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吃3kg的香椿,纔可能“中毒”。且香椿中的維生素C含量比較高,可以抑制硝酸類鹽的危害。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吃香椿可能帶來的致癌風險。

TOP20熱檸檬水能治療癌症

3月,一篇宣揚“熱檸檬水能治療癌症”的網帖再度被熱炒。該帖稱這是“北京陸軍總醫院陳惠仁教授”強調的。帖中不僅介紹了“熱檸檬水殺死癌細胞”的“理論”,同時展示如何製作熱檸檬水,並誘導轉發傳播。

真相:

陳教授在闢謠聲明中指出,網文繫有人冒名杜撰,照片非本人,他從未做過有關食物抗癌防癌的專門研究,未在網絡、微信上發佈有關食物抗癌防癌的文章。多家媒體也跟進闢謠:“熱檸檬水抗癌”的說法並不可信,在公開報道中也查不到相關案例。

TOP1917種劇毒食品名單曝光

17種劇毒食品名單曝光一篇題爲《【轉】央視及各大衛視曝光17種劇毒食品名單》的文章稱,17種常見食品爲“劇毒食品”,對健康危害重大,其中包括含有農藥多菌靈的果粒橙可導致腦部麻痹、使用蓬灰的蘭州拉麪可致癌、蛋黃派和榴蓮酥都是垃圾食品、蛇果表皮打蠟一點就着火等。

真相:

篡改編造、舊謠翻新。以果粒橙含多菌靈爲例,其謠言起源爲2012年巴西橙使用農藥多菌靈事件,在我國未檢出使用巴西橙原料的產品含有多菌靈。在蓬灰謠言中,蘭州拉麪多使用已通過相關安全認證的拉麪劑。蛋黃派和榴蓮酥確實含有反式脂肪酸,報告顯示,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反式脂肪是0.39克,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值;水果表皮打蠟符合《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

TOP18大蒜熗鍋致癌

大蒜熗鍋致癌今年4月底,在某電視節目中,有嘉賓稱大蒜熗鍋會致癌,還拿着兩種經大蒜熗鍋後的菜去檢驗,結果顯示內含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引發公衆擔憂,迅速在社交網絡上一傳十、十傳百。

真相:

大蒜熗鍋確實會產生致癌物丙烯酰胺,該物質應儘量少攝入,但“產生致癌物”不能直接等同於“引發癌症”。許多致癌物都需要達到一定濃度,並且機體持續暴露(接觸)纔有可能引發癌症。且熗鍋時大蒜只是配料,一人份的菜中只有幾克大蒜,能產生的丙烯酰胺實在有限。

TOP17喝醋可以軟化血管

喝醋可以軟化血管今年上半年,網上時不時有自媒體發文宣稱,醋很酸,可以泡軟骨頭、牙齒等,所以軟化血管也不在話下。

真相:

食醋是發酵食品,其主要成分是醋酸。而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中形成了粥樣硬化斑塊,血管彈性降低。醋在消化過程中根本不會進入血管,過量喝醋反而會灼傷胃黏膜和食道。

TOP16瓶裝水會致癌

今年上半年,網上出現一篇題爲《喝一口,就會致癌!最新權威確認,BBC緊急曝光,國人尤其要當心……》的文章。其內容稱,世界衛生組織通報,9成以上瓶裝水有毒,11個品牌中93%的瓶裝水含有塑膠殘骸,喝瓶裝水會致癌。

真相:

這是典型的“恐嚇型謠言”,其套路就是不討論物質的實際含量以及該含量對健康影響有多大,只說“含有”,再把“長期大量攝入”時的後果拿出來嚇人。其實微塑料在地球上很普遍,飲用水中也確實有可能存在,但目前並沒有發現可見性危害。

TOP15草莓是最髒的水果

每年美國民間環境保護組織都會公佈一批果蔬農藥殘留的排行榜,而每年的排行榜都會被我國某些媒體熱炒爲“最髒蔬果榜”,草莓則以第一名的身份屢屢上榜,被視爲“最髒水果”,今年也不例外。

真相:

評選不具備權威性,不能客觀地反映這些果蔬中的農殘與健康關係的真實情況,因此並不需要刻意遠離草莓。

TOP14葡萄上的白霜是農藥殘留

很久以來,一直有種說法:葡萄上的白霜是噴灑的農藥殘留,吃了會中毒。

真相:

今年“3·15”晚會現場,通過專業檢測得出結果:葡萄上的白霜不是農藥。這種白霜的主要成分其實是無毒無害的天然蠟質,還有少量的糖類等有機質。真正的農藥殘留是微量物質,很少能肉眼看見。除了葡萄之外,冬瓜、李子和藍莓等很多果蔬的表面的白霜,也是同樣的物質。

TOP13商販在螃蟹中注入人造雞蛋

9月,網上出現一則視頻稱“買螃蟹得看螃蟹反面有沒有小黑點,有的話,這種螃蟹不能要…全是販子拿針管往裏面打的一些人造雞蛋!”

真相:

所謂“螃蟹蓋裏的人造雞蛋”,是熟蟹裏面的一層白色固體,而螃蟹身上的小洞,大多是由於螃蟹打鬥、掙扎和運輸碰撞產生。另外,如果給螃蟹注膠或者注水,都會導致螃蟹死亡。活蟹一旦死亡,價格自然一落千丈。

TOP12麥片含草甘膦會致癌?

8月,網傳外媒報道,美國環境工作組檢測了45款燕麥產品,在43份樣品中發現了“草甘膦”,其中31種草甘膦殘留超標。

真相: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教授趙力超表示,爆出麥片致癌的美國環境工作組(EWG)其實是一個民間組織,並非權威,標準缺乏依據和論證,難以讓人信服。此外,草甘膦是全球知名的除草劑,多家權威機構均未發現它對人體有明確的毒性。出於安全考慮,美國環保局在經過大量實驗後,給出了草甘膦“終身無危害”的最大劑量——2mg/kg/day。

TOP11多人感染豬病毒死亡?

8月,國內發現首例非洲豬瘟疫情以來,關於感染豬病毒致人死亡的謠言在朋友圈傳播,如“鄭州多人感染豬病毒死亡”等。

真相:

農業農村部已多次闢謠,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病毒不會感染人。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博士、副研究員張宇也表示,非洲豬瘟疫情主要危害生豬養殖業,導致生豬死亡率較高。按照現在的捕殺、封鎖力度和檢驗檢疫水平,一旦發現,就會採取應急措施。非洲豬瘟病毒並不耐熱,因此消費者只要從正規渠道購買豬肉、做熟,就可以放心食用。

TOP10 自來水含重金屬電解30秒變褐色?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自來水電解30秒變褐色”的視頻。視頻中,實驗人員將一隻燒杯裝上純淨水,另一隻杯子裝上自來水。同時電解杯中水,發現自來水逐漸變成紅褐色,產生了棉絮狀沉澱物,因此說我們使用的自來水很髒。

真相:

媒體做了相同的實驗,並將結果分享給自來水水質檢驗行業的專業人士肖瀅瀅。她表示,自來水檢測過程中使用的是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等儀器,絕不是市售18元的電解器就能比的,此法不靠譜。

TOP9酸奶含糖比可樂高

10月份,一篇《美國科學家公佈真相!原來酸奶就是披着健康外衣的狼!》的文章在網絡上廣爲流傳。文中提到的“不管是含糖量還是碳水化合物,1盒酸奶都超過2罐可樂!”的觀點引起了人們對酸奶的誤解。

真相:

1盒酸奶和2罐可樂之間是不能簡單畫等號的。首先,1盒酸奶的規格有多大?是100克還是200克?可樂大小也沒有具體說明,因此這種比較沒有意義。其次,從營養價值的角度,1小盒酸奶和2罐可樂之間的比較也完全不成立。這其實是一道數學題,因爲飲料營養成分表裏是“每100克”的含糖量,以三元配餐酸奶爲例,1小盒酸奶是100克,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0.8克,1罐迷你版可樂的規格也有200ml,營養成分表裏顯示“每100毫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0.6克”。也就是說,1罐可樂的含糖量肯定比1小盒酸奶的含糖量要高,更別說2罐可樂了。

TOP8 不吃晚飯,吃水果可以減肥

用水果替代晚餐,既能保證攝入適當的營養,又能減去多餘的脂肪,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

真相:

不吃晚飯,短期內只能快速減掉肌肉和水分,脂肪反而減得不多;不吃晚飯,會讓第二天早餐時攝入更多熱量;同時大腦會誤以爲正處於饑荒的危險中,爲此會調節激素,降低甲狀腺激素,使人乏力、萎靡、發冷,還會升高皮質醇,抑制免疫力,讓人更容易生病。

TOP7 食品脫氧劑有害

食品包裝袋中的脫氧劑有毒,哪怕少量泄漏到食品中,都存在安全隱患。

真相:

脫氧劑是可吸收氧氣、減緩食品氧化作用的添加劑。在密封食品包裝中,脫氧劑可以創造一個幾乎無氧的環境,並且可以長時間保持,因而可以防止食品因氧化變色、變質和油脂酸敗,也對黴菌、好氧細菌和糧食害蟲的生長有抑制作用。一般的脫氧劑毒性不大,少量的脫氧劑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

脫氧劑有鐵系脫氧劑、亞硫酸鹽脫氧劑、有機脫氧劑等。其中,由於鐵系脫氧劑成本低、效果好、安全性高,因此應用範圍最廣。

鐵系脫氧劑一般使用透氣的塑料膜或紙進行包裝,然後放置在食品包裝袋內,其成分除了鐵粉外,還有氯化鈣、鹽分、活性炭、硅藻土等輔助成分。由於鐵系脫氧劑需要少量水分的參與才能發揮作用,添加氯化鈣等可以吸潮的成分就是這個目的。

鐵殼船在海水中更容易被腐蝕,因爲鹽分會讓鐵的氧化還原反應加快,因此在脫氧劑裏還常常會添加少量鹽分。另外,鐵粉表面積越大越容易吸收氧氣,因此利用活性炭、沸石或硅藻土等多孔材質增加表面積,可以提高脫氧劑的效果。

TOP6人的體質有酸鹼之分?

11月,“朋友圈”流傳:“人的體質有酸鹼之分,需要補充鹼性食物來平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都是酸性體質惹的禍”……

真相: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指出,“酸鹼體質”本身就是一個僞理論。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鹼性體質”這些詞。正常人體內的酸鹼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呈弱鹼性。人體本來就酸鹼共存,不存在單一的酸性或鹼性體質,一般情況下,無論多吃酸性食物還是鹼性食物,人體都會將其調節成平衡狀態。

TOP5 一勺三七粉能治百病?

11月,有人說“調理三高,吃藥一堆,不如每天一勺三七粉”,還有人講“一勺三七粉,渾身百病消”把三七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

真相: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藥劑科副主任、主任藥師林曉蘭表示,三七的主要功效爲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一般來說要有瘀血的情況下才可服用三七。如腦梗及其後遺症、腦出血恢復期、心肌梗死、心絞痛的患者可用。“是藥三分毒”,使用時藥不對症也是會出問題的。長期服用三七粉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如有些人對三七過敏會出現過敏性藥疹、紫癜,甚至休克。

TOP4 白酒加水不濁是假酒

日前,一段以“白酒加水混濁和假酒判定方法”的小視頻在網絡上被大量轉載,引發了行業人士關注。視頻中,一名男子將一瓶白酒與另外兩種知名品牌白酒相比較,通過加水後觀察渾濁現象,指出“濁變的”爲糧食酒,“不濁變的”就是“假酒、化學酒、工業酒、酒精酒”,而飲用非糧食酒,會導致頭痛、口感等嚴重不適現象。

真相:

關於“白酒加水能辨別真僞”一說,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就此專門發文進行了澄清,表示這些方法並不能完全準確判定酒質量的好壞,反而誤導了消費者。

對酒體質量判定需要專業的設備儀器測定理化指標,以及長期訓練過的品酒師評定感官指標,二者結合才能判定酒的質量和真假。

白酒釀造過程生成醇、醛、酸、酯類等多種物質,而引起濁變的主要是高級脂肪酸酯(如棕櫚酸乙酯、油酸乙酯、亞油酸乙酯)。

白酒生產企業爲了降低高級脂肪酸酯含量,一般採用兩種方法:利用高級脂肪酸酯集中在蒸餾過程後期的特點,採用分段摘酒有效控制其含量;利用淨化處理技術,採用活性炭、硅藻土等進行低溫或冷凍過濾處理,可以有效降低酒體中高級脂肪酸乙酯的含量,防止酒體渾濁。因此,有些優質高檔白酒加水也不會出現濁變。

另一方面,假如在純酒精中(或以食用酒精爲主體勾兌的白酒中)添加一定量高級脂肪酸乙酯成分,再加水降度也一樣會渾濁。

TOP3 吃雞蛋殼是很好的補鈣方式

最近,國內某養生欄目推出了一期“雞蛋殼如何補鈣”的節目。節目中,專家演示了在家制作 “補鈣蛋殼粉”的過程:先將雞蛋殼微火焙乾,然後置於研鉢中搗碎,再做成蛋殼粉,同時對於如何吃也有所推薦,可以夾饅頭或者拌米飯。

真相:

北京友誼醫院臨牀營養科丁冰傑撰文解釋,稱雞蛋殼裏含有90%多的碳酸鈣,這種成分和鈣片裏的碳酸鈣並沒有區別。但因爲碳酸鈣的吸收率較差,且容易引起不良反應,再加上自制蛋殼粉非常麻煩,所以“蛋殼補鈣”即便理論可行也不做推薦。

最好的補鈣方式是“飲食補鈣”,但要注意均衡飲食結構,多吃鈣含量豐富的食物,以保證從食物中攝取到足夠的鈣。

TOP2 吞活蝌蚪可治病強身?

4月,一段網上熱播的視頻中,一名家長將活蝌蚪餵食給孩子,稱營養價值高,可以強身健體。民間也流傳有吞活蝌蚪可治皮膚病的偏方。

真相:

活吞蝌蚪不僅不能治病,而且一旦感染了裂頭蚴寄生蟲病,還有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局部敷貼生的蛙肉、蛙皮、蛇肉或蛇皮;食入生的或未熟的蛙、蛇等;生飲湖塘溝渠水或游泳時咽入湖塘水都可能感染裂頭蚴寄生蟲。感染嚴重時,會出現角膜潰瘍穿孔甚至失明,引起昏迷或嘔吐、間歇性抽搐,甚至癱瘓。生吃蝌蚪、青蛙、蛇等都可能被感染。

TOP1 人工耳蝸丟失要開顱?

12月,一則“弟弟丟失價值20多萬元耳蝸,重配可能需要開顱手術”的求助刷爆朋友圈,不少網友出於善意而主動轉發。

真相:

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常委、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教授馬芙蓉介紹,人工耳蝸分爲體內裝置和體外裝置兩部分。體外裝置需在耳朵後上方的顱骨上固定,體內部分的植入不需要開顱手術,只需從耳後打開一個小切口即可。丟失了體外裝置不涉及手術,更談不上開顱手術,只需要找廠家再重新配上體外部分,並進行調試即可。

編輯:中國食品安全報社 譚 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