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邁巴赫撞上勞斯萊斯,雙方車主下車互換名片的新聞很熱,也引發了很多喫瓜羣眾的思考。

新聞中的人物身份不重要,新聞的真實性也不重要,這新聞所反映出的不同層次的人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不同方式很重要。

這種層次和財富無關,和層次思維有關。

邁巴赫和勞斯萊斯的車主給我們演示了高層次思維是如何解決問題的;有很多中層次人羣撞車後打電話叫人幫忙事故定損走司法程序,向我們展示了中層次思維是如何解決問題的;當然也有很多交通事故後發生打架鬥毆事件向我們演示了下層次思維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不同層次的思維處理問題的方式取決於這個層次所掌握的資源,下層人碰到事就玩命,因為只剩一條命了,命不值錢;中層人遇到事會找人找關係走司法,因為中層人手裡握有知識的利劍和人脈的關係。

到了高層人,處理這種小事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或者說有助理去處理修車定損,而他們自身則只需要選擇更妥帖的一種方式,為什麼不玩命?這點事都不叫事,犯不上,為什麼不打電話叫人?這點事不值得去麻煩別人,一切善後事宜有助理呢,不用他們操心,把事故看作是緣分,互換下名片認識下,就得了,因為對他們來說,心情和時間更有價值,沒必要因為小事掰扯。

同樣是一場交通事故,是看作玩命的事,看作拼資源人脈的事,還是看作是一次偶遇的緣分,這種不同的看問題視角和思維方式,決定了每個人所處的層次。

在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主人公丁元英在隱居期間下樓喫餛飩。

喫完走的時候攤主說:你還沒給錢呢!

丁元英楞了一下,抬頭看了她大概2秒鐘,什麼也沒多說,再次給了攤主一次錢,然後就走了。

丁元英走後,旁邊一個喫餛飩的人打抱不平:人家一開始就把錢給你了,你怎麼又問他要一次?

攤主想了一下,說:啊,我忙忘了,這真是個怪人,為什麼不說呢?

試想一下,如果在攤主再次要錢的時候丁元英去和她掰扯已經付過賬了,結果是什麼呢?很有可能是引發一次羅生門式的爭吵,各方都有道理,到最後擾亂了心性、耽誤了時間。

丁元英的做法呢?

先看了攤主2秒鐘,就是確認她是真忘了還是要找茬,在確定攤主確實是真的忘了之後,認識到這是一件世俗的小事,而他所做出的決定則是不爭辯不解釋,這表現出的是丁元英對傳統文化居高臨下的包容。

作為一位在股市殺伐果斷的資本大鱷,在這種小事情上的不掰扯,正體現出他的思維方式和解決處理的方式是屬於高一個層次的,而這種思維和處理方式對於攤主來說就是怪人,攤主下意識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這真是個怪人,為什麼不說呢?

這樣再來看,丁元英的處理方式對他來說可能是最妥當的,但是對於攤主來說卻成了怪人,所以我要說的是,物種隔離不僅僅限於人和豬狗牛羊,不同思維層次的人也基本已經屬於物種隔離了。

不同的思維層次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差距真的很大。

比如,一袋米的價值是多少?

對耕種水稻的佃戶來講,拉去市場賣掉,一斤一元錢。

對製作味精的廠商來講,提煉成為味精,一袋五元錢。

對於景區的攤販來講,米粒刻字,中華一絕,一粒十元錢。

對於釀酒大師來講,蒸煮發酵,窖藏佳釀,一瓶數千元。

對於袁隆平來講,雜交改良,換代優選,每一粒都是無價之寶。

……

當然,肯定會有人不服:我就是一個農民,我哪懂得什麼雜交、釀酒啊,我只會耕種。

這種抱怨也沒錯,這就決定了思維層次只能到這裡了。

這也是世界上時刻在發生的。

低層淘寶店主使用淘寶平臺開店,每天賺幾十元;阿里巴巴工程師開發這套平臺,每天賺幾百上千元;阿里巴巴管理層協調開發人員工作,每天賺上萬元;阿里巴巴依靠著以上所有人的努力,市值4354億美元。

同樣都是在竭盡全力的工作,但是不同層次上所產生的價值和回報是不同的,這種差異不是先天的,而是由無數個小的偏差慢慢累積而成的。

但是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不同層次的思維,會自然而然的帶來不同的財富。

另一個想要分享的點,是錢生錢永遠比勞動力賺錢來的容易,這也是過去幾百年間世界上在反覆發生的。

2月7日,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刊登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祖克曼(Gabriel Zucman)的最新論文。文中最新數據顯示,0.1%的美國人正坐擁該國20%的財富,財富不均的情況回了100年前。

這個大大的「U」字型,就是上個100年美國最有錢人的財富變化縮略圖,1929年,美國貧富差距達到歷史峯值。0.1%人口佔有了該國25%財富, 而前10%的富人居然坐擁了高達84%的財富。

這種財富不均的情況雖然在經濟大蕭條、「新政聯盟」(the New Deal)和二戰經濟下滑後有所緩解,但從80年代開始,情況卻再度惡化。30年後的今天,已和百年之前相差無幾。

這就是有意思的財富流動,2017年《華盛頓郵報》曾用瓜分「蘋果派」的方式比喻窮人和富人之間收入不平等的情況。

最富的前20%,可喫上90塊派,而最底層的20%,不僅連渣兒都看不見,還得倒貼出1塊……

美國不是個案,收入不均已經是世界級的現象了,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在颳起一股「貧富分化」的龍捲風。祖克曼教授在文章中還給出了一個世紀內英國、法國、中國和俄羅斯這4個國家最富人羣的財富佔比變化。

目前,中國前10%的人佔據了67%的財富,而俄羅斯的這一比例高達71%。

貧富差距正在逐步拉開,而且存在富集效應,非人力所能幹預,雖然短時間內的富人稅等各種政策可以強力調控,但是這種調控無法解決層次思維的問題,這就導致不論如何調控,最後財富還是會往思維層次更高的地方匯聚。

現在還有逐年加速的趨勢。

2010年,全球最有錢的388人,他們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全球一半貧窮人口擁有的財富總和;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是85人,到2015年,是62人,而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縮減到了8個人。

也就是說,一輛商務車,就能裝下全球一半貧窮人口的財富總和。

富人和普通人之間存在的是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這條鴻溝是就是思維層次,你是採用的什麼樣的思維,你就將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雖然我們很想實現這樣一個場景:富人可以感知窮人尚待解決溫飽的苦楚,而窮人也可以懂得富人口中的詩和遠方。

但是,這思維的鴻溝,很難跨越。

真的很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