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格隆匯

  2016年8月韓國最大的航運企業韓進海運破產後,低迷多年的航運業和集裝箱製造業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觸底回升迎來行業全面復甦、欣欣向榮的局面。

  2017年,全球集裝箱產量同比增長65.92%,達到370萬TEU(TEU=Twenty feet Equivalent Unit20英尺標準集裝箱),全行業企業盈利在2017年也出現拐點。代表航運業景氣指標的BDI指數(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從2016年的低點也開始慢慢爬升,2017年更是一波明顯的上漲。

  中國企業掌握了全球95%的集裝箱製造能力,作爲集裝箱市場龍頭的中集集團,佔據國內企業44%的市場份額,按理說是這次行業復甦最大的受益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中集集團2018年年報顯示,2018年中集集裝箱業務實現營收315.36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26%,淨利潤18.91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29%。

  乍看感覺中集集團的集裝箱業務是處於穩步增長的狀態,但是深挖財務報表你會發現,集裝箱特別是幹箱的淨利潤率已經下降地讓各大企業苦不堪言。

  從中集集團的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到,18.91億的淨利潤有10.5億是青島工廠搬遷政府的補償收益,所以扣除後只剩8.41億元,淨利潤率不到3%,同比是下降17%的。

  而不到3%的淨利率,在其他公司的財報中也可以推算出。爲何行業轉好之際,各大集裝箱公司卻只能在業務量大增的同事幾乎賺不到利潤?究其原因,是成本上升環境下各大集裝箱企業的惡性競爭打“價格戰”導致的利潤掏空。

  一、惡性競爭

  2017年二季度,集裝箱全行業制定了行業自律公約,推行“油改水”的生產線升級改造,從而加劇了供不應求的局面,使得箱價迅速攀升。中國新造集裝箱船價格指數(CNCPI)從年初的1800美元/TEU漲至三季度達到2300美元/TEU左右。

  因此中集集團業績迅速表現良好,2017年集裝箱業務營收突破250億元,剔除一次性收益後,淨利潤超過10億,市場估值節節攀升。

  但是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18年股價更加急劇地下跌到低點,中集集團有一肚子說不出的苦水。

  雖然2018年全球裝箱市場需求依然強勁,但是集裝箱的原材料鋼材的價格一路攀升,大大提升了集裝箱製造的成本價。截至2018年7月末,鋼鐵協會CSPI中國鋼材價格指數已經較2016年年初翻了近一倍。而鋼材成本在集裝箱製造成本里,佔了近三分之一。

  按照市場規律來講,鋼材等成本的上漲通常會轉嫁給下游客戶,可今年成本大幅上漲而集裝箱價卻反而下跌。據勝獅和中集集團的公告顯示,2018年集裝箱價格一路下跌,從前期2300美元/TEU最低下探至1700美元/TEU。

  所以這就自然而然地解釋了企業爲何營收大幅增長的同時,利潤率大幅下降,因爲每一份的成本上升最終都落到了利潤的減少。

  行業內本來一致預期貿易戰會導致行業整體進入寒冬,殊不知是行業噁心競爭導致的多輸局面。

  那爲何企業不提升集裝箱價格呢?是因爲在本來就是高度競爭的集裝箱紅海市場,大家開始惡性競爭打價格戰了!

  在2016年之前,集裝箱行業供給側結構相對較爲合理,行業競爭格局比較均衡,廠商行爲趨於理性。中集集團、勝獅貨櫃、新華昌多年來一直位居集裝箱製造業前三位,中遠海發全資子公司上海寰宇位居第四,這四家企業在全球的合計市場份額接近九成。

  但是2016年2月“中國遠洋運輸集團”(中遠)和“中國海運集團”(中海)正式合併爲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中遠海”)之後,大力發展集裝箱業務,使得原有的競爭格局很快被打破。

  此前位居行業第四的上海寰宇,近兩年攻城略地,2017年集裝箱年銷售量從前一年的不足20萬TEU飆升至近50萬TEU,迅速躍居行業第三。

  2018年上半年,上海寰宇集裝箱銷售量進一步攀升至36.9萬TEU,與勝獅貨櫃差距進一步縮小,並直追行業第一的中集集團。

  美國著名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企業往往採取價格戰來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以此來打敗競爭對手。然而,良好的願望並不會轉換成美好的現實,過度地打擊對手並未使自己變得更好,而是所在領域的企業,大家越是想打敗競爭對手,大家越是變得更差,最後出現雙敗、多敗的格局。

  中遠海發、勝獅貨櫃和中集集團在經歷2017年淨利潤的提升後,2018全面進入了年利潤衰退期,與波特的競爭理論結論如出一轍。

  二、手足相爭

  對於中集集團而言,如果單單是同業惡性競爭導致利潤下降,那隻能說明所處行業的殘酷性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率低下。但是有趣的是,中遠是中集集團的第二大股東。A+H股共持有近22%的股份。

  所以,作爲龍頭的中集集團,面臨的是自己的大股東跟自己“手足相爭”,這怎能不嚴重加劇行業產能相對過剩以及價格競爭呢?而這種惡性競爭,對公司、行業甚至國家而言,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

  而且,追溯到中遠和中集集團關係的歷史,你會發現中遠海發現在的行爲與當初入股中集集團時的初衷大相徑庭。

  1987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中遠集團加入成爲其新股東,中遠成爲中集兩大股東之一。中遠在與中海合併之前持有中集22%的股份,合併後持股比例未變。

  入股中集後,中遠逐漸聚焦主業遠洋航運,將集裝箱製造業剝離出去,從而完美地解決自己作爲中集的大股東涉嫌的同業競爭問題。中集集團之後在上海、天津以及多個沿海地區佈局集裝箱業務,行業集中度得以大大提升,徹底改變了行業散亂、無序競爭格局,是集裝箱行業邁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但是16年中遠與中海重組後,中遠海發卻不斷加強發展旗下集裝箱生產能力,嚴重衝擊了市場供給側的結構,也是2018年以來行業產能進一步過剩和價格競爭加劇的最主要推動力。

  如今,經營不利的勝獅貨櫃一直在縮減集裝箱製造的規模,繼2018年7月出售了旗下的惠州太平工廠後,今年3月19日勝獅貨櫃發公告再出售五家全資附屬公司,而買者市場一直盛傳正是中遠海發!

  對於非控股股東的同業競爭,除了IPO時會有嚴格的法規去限制,其他時候國內目前的法律監管是一片空白。從國內上市公司監管法規看,相關規則雖然只限定控股股東的同業競爭,但是畢竟中遠海發是中集集團第二大股東,並擁有兩個董事席位,顯然不同於一般的股東,理應盡力支持中集集團核心業務健康發展,實現雙贏;而不是手足相爭,惡性打壓去增加內耗。

  並且,中集集團的董事劉衝先生是中遠海發的董事總經理,專門負責上海寰宇的集裝箱業務。作爲董事,應該將中集集團將其他股東利益放在首位,但是兩家明顯的惡性競爭,顯然是有損股東利益的。

  再者,中集集團和中遠海發都作爲央企,管理層的戰略發展規劃理應是放在企業經營利潤最大化的角度上,爲國家經濟發展做貢獻。但是如今中遠海發的攪局,使得中集集團和自己本身的利潤大幅縮水,換個角度思考,其實是犧牲了國家的利益。

  三、結語

  中集集團一直以來認真致力於行業健康發展,譬如引領行業自律、倡導環保節能、綠色低碳以及提升自動化水平,不斷改善生產環境,降低勞動強度;對外部市場和政策環境變化,也能夠積極爭取和交涉,維護行業整體利益。

  2018年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中集集團協助集裝箱行業協會,在中美貿易戰的聽證會上成功將集裝箱從加稅清單中剔除,這無疑是給國內集裝箱製造行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國資委目前正大力推進央企深化改革,支持中央企業之間通過資產重組、無償劃轉、戰略聯盟、聯合開發等方式,將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企業主業集中,減少無序競爭和同質化經營,提升央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中集集團與中遠海發同屬國資委旗下優勢龍頭企業,相信中遠海發會以合理的方式解決與中集集團的同業競爭問題,促進集裝箱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相關文章