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到“舍利子”這個詞語,我相信大部分人首先能夠想到的就是佛教中德高望重,修行甚高的大師去世之後骨灰所化作的各種五顏六色的石頭,顆粒雖小但凝結着一個僧人生前的所有慧根和功德,所以舍利子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事物。

  關於舍利子的樣子,見過的人並不多,因爲這東西要說它是一種形象化的精神寄託也不爲過,也有人說它是僧人留給人們的財富,告誡我們要日行一善,阿彌陀佛之類的。除了真正信仰佛教的人,你問他他會告訴你舍利子是什麼,一般人可能都會說通過電視劇瞭解到的,或者說書本上偶爾看到的,至於說其來源和意義,就鮮有人懂得了。那麼我們今天就從舍利子的名稱來源,和其佛教意義和精神意義三個方面來解釋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是名稱來源,這個得說到“舍利”,本是印度語言,翻譯過來的,也可以叫做“設利羅”或者“遺體”。簡單點說,印度人就把死去的人的身體叫舍利,舍利不過是死屍或者遺體的意思,那就有個疑問了,爲什麼舍利子是石頭,而舍利是身體呢?最初舍利就是“米粒”,你看佛教的舍利子不就是一塊一塊的小石頭跟米粒一樣,所以佛教的人就把那些偉大的僧人火化之後留下的小石頭稱之爲“舍利子”,這麼看來,這個名稱來源完全是一種形狀相似的借代詞語。印度習俗是人死後要火葬掉,骨灰就用陶罐或者其他材質的罐子裝起來埋在地下,要稍微露出來一部分,這叫做“塔”,就跟中國傳統的墳是一個意思。中國人對死去人的墳墓很敬重,因爲那就是逝者的家,同樣印度人也把這種塔看的很重,在宗教上也特別尊重死去僧人的塔。從這個方面來說,佛教中的各種塔樓就是用這種形式命名的,比如說爪塔,牙塔,發塔等等,它們都是用來祭拜逝去的高僧的。

  一定會有人問:舍利子真的是人火化之後產生的結晶嗎?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多人想問的,要說佛陀或者高僧火化後就有結晶石頭還真的沒有見過。在佛教中是這麼解釋的,舍利子是一個僧人生前拋棄七情六慾和人世紅塵去行善積德纔會在去世之後化作五顏六色的舍利子。那麼科學能不能解釋呢?倒也不能斷定只是一種推測,也許是由於僧人忌酒肉多食素,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經過人體消化容易生成大量的碳酸鹽等物質,結晶之後便成了舍利子。也有可能是人體骨骼在高溫下結晶重組形成的新物質,所以說有可能牙齒便是舍利子形成的基礎。除此之外也有人認爲是人體內的結石形成的,但也有幾分道理。

  總而言之,舍利子怎麼得來的至今還沒有一個科學的定論,我覺得自從兩漢時期天竺僧人傳教以來,舍利這個佛教中至高無上的事物,被認爲是功德無量的結晶,也是對這些高僧的敬重,如此理解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